..續本文上一頁。磨問:「斷臂何爲?」可曰:「求大師與我安心。」磨伸手曰:「將心來與汝安。」可即時回光返照,心無心相。答曰:「覓心了不可得。」磨曰:「與汝安心竟。」可于言下大悟,紹繼祖位。果能人人悟心不可得,即得離相無住真心矣。
傳燈錄雲:德山禅師,著金剛經青龍疏鈔一百卷,聞人說南方盛傳禅宗,不立語言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爲魔子魔孫,待我去教化他。遂將青龍疏鈔一百卷,擔起離蜀,來至南方。途中肚饑,向婆子買油糍點心。婆子指擔雲:「這個是什麼?」答曰:「青龍疏鈔。」又問講何經。答講金剛經。婆曰:「吾有一問,經中有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道得點心供養,道不得請別處去。」山無對,心中竊思,南方婆子,尚且如是,其僧安可輕視。遂往龍潭參信禅師。信預知其來,囑知客僧,明日周金剛(俗姓周人呼他周金剛)來山求見,與說外出。晚間引至相見。會晤後,送出方丈,吹滅紙燈,忽然大悟。乃曰:「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海。」竟將疏鈔舉火焚之。(2)示佛知圓知竟。
(3)示實福非福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此斷第十六種,無心布施無福疑。上言叁心皆不可得,又無生可度,無土可嚴,一切佛境界,亦應無得,則菩薩所修福德因緣,豈不亦同虛幻耶?恐有此疑。故以無住之福,其福甚多以破之。承上言,我說叁心皆不可得,在汝之意,以爲雲何?設有人以不可得心爲因,用滿叁千界寶施爲緣,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當機雲: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以是因緣,即以不可得心之因,界寶布施之緣;既心不住心,則施亦無住,福感無漏,故曰甚多。他譯甚多下,有佛言如是如是,秦譯略之。
心印疏雲:或問心既不可得,則修福亦不可得,如何能得甚多福德,此雲何通?答豈不聞乎,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蓋月非有意于犀,而犀玩之生紋;雷非有心于象,而象驚之起花。以是類推,如雷長芭蕉,磁石吸鐵,皆無有心,而有是力,物既尚爾,理何不然,是知不可得心,爲不得之得,乃大得也,故言甚多,複何疑哉!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如來就當機所答,而印定實福非福,故呼其名而告之曰若福德有實,是住相布施,成有漏因,福有終盡,其福則寡,故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是離相布施,成無漏因,福等虛空,其福乃多,故如來說得福德多。此正如來佛眼圓見,佛心悉知,一切衆生,事行理行,得福多寡之不同;以顯實相本體,由來平等,無住乃證故。1、約知見圓明竟。
2、約色相言說,分叁
﹝1﹞示即色非色 ﹝2﹞示即相離相 ﹝3﹞示即說非說
﹝1﹞示即色非色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斷第十七種,實無何有身相疑。上雲實無有法,佛得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恐疑一切無有,如來何以猶有身相?故此舉問,以釋其疑。前雲: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又雲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何以此處複問色身諸相,豈不重之又重也?當知前者,說身說相,初無具足之言,乃指應化身;今身相皆以具足稱者,是指實報身。由菩薩因中萬行莊嚴,果上萬德圓滿,具足,即圓滿微妙之相。
問:色身與下諸相,有何差別?答:色身是報身之總相;而諸相,乃報身之別相。報身名盧舍那,此譯淨滿,修行菩薩,惑淨智滿,先得根本智,成自受用報身;次得後得智,成他受用報身。若有住著,亦礙法身,故約此以明無住本體。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具足者,證最高大身,有無量勝妙之色,故曰色身。問其可以具足見不?即審其心有住無住。答雲不應。以住則成礙,不見法身。「何以故」下,釋雲:如來說具足色身者,乃萬行所感之果報身也。報化非真佛,故雲即非具足色身。法身本不離色身,亦不即色身,故曰是名具足色身。以此觀之,如來具足色身,尚屬有爲;況九界之色身乎?倘若住著色身,即屬有爲,而非一塵不染,無爲之般若本體矣。﹝1﹞示即色非色竟。
﹝2﹞示即相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複問:可以具足諸相見不者,無微不至也。不獨色身具足,即非具足,是名具足。即諸相無不皆然,具足諸相者,准華嚴相海品雲:略雲如來有九十八種大人相,廣明有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大人相。一一身分,衆寶妙相,以爲莊嚴。所謂相相無邊,無一相而不具足,故雲具足諸相。即非是名,准上可知。相而無相,無相而相,見而無見,無見而見者也。﹝2﹞示即相離相竟。
﹝3﹞示即說非說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此斷第十八種,無身何以說法疑。上雲:如來身相,即非身相,恐疑身相既不可得見,而豈說法亦不可得聞耶?故明無法可說,以破之。「汝勿謂」與「莫作是念」,皆誡止之詞。如來度生,隨機說法,皆是無緣而應,本不曾作念,我當說何法。故誡之曰:汝不可說,如來有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然無念何能有說呢?如空谷本不作念應聲,自然有聲斯應。況如來不思議業智,豈待作念而說耶!又誡曰:莫作是念者,不獨不可說,即念亦不可起也。
「何以故」,征釋曰: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了解如來所說之義故,當知佛所說法,因機施教,如谷應聲,原無實法。若說如來實有說法,即同謗佛。
「須菩提」下,伸其正義,謂說法者,實無有法可說,是名說法;設若有法可說,即著法相。
宗通雲:如來不可以身相見,亦不可離身相見;非身而身,是爲法身。佛法不可以言說顯,亦不可離言說顯;無說而說,是爲妙說。前謂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法無定法,猶帶法在;說無定說,猶帶說在。不能無說,焉可無身;既已無身,將誰說法?至此一法也無,尚有何于身相,尚有何于言說耶!
昔須菩提尊者,岩中宴坐,空中雨花。尊者雲:「雨花是誰?」答曰:「我是天帝。」又雲:「雨花何爲?」答曰:「供養尊者,善說般若。」尊者雲:「我于般若,未嘗說一字。」天曰:「如是,尊者無說,我乃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般若。」
維摩經雲:維摩诘問文殊:「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曰:「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默然。如維摩诘,是真入不二法門,真所謂無說而說也。本經發起序中,如來亦以無言說法,說一卷無字金剛經,即無法可說,是名說法。2、約色相言說竟。
3、約衆生非生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慧命者,慧以德言,命約壽說,即長老之異名。須菩提,證大阿羅漢果,解空第一,已得空慧,與般若真空妙慧相應,以慧爲命,不惟我空慧,乃是叁空慧,以此智慧,能續法身慧命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聞說佛不可以相見,法不可以聲求,二者甚深之義,恐末法衆生,難以信解。故問可會有衆生,于未來世之中,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如是般若大法,末世不無生信之人,自有一類大乘根器衆生,能生信心。此等衆生,已達離相無住,本無我法,如來說名真是菩薩。故曰彼非衆生,然解雖已圓,修證未極,故曰非不衆生,即現前非不是衆生也。
何以故,此等衆生,還名衆生,如來說實非凡夫衆生,是名菩薩衆生。而能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唐長慶二年,長安興善寺,靈幽法師暴亡,見二使引見閻王。王問在世習何業?對曰常持金剛經。閻王合掌賜坐,命幽朗誦一遍。王曰:「念此經中,而少一章,如貫花之線,中有不續。真本在濠州鍾離寺,石碑上,可往查對,遍告人間;師壽合終,今加壽十年,歸勸世人,受持此經。」幽既還魂,奏聞其事,奉敕遣使,往濠州查看,果有此六十二字,遂命增入。秦譯本無,今據魏譯本增補。﹝一﹞審示竟。
﹝二﹞直顯,分二
1、呈悟蒙證 2、正顯本體
1、呈悟蒙證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此斷第十九種,無法如何修證疑。上雲無有定法,名爲菩提;實無有法,而得菩提,恐疑既無有一法可得,豈佛果亦是無得耶?故須菩提白言世尊,佛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觀此「耶」字,雖似有疑,卻是呈悟。故佛言如是如是。以空生既悟般若本體,無得之旨,故重言如是以證之。1、呈悟蒙證竟。
2、正顯本體,分二
﹝1﹞自性平等 ﹝2﹞諸相平等
﹝1﹞自性平等,分四
A、親證無法 B、直示平等 C、轉釋平等 D、引事顯勝
A、親證無法
【「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佛以自證菩提,以顯般若無得之旨,故呼當機之名,而告之曰:我于無上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無上正等正覺。「少法」者,對多法言,但非無有叁明六通,五眼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法可得。乃至少法亦無所得,若有少法可得,是名法…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