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今则竖而论之,乃约三界六道:天道惟化生。人道具四,胎生人人尽知;卵生者,毗舍佉弥罗母,生一卵,内含多子;湿生者,奈女及湿生转轮王,皆湿生;化生者,宝女则从莲花化生。阿修罗亦具四生,化生修罗,归天趣摄;胎生修罗,归人趣摄;卵生修罗,归鬼趣摄;湿生修罗,归畜生趣摄。地狱道惟化生。鬼道通胎、化二生。畜生道具四生。
若有色,指色界,虽有圣凡外道之别,皆具色身,因色相胜妙故,独擅有色之名。若无色,指空无边处天,以灭色归空,无有身相故;上三天虽然亦无身相,另有可称故,无色之名,独属空处。若有想,指识无边处天,以其无色,惟以识想相续为命故。若无想,指无所有处天,以其能伏末那,(第七识)惟阿赖耶(第八识)独存,七识既伏,而无别,故名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指非想非非想处天,以此天欲尽赖耶,深入灭定,以定力制伏,赖耶似尽,故非有想,定力稍亏,赖耶似存,故非无想。此竖约三界而论,比前横约十类易明。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字,是佛代发心菩萨,假称为我。「皆令入」,即尽上横分十类,竖列三界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平等而普度之。
「涅槃」梵语,具云般涅槃那,略云涅槃;译为圆寂。谓真无不圆,妄无不寂。又言灭度,灭二障,(烦恼障、所知障)度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故。
涅槃有四:(一)自性清净涅槃,人人本有,个个不无,即自性天真,清净本然,不生不灭之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二)有余依涅槃,以智慧焰,烧烦恼薪,子缚之惑虽断,果缚之身犹存,尚余此身,为分段生死所依故,名有余依。(三)无余依涅槃,以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无有余依,故名无余依。(四)无住处涅槃,智悲并运,不住涅槃,还度众生,虽度众生,不住生死,故名无住处涅槃。此云令入无余涅槃者,即后二种涅槃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是灭度」,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类虽是十,其数实无量无数无边,此三皆西域十大数之名:(一)阿僧祇,即无数;(二)无量;(三)无边;(四)无等;(五)不可数;(六)不可称;(七)不可思;(八)不可著;(九)不可说;(十)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上求下化,虽度如许众生,而不著度生之相,故云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实无」二字,即般若全体大用现前。般若实相之体,本来平等,下文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般若观照之用,本来离相,下文所谓,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中实无,乃由观照功深,实相理显,了知实无心外众生,亦无生死实法也。
起信论云: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既无别异,故不见有众生为我所度。净名经云: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众生如是,我亦如是,既不复更灭,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众生性自涅槃,本来是佛。故终日度而无度,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既非同著相之有,又非同落空之无。
何以故?是征起解释之词。若菩萨度生,执著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即是四相未空,妄心未降,与般若相背。四相者,合之就是我相,分之乃成四相:(一)我相,我者主宰为义,属内心;(二)人相,人者形相立称,属外色;(三)众生相,众生者,众法相集而生,即内外心色,合成五阴幻报;(四)寿者相,寿者即寿命相续,一期不断。合上四相,成一我相,我相为诸相根本。菩萨我相未离,妄心何自而降?妄心未降,即非实教离相菩萨;反显度生离相,方能降心,堪称实教菩萨。
此段文具四心:菩萨普度一切众生,是广大心;令入无余涅槃,是第一心;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必经时劫,是常心;实无众生得度,则不著四相,是不颠倒心。此四心,是一乘实教菩萨所能发。若不离相,故曰即非菩萨。﹝1﹞略示降心离相竟。
﹝2﹞略示住心无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复」者重复,「次」即次第,上章已示降心之法,此章乃示住心之法,故重复次第,呼召空生而告之。「于法」法字,当作两解:
一、法者,即指众生心法。住与无住,当然在心。「应」者当也,诫勉之词,故诫之曰:菩萨于心,应当无所住著,修行布施。如下文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非住者,即非住般若实相本体也。
二、法者,即指六尘诸法。菩萨布施,不出六尘,故勉之曰:菩萨于六尘诸法,应无所住著而行布施。下文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是也。此以无住为住,而妄心则不降自降矣。虽单言住心,而降心亦在中矣。上科是度生离相,破我执;此科是布施无住,破法执。我法二执,为九界众生,分段变易二生死因。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者,不得不破除之。故空生启请降住之法,而如来即教以观照般若妙智,作我法二空观,以照破之。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所谓」二字,指释之词,承上菩萨于法,即所谓色声等六尘诸法,菩萨行布施时,一一不住法相。「布」者普也,「施」者舍也,此中六尘普舍,即包括三檀,色香味触四尘,属资生、无畏二施,既施以四尘资生之具,可无丧生之畏;声尘属法施,法尘兼三者。
不住是理观,布施是事行。若专修事行,不明理观,所修著相,未得住心之法,故如来告以应当如是,不住于相,了达三轮体空,内不住能施我相,外不住受施人相,中间不住所施财法等相,非独不住有相,并不住无相,即观照现前,有无俱遣,终日布施,终日不住,正是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
问:菩萨修行六度,何以独言布施?答:坛义(即布施)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举一布施,六度全摄。资生施摄一,以财物资他之生,即檀度。无畏施摄二,无畏者,令众生心离怖畏,于无冤者,不起恼害,令其心离怖畏,即持戒度;于有冤者,不图报复,亦令心离怖畏,即忍辱度。法施摄三,对众说法,心无疲倦,即精进度;众难纷纭,说法无乱,即禅定度;鉴机施教,乐说无碍,即智慧度。不住相布施,即不住六度万行之相,一一皆即实相,全体大用故。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何以故」征起之词,恐人疑云,施既无住,云何有福?故曰:我要菩萨不住相施者,何以故,以不住相施,施契法性,法性广大,犹如虚空,其福转多,故即借十方虚空为喻,试问当机,令审可思量不?「不」字上声,即否字,当机直答不也,即不可思量。佛乃以法合喻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末二句结劝云:菩萨但欲住心者,当如我所教,以无所住法,住于般若真空实相之中,并破恶取空见。﹝2﹞略示住心无住竟。
﹝3﹞广释降心离相,分二
A、约佛法广释 B、约圣果广释
A、约佛法广释,分三
﹝A﹞佛身离相 ﹝B﹞果法离相 ﹝C﹞引事况胜
﹝A﹞佛身离相,又三
a、正明离相 b、问答除疑 c、结成离相
a、正明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此断第一种,无住行施得佛疑,恐疑既以无住行施为因,如何能得佛相庄严之果。众生多以佛果是有为身相,不达相即非相,未审当机,对离相之旨,曾否彻悟,所以举个话头,试他一试,问曰:须菩提!于意云何?「于」者在也,即所谓在汝意中,作何见解?还可以丈六之身,三十二相,见如来么?「不」字,即探问之意,探其见解,到底如何。空生即应声答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了知有相者应身,而如来法身清净,犹若虚空,讵可以身相见耶。
「何以故」下,自行征释,谓如来所说身相,乃是有为生灭,随机应现之身相,即非无为,不生不灭之法身实相。此中不可以三字,并即非二字,皆当机妙悟,法身离相之旨,盖实相不变随缘,说为身相;随缘不变,即非身相,此则已悟报化非真,不离于真矣。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此佛见当机,见处不谬,即迎其解,而广之曰:不惟佛身如是,举凡所有世间出世间,十界依正因果,染净诸相,无论圣凡,一一皆是,虚而不实,妄而不真,当体即空。下二句更进一步,教其起智观察,照见诸相真空实相,即能便见如来法身。
又一解,「非」字作无字解,若见一切诸相,无有差别之相,惟是平等一相,则即见如来法身矣。下文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虽多,体本是一,诸法之相,任从生灭;诸法之体,如如不动。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但能即器而见金,自无器之差别相,便见金之平等相,更不必舍器而求金也,试以喻合之,凡所有器,皆是虚妄,若见诸器非器,即见真金,此亦如是。a正明离相竟。
b、问答除疑,分四
﹝a﹞空生疑问 ﹝b﹞如来诫答 ﹝c﹞显示根深 ﹝d﹞释其所以
﹝a﹞空生疑问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此断第二种,因果俱深无信疑。上文无住行施,为清净因;非相见佛,为清净果。因果俱深,恐难信解,故发疑问。「颇有」者,可曾有也,如是指法之词,即指无住行施,非相见佛,之言说章句。可曾有众生,闻此而生实信么。「实信」者,真实之信也,颇有与末不字,正…
《59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圆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