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P4

  ..續本文上一頁今則豎而論之,乃約叁界六道:天道惟化生。人道具四,胎生人人盡知;卵生者,毗舍佉彌羅母,生一卵,內含多子;濕生者,奈女及濕生轉輪王,皆濕生;化生者,寶女則從蓮花化生。阿修羅亦具四生,化生修羅,歸天趣攝;胎生修羅,歸人趣攝;卵生修羅,歸鬼趣攝;濕生修羅,歸畜生趣攝。地獄道惟化生。鬼道通胎、化二生。畜生道具四生。

  若有色,指色界,雖有聖凡外道之別,皆具色身,因色相勝妙故,獨擅有色之名。若無色,指空無邊處天,以滅色歸空,無有身相故;上叁天雖然亦無身相,另有可稱故,無色之名,獨屬空處。若有想,指識無邊處天,以其無色,惟以識想相續爲命故。若無想,指無所有處天,以其能伏末那,(第七識)惟阿賴耶(第八識)獨存,七識既伏,而無別,故名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指非想非非想處天,以此天欲盡賴耶,深入滅定,以定力製伏,賴耶似盡,故非有想,定力稍虧,賴耶似存,故非無想。此豎約叁界而論,比前橫約十類易明。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我」字,是佛代發心菩薩,假稱爲我。「皆令入」,即盡上橫分十類,豎列叁界衆生,悉皆令入無余涅槃,平等而普度之。

  「涅槃」梵語,具雲般涅槃那,略雲涅槃;譯爲圓寂。謂真無不圓,妄無不寂。又言滅度,滅二障,(煩惱障、所知障)度二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故。

  涅槃有四:(一)自性清淨涅槃,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即自性天真,清淨本然,不生不滅之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二)有余依涅槃,以智慧焰,燒煩惱薪,子縛之惑雖斷,果縛之身猶存,尚余此身,爲分段生死所依故,名有余依。(叁)無余依涅槃,以煩惱既盡,余依亦滅,衆苦永寂,無有余依,故名無余依。(四)無住處涅槃,智悲並運,不住涅槃,還度衆生,雖度衆生,不住生死,故名無住處涅槃。此雲令入無余涅槃者,即後二種涅槃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如是滅度」,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衆生類雖是十,其數實無量無數無邊,此叁皆西域十大數之名:(一)阿僧祇,即無數;(二)無量;(叁)無邊;(四)無等;(五)不可數;(六)不可稱;(七)不可思;(八)不可著;(九)不可說;(十)不可說不可說。菩薩上求下化,雖度如許衆生,而不著度生之相,故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實無」二字,即般若全體大用現前。般若實相之體,本來平等,下文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般若觀照之用,本來離相,下文所謂,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此中實無,乃由觀照功深,實相理顯,了知實無心外衆生,亦無生死實法也。

  起信論雲:如實知一切衆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既無別異,故不見有衆生爲我所度。淨名經雲:一切衆生,畢竟寂滅,不複更滅,衆生如是,我亦如是,既不複更滅,故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以衆生性自涅槃,本來是佛。故終日度而無度,而曰實無衆生得滅度,既非同著相之有,又非同落空之無。

  何以故?是征起解釋之詞。若菩薩度生,執著有我爲能度,生爲所度,即是四相未空,妄心未降,與般若相背。四相者,合之就是我相,分之乃成四相:(一)我相,我者主宰爲義,屬內心;(二)人相,人者形相立稱,屬外色;(叁)衆生相,衆生者,衆法相集而生,即內外心色,合成五陰幻報;(四)壽者相,壽者即壽命相續,一期不斷。合上四相,成一我相,我相爲諸相根本。菩薩我相未離,妄心何自而降?妄心未降,即非實教離相菩薩;反顯度生離相,方能降心,堪稱實教菩薩。

  此段文具四心:菩薩普度一切衆生,是廣大心;令入無余涅槃,是第一心;如是滅度無量衆生,必經時劫,是常心;實無衆生得度,則不著四相,是不顛倒心。此四心,是一乘實教菩薩所能發。若不離相,故曰即非菩薩。﹝1﹞略示降心離相竟。

  ﹝2﹞略示住心無住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

  「複」者重複,「次」即次第,上章已示降心之法,此章乃示住心之法,故重複次第,呼召空生而告之。「于法」法字,當作兩解:

  一、法者,即指衆生心法。住與無住,當然在心。「應」者當也,誡勉之詞,故誡之曰:菩薩于心,應當無所住著,修行布施。如下文雲:若心有住,則爲非住。非住者,即非住般若實相本體也。

  二、法者,即指六塵諸法。菩薩布施,不出六塵,故勉之曰:菩薩于六塵諸法,應無所住著而行布施。下文雲: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是也。此以無住爲住,而妄心則不降自降矣。雖單言住心,而降心亦在中矣。上科是度生離相,破我執;此科是布施無住,破法執。我法二執,爲九界衆生,分段變易二生死因。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果者,不得不破除之。故空生啓請降住之法,而如來即教以觀照般若妙智,作我法二空觀,以照破之。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所謂」二字,指釋之詞,承上菩薩于法,即所謂色聲等六塵諸法,菩薩行布施時,一一不住法相。「布」者普也,「施」者舍也,此中六塵普舍,即包括叁檀,色香味觸四塵,屬資生、無畏二施,既施以四塵資生之具,可無喪生之畏;聲塵屬法施,法塵兼叁者。

  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若專修事行,不明理觀,所修著相,未得住心之法,故如來告以應當如是,不住于相,了達叁輪體空,內不住能施我相,外不住受施人相,中間不住所施財法等相,非獨不住有相,並不住無相,即觀照現前,有無俱遣,終日布施,終日不住,正是百花叢裏過,葉葉不沾裳。

  問:菩薩修行六度,何以獨言布施?答:壇義(即布施)攝于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叁,名爲修行住。舉一布施,六度全攝。資生施攝一,以財物資他之生,即檀度。無畏施攝二,無畏者,令衆生心離怖畏,于無冤者,不起惱害,令其心離怖畏,即持戒度;于有冤者,不圖報複,亦令心離怖畏,即忍辱度。法施攝叁,對衆說法,心無疲倦,即精進度;衆難紛纭,說法無亂,即禅定度;鑒機施教,樂說無礙,即智慧度。不住相布施,即不住六度萬行之相,一一皆即實相,全體大用故。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何以故」征起之詞,恐人疑雲,施既無住,雲何有福?故曰:我要菩薩不住相施者,何以故,以不住相施,施契法性,法性廣大,猶如虛空,其福轉多,故即借十方虛空爲喻,試問當機,令審可思量不?「不」字上聲,即否字,當機直答不也,即不可思量。佛乃以法合喻雲,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末二句結勸雲:菩薩但欲住心者,當如我所教,以無所住法,住于般若真空實相之中,並破惡取空見。﹝2﹞略示住心無住竟。

  ﹝3﹞廣釋降心離相,分二

  A、約佛法廣釋  B、約聖果廣釋

  A、約佛法廣釋,分叁

  ﹝A﹞佛身離相  ﹝B﹞果法離相  ﹝C﹞引事況勝

  ﹝A﹞佛身離相,又叁

  a、正明離相  b、問答除疑  c、結成離相

  a、正明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此斷第一種,無住行施得佛疑,恐疑既以無住行施爲因,如何能得佛相莊嚴之果。衆生多以佛果是有爲身相,不達相即非相,未審當機,對離相之旨,曾否徹悟,所以舉個話頭,試他一試,問曰:須菩提!于意雲何?「于」者在也,即所謂在汝意中,作何見解?還可以丈六之身,叁十二相,見如來麼?「不」字,即探問之意,探其見解,到底如何。空生即應聲答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了知有相者應身,而如來法身清淨,猶若虛空,讵可以身相見耶。

  「何以故」下,自行征釋,謂如來所說身相,乃是有爲生滅,隨機應現之身相,即非無爲,不生不滅之法身實相。此中不可以叁字,並即非二字,皆當機妙悟,法身離相之旨,蓋實相不變隨緣,說爲身相;隨緣不變,即非身相,此則已悟報化非真,不離于真矣。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此佛見當機,見處不謬,即迎其解,而廣之曰:不惟佛身如是,舉凡所有世間出世間,十界依正因果,染淨諸相,無論聖凡,一一皆是,虛而不實,妄而不真,當體即空。下二句更進一步,教其起智觀察,照見諸相真空實相,即能便見如來法身。

  又一解,「非」字作無字解,若見一切諸相,無有差別之相,惟是平等一相,則即見如來法身矣。下文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雖多,體本是一,諸法之相,任從生滅;諸法之體,如如不動。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但能即器而見金,自無器之差別相,便見金之平等相,更不必舍器而求金也,試以喻合之,凡所有器,皆是虛妄,若見諸器非器,即見真金,此亦如是。a正明離相竟。

  b、問答除疑,分四

  ﹝a﹞空生疑問  ﹝b﹞如來誡答  ﹝c﹞顯示根深  ﹝d﹞釋其所以

  ﹝a﹞空生疑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此斷第二種,因果俱深無信疑。上文無住行施,爲清淨因;非相見佛,爲清淨果。因果俱深,恐難信解,故發疑問。「頗有」者,可曾有也,如是指法之詞,即指無住行施,非相見佛,之言說章句。可曾有衆生,聞此而生實信麼。「實信」者,真實之信也,頗有與末不字,正…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