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9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圆瑛)▪P7

  ..续本文上一页者,即报化非真佛也。又山王虽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无分别无住著故;佛身如之,亦不取著我是法王。﹝C﹞喻明无住竟。

  ﹝D﹞较量显示胜,分二

  a、较量  b、显胜

  a、较量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上来叠彰无住之理,故复举喻较量,以显持说之功,恒河即殑伽河。译为天堂来河,以其出处之高故。南瞻部洲,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更有香醉山;香醉山南,雪顶之北,有池名阿耨达,此译无热恼,系龙王名,龙住此池,故以名焉。横直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有四口,流出四河,各一由旬。东、银牛口,流出殑伽河,银沙为底;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金沙为底;西、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琉璃沙为底;北、玻璃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玻璃沙为底。四河各绕池一匝,四色宝水,不相杂乱。东牛口,流入东南海;南象口,流入西南海;西马口,流入西北海;北师子口,流入东北海。

  如来说法之处,与恒河相近。其河沙细如面,故论数量,每举为喻,以况其多。如一恒河中,沙数已多无量,如是沙数之恒河沙,岂算数之所能及耶,故问宁为多不?空生以一恒河沙数之恒河,尚多无数,何况沙数之众恒河沙耶!故答言甚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实言者,佛以较量功德,迥超凡情,故先告以实言,自可谛信。「尔所」二字,即如许,设有人以七实,满如许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空生亦就事直答:甚多。此先为较量审定,下再显胜。a较量竟。

  b、显胜,分二

  ﹝a﹞略持人处胜  ﹝b﹞广持人处胜

  ﹝a﹞略持人处胜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刊定记云:前已说宝施之喻,今复说者,岂不重耶?盖前设一三千界宝施,此说无量三千界宝施,虽则同是较量显胜,后乃胜中之胜,故重说也。弥勒偈云:「说多义差别,亦成胜较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斯则言重,而意不重也。

  此之胜喻,先前不举,至此方举者,以前未说四果无心,受记无得,国土不严而严,佛身无证而证,今既广说,令明斯义,能生信解,故方举胜喻。

  前说宝施,属有为;此说法施,是无漏。受者,信受此经之理;持者,修持此经之行。四句,即经中文字般若,能诠实相般若妙理,观照般若妙行。受持四句,是自利;为他人说,是利他。文句虽少,福德超胜,以至理一言,可以超凡成圣故。所谓还丹一粒,压倒万品医方;摩尼一珠,胜似千般海宝。略持此经,心明无住,其人超胜,自此见性成佛有分,故云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说经之处,即是道场。随说者,人不拣圣凡,义不论前后,文不定多寡,处不拘静闹,既说是经,其处超胜,一切世间,所应供养。三界六道,独举三善道者,因地狱恶业拘囚,昏迷莫晓;饿鬼夙业为障,饥渴逼迫;畜生愚痴成性,无所觉知,惟三善道,乃能重法求福,广修供养。

  塔,具足应云塔婆,或名窣堵婆,译为方坟,亦名圆冢,又名高显处。梵语支提,此译灵庙,庙者貌也,供佛形貌之处。佛塔略说有四,一生处塔,二成道塔,三转*轮塔,四般涅槃塔,今说经之处,即是转*轮处,固应供养。供养如六尘妙供等。

  宗通云:昔隋时,蜀民荀氏,尝于空地,遥望虚空,手写金刚般若经,遂感诸天覆护,遇雨此地不湿,牧童皆避于此。至唐武德间,有僧语村人曰:此地向来有人书经,诸天设宝盖于上覆护,不可令人作践。后设栏围绕,供养佛像,常闻天乐之声,即此可以证知,皆应供养。﹝a﹞略持人处胜竟。

  ﹝b﹞广持人处胜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上五句广持人胜,下三句广持法胜。「何况」二字,反显之词。上随说四句,尚尔当供,何况尽能受持读诵全文。对卷曰读,离卷曰诵。此中文虽未言解说。义应有之,此经为大乘者说,大乘则必自他兼利,佛告以当知者,因是人既能持说全经,自必三身圆具。

  嘉祥疏云:此经为诸佛之母,能生诸佛。是持说之人,故能成就法身最上之法,清净圆满,无漏无为,更无一法可越其上;成就报身第一之法,万德庄严殊特无比,更无一法可与相并;成就应身,希有之法,随类现身,普度群品,是为世间希奇少有。此三身圆具,人胜可知。

  「若是经典」下,三宝全彰,经典所在,乃法宝;即为有佛,是佛宝;尊重弟子,为僧宝。大品云:般若所在处,十方诸佛,常在其中,故即为有佛;此处乃有文殊普贤等,非止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大弟子也。佛弟子道尊德重,能为天王大人之所敬奉。如陈如为梵王所师,迦叶为帝释所师,故称尊重弟子。此三宝全彰,处胜可知。至此上文明降住其心,一大科(1、明降住其心)已竟。

  2、彰般若妙用,分二

  ﹝1﹞请名教持  ﹝2﹞即事显用

  ﹝1﹞请名教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空生因闻持说此经,三身圆具;经在之处,三宝全彰。未知何名,以及奉持之法,是以请问,冀佛垂示,利益今后也。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空生问名,佛即答名。既有其名,必有其义,名义相随,不相舍离。今以般若取喻金刚,令易知故。般若之义能明,彼岸自然可到。以是名字,故当敬奉修持,而不可或忽也。

  破空论云:金刚般若,破惑,惑无不尽;照理,理无不显。体即非破非显,以般若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别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诸法皆般若故。

  金刚具有坚利明三义,以坚利故,则能破诸惑,触我则我丧,触法则法亡,触空则空灭,所谓二执全消,纤尘不立,离一切相也。以光明故,则能洞照一理;照有则有妙,照空则空真,照中道则中道圆融,所谓头头皆是,法法全彰,即一切法也,故名金刚般若。

  所谓奉持者,亦别无有法,但因名会义了达金刚般若,即吾人本有离相无住真心是也。众生未明般若,处处著相,恒住生死此岸,不到涅槃彼岸。如来教人用此金刚般若,于割不断处,一切割断;放不下处,全身放下,即是奉持。故曰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此征释命名所以,佛以六度乃般若为先导。若未明般若,纵修诸度,亦属有为事相,终滞权乘。若执著般若,非真离相,不契无住真心,依然法执。故并般若亦遣之,乃曰即非般若波罗密。果到遣无可遣,立无可立,是名般若波罗密。

  心印疏云:佛因吾人迷本净心,晦为业识,转将智慧,翻作愚痴,背涅槃城,趣生死路,是以贪嗔境上,枉受飘零,解脱法中,自取流转。兹者欲转妄识,须示真心,为破愚痴,特明般若;教离这里,始说那边,正是将我甜瓜,换他苦李,故言佛说般若波罗密也。设或吾人二六时中,念兹在兹,触著磕著,识取本有真心,会得自家般若,若然,则敲空系木,尚滞筌[四/弟];瞬目扬眉,皆成漏逗,故言即非般若波罗密也。到得这里,既明法本无说,心岂有名,虽然如是,不妨向无说中而立说,于无名触而安名,故曰名般若波罗密也。然此三句,乃本经之纲领,亦大藏之精要,凡欲研究般若者,当知般若谈空,乃是真空;不特不可著有,而仍不可滞空。

  佛说下三句,乃实相般若之义,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实相无相无不相,佛说般若波罗密,即不坏般若之相,属无不相之实相,乃俗谛也;即非般若波罗密,并般若之相亦遣,属无相之实相,乃真谛也;是名般若波罗密,非有非空,即真即俗,属无相无不相之实相,乃中谛也。是名二字,以般若离一切相,但是假名故,以般若即一切法,不坏假名故。亦有一说,以第一句作中谛,第二句作真谛,第三句作俗谛,理亦可通。﹝1﹞请名教持竟。

  ﹝2﹞即事显用,分二

  A、彰般若离相用  B、彰般若无住用

  A、彰般若离相用,分五

  ﹝A﹞说法离相  ﹝B﹞依正离相  ﹝C﹞显示经功  ﹝D﹞闻义述解  ﹝E﹞结成离相

  ﹝A﹞说法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此下乃如来用金刚妙慧,扫荡一切执情,以显般若离相胜用。恐疑前云无法可说,今复立名教持,未免前后相违,故问空生,在汝之意,以为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且喜空生已解般若离相之旨。答曰:如来无所说。此无所说,非默尔不说,乃知般若离文字相,终日说而无说也。

  黄檗心要云: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著一字。﹝A﹞说法离相竟。

  ﹝B﹞依正离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依报离相也。依报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报土,与众同依故。依报大者为世界,小者为微尘。众生多执依报为实境,不达尘界性空。以世界散为微尘,则尘无自性;由微尘积成世界,则界无自性。悉假因缘,因缘故空;是以如来说即非微尘世界;不坏俗谛故,说是名微尘世界。

  般若明空,乃是真空,而非顽空。但离一切差别之相,而见平等实相,并不坏一切相。若坏相,则相外取空,即非般…

《59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圆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