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即報化非真佛也。又山王雖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無分別無住著故;佛身如之,亦不取著我是法王。﹝C﹞喻明無住竟。
﹝D﹞較量顯示勝,分二
a、較量 b、顯勝
a、較量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上來疊彰無住之理,故複舉喻較量,以顯持說之功,恒河即殑伽河。譯爲天堂來河,以其出處之高故。南瞻部洲,向北有九黑山,次有大雪山,更有香醉山;香醉山南,雪頂之北,有池名阿耨達,此譯無熱惱,系龍王名,龍住此池,故以名焉。橫直五十由旬,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有四口,流出四河,各一由旬。東、銀牛口,流出殑伽河,銀沙爲底;南、金象口,流出信度河,金沙爲底;西、琉璃馬口,流出縛刍河,琉璃沙爲底;北、玻璃師子口,流出徙多河,玻璃沙爲底。四河各繞池一匝,四色寶水,不相雜亂。東牛口,流入東南海;南象口,流入西南海;西馬口,流入西北海;北師子口,流入東北海。
如來說法之處,與恒河相近。其河沙細如面,故論數量,每舉爲喻,以況其多。如一恒河中,沙數已多無量,如是沙數之恒河沙,豈算數之所能及耶,故問甯爲多不?空生以一恒河沙數之恒河,尚多無數,何況沙數之衆恒河沙耶!故答言甚多。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實言者,佛以較量功德,迥超凡情,故先告以實言,自可谛信。「爾所」二字,即如許,設有人以七實,滿如許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空生亦就事直答:甚多。此先爲較量審定,下再顯勝。a較量竟。
b、顯勝,分二
﹝a﹞略持人處勝 ﹝b﹞廣持人處勝
﹝a﹞略持人處勝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刊定記雲:前已說寶施之喻,今複說者,豈不重耶?蓋前設一叁千界寶施,此說無量叁千界寶施,雖則同是較量顯勝,後乃勝中之勝,故重說也。彌勒偈雲:「說多義差別,亦成勝較量,後福過于前,故重說勝喻。」斯則言重,而意不重也。
此之勝喻,先前不舉,至此方舉者,以前未說四果無心,受記無得,國土不嚴而嚴,佛身無證而證,今既廣說,令明斯義,能生信解,故方舉勝喻。
前說寶施,屬有爲;此說法施,是無漏。受者,信受此經之理;持者,修持此經之行。四句,即經中文字般若,能诠實相般若妙理,觀照般若妙行。受持四句,是自利;爲他人說,是利他。文句雖少,福德超勝,以至理一言,可以超凡成聖故。所謂還丹一粒,壓倒萬品醫方;摩尼一珠,勝似千般海寶。略持此經,心明無住,其人超勝,自此見性成佛有分,故雲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說經之處,即是道場。隨說者,人不揀聖凡,義不論前後,文不定多寡,處不拘靜鬧,既說是經,其處超勝,一切世間,所應供養。叁界六道,獨舉叁善道者,因地獄惡業拘囚,昏迷莫曉;餓鬼夙業爲障,饑渴逼迫;畜生愚癡成性,無所覺知,惟叁善道,乃能重法求福,廣修供養。
塔,具足應雲塔婆,或名窣堵婆,譯爲方墳,亦名圓冢,又名高顯處。梵語支提,此譯靈廟,廟者貌也,供佛形貌之處。佛塔略說有四,一生處塔,二成道塔,叁轉*輪塔,四般涅槃塔,今說經之處,即是轉*輪處,固應供養。供養如六塵妙供等。
宗通雲:昔隋時,蜀民荀氏,嘗于空地,遙望虛空,手寫金剛般若經,遂感諸天覆護,遇雨此地不濕,牧童皆避于此。至唐武德間,有僧語村人曰:此地向來有人書經,諸天設寶蓋于上覆護,不可令人作踐。後設欄圍繞,供養佛像,常聞天樂之聲,即此可以證知,皆應供養。﹝a﹞略持人處勝竟。
﹝b﹞廣持人處勝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上五句廣持人勝,下叁句廣持法勝。「何況」二字,反顯之詞。上隨說四句,尚爾當供,何況盡能受持讀誦全文。對卷曰讀,離卷曰誦。此中文雖未言解說。義應有之,此經爲大乘者說,大乘則必自他兼利,佛告以當知者,因是人既能持說全經,自必叁身圓具。
嘉祥疏雲:此經爲諸佛之母,能生諸佛。是持說之人,故能成就法身最上之法,清淨圓滿,無漏無爲,更無一法可越其上;成就報身第一之法,萬德莊嚴殊特無比,更無一法可與相並;成就應身,希有之法,隨類現身,普度群品,是爲世間希奇少有。此叁身圓具,人勝可知。
「若是經典」下,叁寶全彰,經典所在,乃法寶;即爲有佛,是佛寶;尊重弟子,爲僧寶。大品雲:般若所在處,十方諸佛,常在其中,故即爲有佛;此處乃有文殊普賢等,非止舍利弗,目犍連等諸大弟子也。佛弟子道尊德重,能爲天王大人之所敬奉。如陳如爲梵王所師,迦葉爲帝釋所師,故稱尊重弟子。此叁寶全彰,處勝可知。至此上文明降住其心,一大科(1、明降住其心)已竟。
2、彰般若妙用,分二
﹝1﹞請名教持 ﹝2﹞即事顯用
﹝1﹞請名教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
空生因聞持說此經,叁身圓具;經在之處,叁寶全彰。未知何名,以及奉持之法,是以請問,冀佛垂示,利益今後也。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空生問名,佛即答名。既有其名,必有其義,名義相隨,不相舍離。今以般若取喻金剛,令易知故。般若之義能明,彼岸自然可到。以是名字,故當敬奉修持,而不可或忽也。
破空論雲:金剛般若,破惑,惑無不盡;照理,理無不顯。體即非破非顯,以般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非別有法名般若故,一切諸法皆般若故。
金剛具有堅利明叁義,以堅利故,則能破諸惑,觸我則我喪,觸法則法亡,觸空則空滅,所謂二執全消,纖塵不立,離一切相也。以光明故,則能洞照一理;照有則有妙,照空則空真,照中道則中道圓融,所謂頭頭皆是,法法全彰,即一切法也,故名金剛般若。
所謂奉持者,亦別無有法,但因名會義了達金剛般若,即吾人本有離相無住真心是也。衆生未明般若,處處著相,恒住生死此岸,不到涅槃彼岸。如來教人用此金剛般若,于割不斷處,一切割斷;放不下處,全身放下,即是奉持。故曰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此征釋命名所以,佛以六度乃般若爲先導。若未明般若,縱修諸度,亦屬有爲事相,終滯權乘。若執著般若,非真離相,不契無住真心,依然法執。故並般若亦遣之,乃曰即非般若波羅密。果到遣無可遣,立無可立,是名般若波羅密。
心印疏雲:佛因吾人迷本淨心,晦爲業識,轉將智慧,翻作愚癡,背涅槃城,趣生死路,是以貪嗔境上,枉受飄零,解脫法中,自取流轉。茲者欲轉妄識,須示真心,爲破愚癡,特明般若;教離這裏,始說那邊,正是將我甜瓜,換他苦李,故言佛說般若波羅密也。設或吾人二六時中,念茲在茲,觸著磕著,識取本有真心,會得自家般若,若然,則敲空系木,尚滯筌[四/弟];瞬目揚眉,皆成漏逗,故言即非般若波羅密也。到得這裏,既明法本無說,心豈有名,雖然如是,不妨向無說中而立說,于無名觸而安名,故曰名般若波羅密也。然此叁句,乃本經之綱領,亦大藏之精要,凡欲研究般若者,當知般若談空,乃是真空;不特不可著有,而仍不可滯空。
佛說下叁句,乃實相般若之義,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實相無相無不相,佛說般若波羅密,即不壞般若之相,屬無不相之實相,乃俗谛也;即非般若波羅密,並般若之相亦遣,屬無相之實相,乃真谛也;是名般若波羅密,非有非空,即真即俗,屬無相無不相之實相,乃中谛也。是名二字,以般若離一切相,但是假名故,以般若即一切法,不壞假名故。亦有一說,以第一句作中谛,第二句作真谛,第叁句作俗谛,理亦可通。﹝1﹞請名教持竟。
﹝2﹞即事顯用,分二
A、彰般若離相用 B、彰般若無住用
A、彰般若離相用,分五
﹝A﹞說法離相 ﹝B﹞依正離相 ﹝C﹞顯示經功 ﹝D﹞聞義述解 ﹝E﹞結成離相
﹝A﹞說法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此下乃如來用金剛妙慧,掃蕩一切執情,以顯般若離相勝用。恐疑前雲無法可說,今複立名教持,未免前後相違,故問空生,在汝之意,以爲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且喜空生已解般若離相之旨。答曰:如來無所說。此無所說,非默爾不說,乃知般若離文字相,終日說而無說也。
黃檗心要雲: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A﹞說法離相竟。
﹝B﹞依正離相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依報離相也。依報者,衆生共業所感之果報土,與衆同依故。依報大者爲世界,小者爲微塵。衆生多執依報爲實境,不達塵界性空。以世界散爲微塵,則塵無自性;由微塵積成世界,則界無自性。悉假因緣,因緣故空;是以如來說即非微塵世界;不壞俗谛故,說是名微塵世界。
般若明空,乃是真空,而非頑空。但離一切差別之相,而見平等實相,並不壞一切相。若壞相,則相外取空,即非般…
《59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義(圓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