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动中禅简介▪P2

  ..续本文上一页,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练习。学会后,立刻可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正念动中禅的传承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小镇上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它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十一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十八个月里,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在脱下僧袍后,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田在二十岁时回去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叔叔学习并禅修六个月。回复在家生活之后,他二十二岁那年结婚,并育有三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做为一个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眉公河往来于泰国与寮国间做买卖。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理)探究的决心。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一九五七年,隆波田年近四十六,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盖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 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天后,也就是一九五七年泰国旧历八月十一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师的身份,用二年又八个月的时间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开。剃度典礼于一九六○年二月三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传法。一九八二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积极地工作六年直至生命终止。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三日下午六点十五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七十七。

  1939年 隆波通出生于泰国东北部。

  1961年 遵照习俗在22岁时出家,接下来的六年中,他研读了传统的佛学课程。

  1967年 他遇见动中禅的导师隆波田,在隆波田的指导下,修习动中禅,30天内连 续不断地培养觉性,明了了身与心,之后9天他还是不断练习,体验到「苦灭」,对生与死不再有任何疑惑。

  1985年 南来寺正式成为寺院(位于泰国曼谷近郊,为最重要的动中禅之中心),隆波田与比丘们举行一次会议,会中指定隆波通为南来寺的住持。

  1989年 隆波田逝世后,隆波田基金会成立,并由隆波通出任主席。

  1992年 这年开始,几乎每年6月到10月间会在美国宏法,回泰国前,他也会到台湾传授动中禅。

  1995年 隆波通与学员们成立美国隆波田基金会,为一非营利机构。

  

  正念动中禅的原理

  1. 动中禅的原理,是依据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说的:

   「比丘于行时,了知:我在行。

   于住时,了知:我在住。

   于坐时,了知:我在坐。

   于卧时,了知:我在卧。

   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了知之。」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在行、住、坐、卧要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动作。

  2. 佛陀又说:

   「比丘不论行住归来,正知而作。

   彼观前顾后,正知而作;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搭衣持钵,正知而作;

   彼食、饮、咀嚼、尝味,正知而作;

   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卧、醒、语、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经文的意思是说,禅修者不论是看前看后、屈伸身体、穿衣服、拿东西、吃东西、喝东西、上洗手间等等,从早到晚所有的动作与行为,自己都要清楚明白。

  3. 人是动物,整天都在动,但是一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乱想,未能觉知当下自己的动作,因而当下就没有觉性在。正念动中禅的训练,便是依据佛陀所说的:要在所有的动作中能够正念正知,也就是说,要一直觉知自己的动作。能够持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觉性就一直增强。强的觉性就能看清自己的念头、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因此,要以耐心来培养自己的觉性,要使自己从早到晚一直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由于人们整天都在动,动中禅便是利用这一自然现象来培养我们的觉性。可说是借力使力,不费工夫。

  4. 我们都想过着没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问题,人们就往外寻找依靠,求神问卜,但是外在的依靠是变化无常而不能长久的,因而常常不能够解决问题而受苦。那么怎么办呢?佛陀说:「住于自洲,住于自依。」

  这句经文的意思是说:住在自己的洲上、岛上,自己要作为自己的归依处。因此,佛陀要我们坚强起来,使自己能够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什么呢?就是依靠自己的觉性。以强的觉性看清一切问题的根源,从而彻底解决痛苦。

  5. 每一个众生都有清净的觉性,也就是说,众生与佛陀一样,都有一颗清、明、静、净、亮、敏的心。每人都有这个珍宝,但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够挖掘到它,就能灭除自己的痛苦。我们要追随佛陀的足迹,走同样的一条路,这一条路就是觉性之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觉性,痛苦就会产生。如果有觉性,我们就会面对事情而不会将责任推诿给别人。我们将以觉性来处理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我们生活上的问题,为了灭除我们的痛苦,为了培养我们的觉性,我们就要好好的来学习动中禅。

  6. 我们如果进一步追究痛苦的来源,就可以发现到是来自妄念、杂念。有二种念头。第一种是不能作主的念头,称作妄念、杂念。例如,生气、贪心、无知、恐惧、忌妒等念头。这种念头会使我们受苦。第二种是能作主的念头,称作「自然的念头」,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头,不会使我们受苦,例如,我们日常打扫、洗衣时,须要正确的思惟,这便是自然的念头,这种念头是有益无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须的。人们常被第一种的妄念所占据,不断生起贪心、生气、无知的心理,不断的卷入念头之中而受苦。愈想愈气,便是一个实际的例子,由于妄念不断的生起,因而不论吃时、坐时或在任何地方,都不断的受苦。

  7. 只有当我们培养起强的觉性时,才能看清念头,才不会有第一种的妄念、杂念。觉性犹如猫,妄念犹如大老鼠。开始练习动中禅的人,最初觉性很小,犹如小猫,经过一天天不断的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后,觉性不断的增加,犹如猫不断的长大。觉性圆满时,犹如大猫,从此妄念这只大老鼠就逃得无影无踪了。因此,修行的重点,是要不断的培养自己的觉性,不断的喂猫,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时候到了,大猫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因此。禅修时,不压抑妄念,也不跟随妄念。只将注意力摆在觉知动作上,不停的喂猫。觉性强了以后,念头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见。渐渐的,我们内心的质量就会开始转变,正道也由这儿开始生起了。

  8. 培养觉性的要点,就是要不断的移动肢体。如果身体静止不动,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卷入其中,会不断胡思乱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沉、睡着。因此,我们一直要不停的移动身体的一部份,用以培养觉性,这便是动中禅的一个特色。隆波田禅师说:「妄念之流整天都在流着,要同时觉知肢体的动作,这是最简单而最有效的灭苦的方法,这个我能保证。」

  9. 在练习动中禅时,身心都要放松,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适就好。背要直。眼睛要自然的张开,往前看,不要看太远或太近,也不要专注前方一点。手脚的移动要轻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数数字,一切要自然。妄念来了,不用管它,只觉知身体移动的部位,使觉知持续得愈久愈好。

  10. 脚部觉得痛时,随时可以改变姿势,但要同时觉知自己正在改变动作。脚痛时,不用对抗这自然现象,不要强忍着痛,不要故意要坐得久,这样反而违背了自然。因为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无我的,是不属于任何人的,不要故意去控制它。重要的是在改变姿势的时候,要清楚的觉知姿势的改变,如此觉性仍然持续不断。反之,故意要坐得久,有时反而呈现着「我执」的心理,有时忍痛忍得太久反而会对痛苦的感受生起恐惧的潜在心理,结果觉性不见了。

  11. 同样的,呼吸也是顺其自然,不刻意去调整呼吸。走路时也不要故意走得慢,刻意想要观察得很清楚。要自然而轻松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长觉性,不要刻意强求。妄念来了就接受它,继续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那么,你将发现你的觉性不知不觉间增强了,身心现象也愈来愈看得清楚了。只要种下正确的原因,正确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因此,要以轻松的心情时时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这样就种下正确的原因,这样才是正确的灭苦的方法。当觉性强大而且如链子不断时,随时都可能出现「苦的完全灭除」,这便是果的出现。在南传的巴利经文中,佛陀说:「正法是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自证的」这意思是说,佛陀所教导的方法,是现世就能证得的,是随时都可以修习的,是大家都可来看的,是导引走向灭苦的,是每个人都可亲自体证的。

  12. 动中禅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说的:现世的、不待时节的、来看的、导向的以及自证的一个方法,适用到所有人,与年龄、性别、职业、教育、国籍、宗教信仰无关,没有任何的典…

《动中禅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