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任何背景的人都可以練習。學會後,立刻可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正念動中禅的傳承
隆波田禅師或稱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國東北邊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鎮。他是清與姗的兒子,他的父親早逝。由于小鎮上沒有學校,隆波田在童年時並沒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它小孩一樣,他必須幫著母親照顧耕田。
十一歲時,他在當地的寺裏成爲沙彌,他的叔叔是該寺的常住。在十八個月裏,隆波田學習經典與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氣時默念「佛」,吐氣時默念「陀」以及數息法。在脫下僧袍後,他回到家裏。
根據習俗,隆波田在二十歲時回去受戒成爲比丘,再次向叔叔學習並禅修六個月。回複在家生活之後,他二十二歲那年結婚,並育有叁個小孩。在村裏,隆波田經常是舉辦佛教活動的負責人,受到當地人民深深景仰,並在叁次不同場合被推選爲村子的領導者。盡管身負重任,他還是繼續不斷地禅修。
後來他移居到同省較大的江翰鎮,以便孩子們上學。做爲一個貿易商,他駕著自己的船沿著眉公河往來于泰國與寮國間做買賣。這段時間內,他有機會接觸到一些禅修大師也增強了他對正法(真理)探究的決心。
此外,他發覺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練習不同的禅修方法,並沒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後,他決定開始尋求解決的方法。
一九五七年,隆波田年近四十六,離開了家並下定決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來到了農蓋省的摩尼光寺練習一種簡單的肢體動作,但是他不像別人在心中默念「動 停」,只是覺知身心的動作。幾天後,也就是一九五七年泰國舊曆八月十一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達了苦滅,不需要任何傳統的儀式或老師。
後來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師的身份,用二年又八個月的時間將所找到的法教給他的妻子和親戚。而後,他決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開。剃度典禮于一九六○年二月叁日舉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傳國內外。盡管身體狀況不佳,他還是獻身于傳法。一九八二年診斷出他有胃癌,他不顧病情,仍然繼續積極地工作六年直至生命終止。
一九八八年九月十叁日下午六點十五分于泰國東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詳地離開人世,享年七十七。
1939年 隆波通出生于泰國東北部。
1961年 遵照習俗在22歲時出家,接下來的六年中,他研讀了傳統的佛學課程。
1967年 他遇見動中禅的導師隆波田,在隆波田的指導下,修習動中禅,30天內連 續不斷地培養覺性,明了了身與心,之後9天他還是不斷練習,體驗到「苦滅」,對生與死不再有任何疑惑。
1985年 南來寺正式成爲寺院(位于泰國曼谷近郊,爲最重要的動中禅之中心),隆波田與比丘們舉行一次會議,會中指定隆波通爲南來寺的住持。
1989年 隆波田逝世後,隆波田基金會成立,並由隆波通出任主席。
1992年 這年開始,幾乎每年6月到10月間會在美國宏法,回泰國前,他也會到臺灣傳授動中禅。
1995年 隆波通與學員們成立美國隆波田基金會,爲一非營利機構。
正念動中禅的原理
1. 動中禅的原理,是依據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說的:
「比丘于行時,了知:我在行。
于住時,了知:我在住。
于坐時,了知:我在坐。
于臥時,了知:我在臥。
此身置于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禅修者在行、住、坐、臥要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動作。
2. 佛陀又說:
「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
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
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
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
彼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
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
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禅修者不論是看前看後、屈伸身體、穿衣服、拿東西、吃東西、喝東西、上洗手間等等,從早到晚所有的動作與行爲,自己都要清楚明白。
3. 人是動物,整天都在動,但是一般人在生活中都在胡思亂想,未能覺知當下自己的動作,因而當下就沒有覺性在。正念動中禅的訓練,便是依據佛陀所說的:要在所有的動作中能夠正念正知,也就是說,要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能夠持續的覺知自己的動作,覺性就一直增強。強的覺性就能看清自己的念頭、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因此,要以耐心來培養自己的覺性,要使自己從早到晚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由于人們整天都在動,動中禅便是利用這一自然現象來培養我們的覺性。可說是借力使力,不費工夫。
4. 我們都想過著沒有痛苦的日子。一旦生活中有了問題,人們就往外尋找依靠,求神問蔔,但是外在的依靠是變化無常而不能長久的,因而常常不能夠解決問題而受苦。那麼怎麼辦呢?佛陀說:「住于自洲,住于自依。」
這句經文的意思是說:住在自己的洲上、島上,自己要作爲自己的歸依處。因此,佛陀要我們堅強起來,使自己能夠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什麼呢?就是依靠自己的覺性。以強的覺性看清一切問題的根源,從而徹底解決痛苦。
5. 每一個衆生都有清淨的覺性,也就是說,衆生與佛陀一樣,都有一顆清、明、靜、淨、亮、敏的心。每人都有這個珍寶,但要自己去挖掘它。能夠挖掘到它,就能滅除自己的痛苦。我們要追隨佛陀的足迹,走同樣的一條路,這一條路就是覺性之路。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沒有覺性,痛苦就會産生。如果有覺性,我們就會面對事情而不會將責任推诿給別人。我們將以覺性來處理問題。因此,爲了解決我們生活上的問題,爲了滅除我們的痛苦,爲了培養我們的覺性,我們就要好好的來學習動中禅。
6. 我們如果進一步追究痛苦的來源,就可以發現到是來自妄念、雜念。有二種念頭。第一種是不能作主的念頭,稱作妄念、雜念。例如,生氣、貪心、無知、恐懼、忌妒等念頭。這種念頭會使我們受苦。第二種是能作主的念頭,稱作「自然的念頭」,是在正念正知下的念頭,不會使我們受苦,例如,我們日常打掃、洗衣時,須要正確的思惟,這便是自然的念頭,這種念頭是有益無害的,而且是生活中所必須的。人們常被第一種的妄念所占據,不斷生起貪心、生氣、無知的心理,不斷的卷入念頭之中而受苦。愈想愈氣,便是一個實際的例子,由于妄念不斷的生起,因而不論吃時、坐時或在任何地方,都不斷的受苦。
7. 只有當我們培養起強的覺性時,才能看清念頭,才不會有第一種的妄念、雜念。覺性猶如貓,妄念猶如大老鼠。開始練習動中禅的人,最初覺性很小,猶如小貓,經過一天天不斷的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後,覺性不斷的增加,猶如貓不斷的長大。覺性圓滿時,猶如大貓,從此妄念這只大老鼠就逃得無影無蹤了。因此,修行的重點,是要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覺性,不斷的喂貓,而不用去管大老鼠。時候到了,大貓自然會去處理大老鼠。因此。禅修時,不壓抑妄念,也不跟隨妄念。只將注意力擺在覺知動作上,不停的喂貓。覺性強了以後,念頭一生起,就能立刻看見。漸漸的,我們內心的質量就會開始轉變,正道也由這兒開始生起了。
8. 培養覺性的要點,就是要不斷的移動肢體。如果身體靜止不動,一方面妄念容易生起,而且容易卷入其中,會不斷胡思亂想,另一方面容易昏沈、睡著。因此,我們一直要不停的移動身體的一部份,用以培養覺性,這便是動中禅的一個特色。隆波田禅師說:「妄念之流整天都在流著,要同時覺知肢體的動作,這是最簡單而最有效的滅苦的方法,這個我能保證。」
9. 在練習動中禅時,身心都要放松,任何坐姿都可以,只要舒適就好。背要直。眼睛要自然的張開,往前看,不要看太遠或太近,也不要專注前方一點。手腳的移動要輕柔,不要持名、不要默念、不要數數字,一切要自然。妄念來了,不用管它,只覺知身體移動的部位,使覺知持續得愈久愈好。
10. 腳部覺得痛時,隨時可以改變姿勢,但要同時覺知自己正在改變動作。腳痛時,不用對抗這自然現象,不要強忍著痛,不要故意要坐得久,這樣反而違背了自然。因爲我們的身體是無常的、無我的,是不屬于任何人的,不要故意去控製它。重要的是在改變姿勢的時候,要清楚的覺知姿勢的改變,如此覺性仍然持續不斷。反之,故意要坐得久,有時反而呈現著「我執」的心理,有時忍痛忍得太久反而會對痛苦的感受生起恐懼的潛在心理,結果覺性不見了。
11. 同樣的,呼吸也是順其自然,不刻意去調整呼吸。走路時也不要故意走得慢,刻意想要觀察得很清楚。要自然而輕松的走路,不要走太快,也不要走太慢。要以自然而平和的方式去增長覺性,不要刻意強求。妄念來了就接受它,繼續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那麼,你將發現你的覺性不知不覺間增強了,身心現象也愈來愈看得清楚了。只要種下正確的原因,正確的結果自然就會來臨。因此,要以輕松的心情時時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這樣就種下正確的原因,這樣才是正確的滅苦的方法。當覺性強大而且如鏈子不斷時,隨時都可能出現「苦的完全滅除」,這便是果的出現。在南傳的巴利經文中,佛陀說:「正法是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自證的」這意思是說,佛陀所教導的方法,是現世就能證得的,是隨時都可以修習的,是大家都可來看的,是導引走向滅苦的,是每個人都可親自體證的。
12. 動中禅的方法,便是完全合乎上述所說的:現世的、不待時節的、來看的、導向的以及自證的一個方法,適用到所有人,與年齡、性別、職業、教育、國籍、宗教信仰無關,沒有任何的典…
《動中禅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