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观简介

  内观简介

  葛印卡

  1990年11月葛印卡老师讲于澳洲 Blackheath 内观中心 Dhamma Bhumi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大家好。

  各位到这个禅修中心,是要了解这里在修行什么?教什么?

  禅修这个字,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因为禅修有许多不同的类型。

  人们对禅修常有的一个了解是,集中心力,并且固定在某一个目标或其它事物上,大多是想象的目标。你闭上双眼,试着想象这个神或那个女神,这个或那个圣者的形象。如果心跑掉了,你就再把它拉回来,如果心又跑掉了,你就再把它拉回来。像这样,你试着使心专注。

  另一个方法是你开始复诵某些字。任何字──某些你深具信心的神、女神,或圣者的名字。你不断在心里复诵这个名字。心跑掉了,你就把它拉回来复诵,心又跑掉时,你就再把它拉回来复诵。这就是你试着使心专注的方式。

  或者,你就是给心一些暗示,一些自我暗示。像这样,你试着使心专注。或者,你只是沈思,只想一些好事,某个圣者的精采开示,你所虔信的经典章句。就像这样,用不同的目标对象,有许多不同的禅修方法。

  然而,在此所教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当然,心的专注是有帮助的,这无庸置疑,但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地。

  这里所教的禅修─Vipassana内观─的目的,在印度的古老语言-巴利语中,内观这个字的意思是观察,观察如其本然的实相。不是似乎如此,也不是看来如此,而是如其本然,就是它真正的本质,它真正的特性。因此你就免除了对于实相的幻觉,错觉或迷惑。

  关于什么的实相呢?关于你自己的实相。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觉,一个人不知道"我是谁",或毋宁说"我是什么"?过去所有的圣哲已一再告诉我们要"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但是如何"认识自己"呢?一定有某个方法,一定有个修行方法。只是听闻这样的开示,阅读经典,或只试着在理智层面了解它,并无法帮助我们认识自己。

  我们必须探讨所谓〝我〞的层面,什么是〝我〞?这个结构的身体是我吗?在智力上你会说〝不〞,这身体不是〝我〞,我不是这个身体,但实际上当你面对生活,日常生活时,这个身体就变成我了,对这个身体产生很大的认同,并且对这个身体产生很大的执着,以致于造成了很大的紧张,痛苦。然而对这个一直在说我,我,我的,我的,的身体到底是什么呢,同样的,这个心是什么,这个心是我吗?这个心是我的吗?我可否说这个心就是〝我自己〞,这个心是什么?

  再次的,不只是试着去了解这个身体是什么,这个心是什么,而是去体验它。这整个技巧是在体验的层次上,对于这个心和身体结构的一种分析性的研究。当然,智力是须要的,智力将试着去了解,但并非只依赖智力,你必须用你亲身的体验去探讨真相,一种在这个身体架构内的心和身的一种研究。这个心和身,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如何一方影响另一方,又如何一方一直被另一方所影响。

  心和身是恒常的相互作用,恒常的相互作用,当你向内深入,你开始了解到这个相互作用是怎样在身体里面不停的运作。因此这是一种对于你自身结构,心和身的一种分析性研究。探讨它,从表面的层次上探讨它,从身和心显而易见的真相开始,然后在你身体结构的范围内愈来愈深入,愈来愈深入的体验愈来愈微细的真相,一直到你能体验到最微细的真相,也就是次原子粒子。

  有关身体显而易见的真相是,它似乎是如此的坚实,没错,在表面上它像是坚实,但当你愈来愈深入,经由你亲身的体验,你将发现它根本就不坚实,这整个身体结构,不过是一团不断生,灭,生,灭的次原子粒子,这整个结构不过是小波动,小波动,小波动。

  这是现代科学家凭借着许多不同的科学仪器所发现,但这不是经由他们的体验,而是经由他们的智力发现的。

  然而,过去的开悟者,却在体验的层次上,经由探讨他们自身的真相而发现这个事实,没有用任何仪器。经由亲身的体验,他们越来越深入,结果他们体会到这个看似坚实的身体,实际上不过是快速生、灭、生、灭的小泡泡、小波动,这是有关身的究竟真相。

  同样的探讨关于心的真相,起初一个人会遭遇到非常坚实,强烈的心和心所(心的内含物),像譬如说:愤怒升起时,它是如此的强烈,以致于它总是宰制了你,当强烈的情感升起时,或恐惧升起时也是一样。

  在心中升起的任何东西,将试着宰制你──你开始观察此事实,这是显而易见的真相,心和心的内含的粗浅真相,而当你一直观察、观察、观察,你将会达到了知心和心所不过都是小波动、小波动、小波动的地步,非常微细的波动,快速的生、灭、生、灭。

  这是当学员们对有关心和身的真相作探讨时,所开始体验到的,而当他们继续深入时,将达到一个超越心和身的境界,光只看这个我一直在说的--我、我、我,的「我」是什么?到底这个我是什么呢?

  而所有的这个过程,所有的修练,不只是因为好奇心,这个修练持续的改变你心的目前习性,心的目前习性是一直在做反应,当你碰到快乐的事情时--你就以贪求或执着来反应,当碰到不快乐的事情时--就以瞋恶和愤恨来反应。而每次当你反应 ─- 不管是贪求或执着,瞋恶或愤恨 -─ 你将注意到你的心已失去了平衡,你已开始在你身内制造紧张和纠结,一个结接着另一个,而当你向内愈来愈深入时你将发现,你整个心身结构,充满了许多结,许多纠缠不清的结,以致使你如此的紧绷。

  在表面上一个人耽于这个感官的快乐,或那个感官的快乐,来试着逃出这种压迫感,一个人觉得「我很快乐,我没有痛苦,我现在没有任何压力。」

  但当你向内深入,你将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大束的紧张,而那就是何以生命是如此的痛苦,在生命中没有真正的快乐。

  如果这种紧张从内心深处离去,那你将发现你所体验到的快乐是不可言喻的。你无法以言语来表达它,你无法用任何你所经验过的感官快乐来和它相比,它是那么的安详,那么的喜悦,但那只有在内心从紧张、纠结、愤怒、愁恨、恶意、憎恶、激情、恐惧、自私自利的烦恼中解脱后才会发生,所有这些不净烦恼,使一个人如此的不快乐。

  只有开示是没有帮助,那只是智力上的思惟和了解。「噢!我不该愤怒,这对我不好!我不该恐惧,我不该自私自利。」一个人虽然非常清楚,「当我愤怒时,我变得非常痛苦,我使自己痛苦,也使别人痛苦,只要愤怒产生就会使我自己痛苦,也使别人痛苦,因此不该愤怒。」但是仍然我行我素。

  仍旧一样,在生命中任何不想要的事情发生,一个人立即以愤怒反应,因为心的智力部份,所谓心的意识层面,所占的比例很小,而其余的部份-─所谓半意识或无意识部份所占比例却很大,而这所谓半意识或无意识在体内却以它自己的方式,很有意识的存在着,不管对贪求或瞋恶,这半意识或无意识却恒常的继续反应,而它也已变成它自己习性的奴隶,而这也是何以一个人在内心深处有如此多的纷扰。

  现在这个技巧帮助人们向内观察它,而当你观察它时,你开始走出你的盲目反应,你的盲目反应的习惯,而且你的生命开始改变,当你逐渐的对于有关你自己心和身的真相,以及在心和身间所发生的反应,树立了这个自我探讨的技巧,你愈观察它,你将发现反应变得愈来愈少,你的心现在变得冷静,安详,因而你能更好的面对这个世界。

  因为当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你必须生活在这个世界中。你来中心参加十日课程,这里就像是一所医院,病人到医院是为了重获健康,而不是去那里住一辈子,当你重获健康,你就要运用健康重回到日常生活中。

  所以在此,各位在你自身内探讨真相,并且走出由于你内心的紧张所造成的痛苦,虽然只到某个程度,你一旦走出内心的痛苦,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它,你把在此处所学的一切,试着每天去修练,就像你学体操一样,你每天做体操,来使你身体健康和强壮。

  同样的,这是一种心灵体操,一个人到此十天学习心灵体操,并且早晚练习来保持心灵层面的健康,并且运用这个健康的心,来过一个美好的生活。任何时候,当我们的心不健康或内心充满烦躁,或内心充满愤怒时,一个人持续生活在负面的生活里,因为一个人继续活在反应的生活中,反应总是充满了负面性,如果一个人摆脱了反应的生活习性,而开始活在行动当中─-太好了!行动总是正面的。反应-─充满了负面性-─总是对自己和别人有害,而行动的生命却是正面的,不管是对自己,或别人都有益处。

  这是为什么说:这整个技巧不过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如何安详的生活,如何和谐的生活,在内心产生安详与和谐,并将这种安详与和谐的振动,散播到周遭环境中,以致当人们和我们接触时,也能感染到一些安详与和谐。

  当我的心中没有和谐或安详--我心中非常烦躁--这是我对于围绕着我的环境所作的贡献,我使得我周遭的整个气氛变得烦躁,而任何接触到这个气氛的人,也感到烦躁-─无法感到安详与和谐。

  所以这整个技巧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规范,如何适当的生活,免于伤害自己或他人,保持自己的安详与和谐,并保持我们周遭气氛的安详与和谐。

  现在,让我们谈谈有关这个技巧,人们在此做些什么,他们如何修练,一件很重要的事是,你必须探讨你自己内在的真相─-这个心身现象,整个心身的范畴-─这是一项精细的工作。

  要如此深入探讨一件事物并不简单,所以你周遭须要一个非常宁静的气氛,如果到处都是干扰,将很难使心变得集中和在内部工作,这是为什么当课程进行中,外人不准进入禅修中心的理由。并不是说,外人不能碰或不该来-─并非这样,不…

《内观简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