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54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倓虚)▪P7

  ..续本文上一页之心。若心中以为如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决不与我授记,谓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我心中,实在无有一法当情,清清净净,确信无法得菩提果。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或问:发菩提心无法,授记亦无法,得果更无法。然则学佛者,如何入手?如何修行?如何为证?答曰:无入为入,无修为修,无证为证。故曰无为大法。凡佛所说一切法门,皆属前方便。为俯就众生,故用声闻法,缘觉法,菩萨法。此诸法皆非佛法。虽非现量佛法,及至证现量时,则声闻,缘觉,菩萨,乃至一切众生,皆是究竟佛法。何以故?以诸法非法故。此时方为度尽众生,方成佛道。所谓诸法,皆非佛法者,以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差别故。唯此佛法,乃以现量,而证成现量,最简单之事。而九法界之众生,执迷不悟,故别教菩萨,无数时劫证到佛时,所经时劫修行,亦不过一场大梦而已。其所证者,只是现前一念耳。本来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森罗万相,无不互融互具,岂因修而始有?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又无机子云: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此经云: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而一般声闻众生,不由此著眼,是以钝利二根修证,有日劫相倍之别。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解释无法之所以然。大凡证佛果者,必有十种通号。但以第一名号解之,即可以知无法矣!第一名号,谓之如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意谓诸法,各如本位。既无受名之处,亦无有相之法。以无名无相,故曰无法。如者,不变之体。来者,随缘之用。在不变时即随缘,在随缘时即不变。变与不变,本无固定之性相。而一切诸法,岂有实法。此随缘与不变,不落先后,同处同时。盖所谓随者,乃随因缘变化。所谓不变者,乃不随因缘变化。意谓变化时,即不变化。不变化时,即成变化。十法界一切法,不过如此而已。世人谁能知之,谁能信之,谁能证之。唯佛一人,知到作到,故曰如来。所以者何?佛法即是世间法,脱离世间法,踏破铁鞋亦无觅处。只要识得变即不变,不变即变。变者,诸法也。不变者,即如也。所谓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显然可知,法即非法也。故曰:无法。

  且如世间二字,亦是诸法如义。何以故?世者,时间之名,间者,空间之名。时间者,过去现在未来也。空间者,前后左右也。其根本上,即未有过去现在未来等名,是谓之如义。乃以未受名故,是不变义。既假订名,谓之过去现在未来,是谓之来义。乃以受其名故,即是变义。以二义合之,故曰如来。

  若问其实,过去已去,现在不住,未来未到。本无实在,故曰诸法如义。法即无法,变即不变。换言之,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谓也。

  空间,亦复如是,以前后左右,亦无实在故也。譬如今日磁瓶,五百年后,即变成古磁,而谁见其变耶?可谓变即不变。又如水随曲直而变相,其体未变。金随范镕而变相,其质不变。世间一切法,无一不然,故曰诸法如义。此非思想所能及,议论所能到,故谓之妙法,不可思议也。以不思议心,观不思议境,故曰观照般若。观至能所双亡,谓之实相般若。由是方证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三德秘藏之诸法如义,自然无得之得,得即非得。故曰: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此释一切法,即非一切法,即是佛法。佛呼尊者,而告之曰:我所得菩提果,只是了解十法界之诸法如义,自性本具,无欠无余而已,何尝复有实得。

  在未得菩提果时,未了十法界之如义,未明十法界之本具,未起十法界之观念,未得十法界之受用。今则已明、了、观、得,说得又何尝是虚。故曰:无实无虚。

  若作此法界观者,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何以故?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乃无实法也。是故名一切法,乃无虚法也。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又设喻以解释无法。曰:譬如人身长大,乃对待短小而言,何尝有大小之实在。须菩提曾闻身如须弥山之喻。遂答曰:如来说人身长大,以之譬喻因缘也。即为非大身,以喻因缘即空。是名大身,以喻因缘即假。以此因缘即空、即假,建立不可思议诸法如义之中道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此以法喻,谓菩萨(译觉有情)亦如是。因有情众生不觉,故立名曰觉有情。本系对待立名,何尝有实在之法相。若自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我相一起,四相皆彰,即不足名为菩萨。何以故?以众生之名对待,而名菩萨,何以故?众生为迷情,菩萨曰觉有情。是故佛说一切法,本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假名。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前示正报无法,即是般若本体。今示依报无法,亦显般若本体。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亦以因缘而说。即非庄严,亦是即空。是名庄严,亦是即假。通示菩提无法,显般若本体。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前言菩萨度众生无法。今又通达,我亦无法。如是本体现前,更待何求何证。故名之曰: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此如来审示当机,以明佛之五眼圆见,直显般若本体。盖下界凡夫。只具肉眼,仅观现前环境。若如来只具此肉眼,则与下界凡夫众生同,岂能证菩提?上界共有三界,二十八层天,各具天眼,遍观地球世界多寡不同,由果报所居之阶级不等。若如来只具此天眼,则与天上众生同。小乘圣人,阿罗汉具慧眼,观诸法皆空。若佛只具此慧眼,则与圣果之众生同。菩萨具法眼,善观众生宿世之根性如何,度化不失其机。若如来只具此法眼,则与大道心之众生相同。若一切诸佛,只具佛眼,如来亦只具此佛眼,则与诸佛同,而不与前四眼同,何足为般若本体?岂知一切众生之心性耶?世人只具一肉眼,天人具二眼,阿罗汉具三眼,菩萨具四眼。唯佛眼如千日,无所不见,圆具五眼,佛佛道同,本与众生无二无别,何尝特别有法证菩提果耶?众生不能圆见者,是不信圆知也。若能确信圆知,自有圆见现前。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此审示佛知圆知,直显般若本体,俾众生确知无法之菩提果也。意谓恒河中之沙,佛亦说是沙,所知与众生本同。唯恒河沙数之恒河沙数之佛世界,所有无量国土,每国土所有之众生,每众生所有之若干种心想,佛悉知之。与众生不同之点在此而已。何以故?以众生妄执缘影诸心,以为自心。如来说此诸心,皆是因缘所生,而缘生无性,故曰非心,是名为心。假此以发明无有一法当情之菩提心也。所以者何?征起无法可表,俾人自悟其圆知。若无圆知,岂有圆见?故指众生缘影诸心以解之。遂呼尊者之名,以警大众谛听。曰:此缘影之心,过去者已去,如何能得?现在之心,刹那刹那不住,如何能得?未来之心,尚且未到,如何能得?此三种缘影之心,皆了不可得,何可固执为心?于此了不可得处,即是无法之菩提心现前。若再转念,此心到底是个甚么?则又去之远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前文说明三心了不可得,以显佛知圆知。其要旨在心即非心,法即非法。不可以一切世间法为实,方能得福德多。故谓须菩提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此世间之实法也。若有人用作布施,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尊者答言:得福甚多。佛又呼而告之曰:不但布施不为实有,即布施所种之福德,亦不可以为实有。若以为实有,乃成世间之福,甚为有限,如来则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方合菩提之果。如来说得福德多者,乃证菩提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此以即色非色,发明一切法,皆不可以为实有。盖佛示现之色身,虽具足丈六金身,不可以为实有而说具足色身。要知此乃随情而说。若随智说,即非具足色身,以色即非色故。若随情智说,是名具足色身,以假名诠实体故。虽当体即空,而名相不可偏废。以此三句,显出菩提无法,虽如来亦无法可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

《54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倓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