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
太虚大师 讲
大勇 记
十年十月在北京夏宅讲
一、释经题目
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佛说般若,有十六会,故般若波罗蜜一名,通于诸部般若,是为通名;金刚一名,专指此部般若,是为别名。
金刚有二:(一)般若,(二)般若断。般若有二:(一)体,(二)用。此般若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体性坚固,常住不动,不可破坏,故曰金刚。又此体性显现时,一切妄相妄见,悉决断无有,皆消归于此体性,亦名金刚。是以金刚具有坚固、决断二义。
此般若用,本不离体,在众生分中,既未能显现此体,般若妙用亦无由而发生。苟一旦体显用生时,则一切妄相妄见,悉皆破坏无有。其破妄之力,最极锋利,故曰金刚。又此智用,不但能破坏一切,且不为一切所破,故云:般若若大火聚,凡有触者无不被烧。苟妄想缘般若时,妄想即当下消灭,归乎般若;若暗中无明,暗中若得明,则明存暗亡;妄想若缘般若,则般若生,妄想不生矣。故此智用,非常坚固,非他可坏,是名金刚。
般若断有二:(一)所断,(二)能断。所断非他,即妄相妄见耳。所见之妄相,由能见之妄见而生,如空花由目眚而有。妄相妄见皆一妄想心所现,如空花赤眚,皆从一眼病而起;眼病若愈,眚花俱灭,妄想若断,相见均寂。但此妄想最极坚固深细,无处不到,无法不缘,通于一切众生法、菩萨法、佛法,甚难断除,可谓之为金刚妄想,非金刚智无能断之。
能断即般若慧,此慧有三:曰闻、思、修。由文字般若发生闻慧,观照般若发生思、修二慧。闻、思二慧及修慧中之一分,皆为资粮慧,其余一分为加行慧;由资粮加行二慧,降伏妄想。由加行位中世第一位进证智体,创获实慧而断除之,妄想断处即般若显发处。此能断之般若,最为坚利,故名金刚。──上之智体、智用、所断、能断,皆具有金刚之义,故曰金刚般若。
波罗蜜译为事究竟,因金刚般若而得到于究竟故。此究竟有三:
(一)金刚智体究竟,所谓显现究竟。此体本来不生,亦无有灭,平等周遍,无动无摇,生佛同具;不过众生为无明所覆,若以金刚智显现之,显现至于究竟,即成就三德中之法身德,三身中之法性身,三涅槃中之性净涅槃。所谓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究竟一究竟。全经能显之法虽有种种,而所显者,唯此体性而已。苟明乎此,则佛一代时教所说之法,皆可了然,奚独此经。
(二)金刚智用究竟,所谓发生圆满。此用由体而生,体若未显,用则不生,须由修习而渐次出生增长。到究竟时,即成就三德中之般若德,三身中之受用身,三涅槃中之无住涅槃。因地之种种妄想,至此皆成无量河沙之功德,所谓不可思议之般若妙用也。
(三)金刚断究竟,所谓伏断净尽。断通能所,能断有二:1、缘能断,即资粮、加行二慧。2、真能断,即世第一位进证智体所生之根本无分别慧;此慧能断除妄想至于究竟,故曰金刚般若波罗蜜。所断之妄想,若种子,若现行,一一悉皆被断无余,亦曰波罗蜜。合能所断皆究竟,故曰金刚断究竟。此断究竟,即成三德中之解脱德,三身中之应化身,三涅槃中之择灭涅槃。此真能断,即前之智体、智用,亦即金刚也。
二、解经义脉
兹释经文,暂依(梁昭明太子所分之)卅二分,另为分判:
甲、序分,即第一分是。由「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通序,同诸经故。自「尔时世尊至敷座而坐」,为别序,异他经故。
乙、正宗分,自第二分至第卅二分前半是。
丙、流通分,第卅二分后半是。
甲、序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序分如常释。
乙、正宗分,分二:
正宗分二:(一)赞请印允,第二分是。(二)示教解释,自第三分至第卅二分前半是。
﹝正宗分﹞(一)赞请印允,分四:
赞请印允,即为四段:
﹝赞请印允﹞一、须菩提赞叹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即「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是。盖众生初始发菩提心,尚未开显金刚智体时,非佛为之调护爱念,不但不能增长,且多退堕。是以经过二大阿僧祇劫之八地菩萨,尚须诸佛之警觉,始不住于所证空性而进取佛果,况初发心者!然亦众生之自生自长,非佛能代其生长,不过佛时时调护爱念之,为其增上缘,以除其妨害生长者耳,故谓之善护念。既得佛护念,遂能开发智体,智体显现后,佛即为之印证,并嘱其善为保持,拔度众生,是曰付嘱。以其实无所付嘱而付嘱,故曰善付嘱。
﹝赞请印允﹞二、须菩提请问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即:「世尊!善男子至云何降伏其心」是。在须菩提意,以为菩萨发心,虽广大过于二乘,然其必有所应住之境,所降伏之妄想,及能降伏之道,与二乘非异。
﹝赞请印允﹞三、佛印证非赞非谬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即「佛言:善哉,善哉!至付嘱诸菩萨」是。
﹝赞请印允﹞四、佛允答所请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即「汝今谛听」下是。所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如是」二字,即指下文第三、第四两分大意。
﹝正宗分﹞(二)示教解释,分二:
次示教解释。全经关钥,不出须菩提「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之两问;世尊「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两答。前第二分中为正问,下第三第四两分为正答,自第五分至第三十二分前半反覆问答,皆不过显明此二种问答耳。此本经之脉络也。
今略明之:夫心本无相,由妄想而幻起,能取之见分与所取之相分。相如空华,空华本体即光明清净之虚空,亦即平等周遍之金刚般若体性。故吾人当前所有之一切法相,种种妄想,当体即金刚智体,何所用其降伏?又何待降伏?祗了达妄想即空,即妄见自然无所分别。相见既息,妄心寂灭,常住平等之金刚智性豁然显现;故妄想非妄想,假名为妄想耳。既无所降伏之妄,亦无能降伏之道。如是降伏者,为真降伏,为究竟降伏,为无过咎降伏,为不共二乘之独菩萨法降伏。所言降伏者,即非降伏,是名降伏。
所云住者,凡夫则住于生死,二乘则住于涅槃,皆以有所住为住,因其未开显此金刚般若体性,不能发生金刚般若妙用,遂住于法而不住般若矣。菩萨了达一切法当体毕竟空寂之金刚智性,有何法为菩萨所住?又何有能住于法之菩萨?以一切不住故,则能发生一切心,获得不可思议之金刚智用,遂成就无量无边等同金刚体性之福德,故非住相布施等福德所能比较,此全经之大义也。是以绝相显体,即降伏其心;体显用生,即无住而住矣。
此示教解释中分二:(一)直显示教答,(二)逐疑解答。又更总分为十二段:
﹝示教解释﹞第一、直显示教答,分二:
﹝直显示教答﹞第一段,就菩萨所度众生明──第三、第四分
此段最为紧要,为全经之纲宗。下十一段,皆不过就须菩提及大众所疑上逐层解释,藉以发明此一段耳。于中分二:先答降伏其心,即第三分。次答应如是住,即第四分。
﹝就菩萨所度众生明﹞初、菩萨降伏其心之法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即在发度一切众生心,而精进勇猛修行一切度生事业,所谓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同时又须观察实无所度之众生可令其涅槃者。盖众生相乃由妄想分别而起,众生真实体性,即不生不灭常住周遍之大般涅槃,既本来涅槃,何须菩萨令其入耶?如虚空本来无花,何从有灭?不过如幻之众生,于不生不灭法上幻起生死大苦,菩萨乃起空花万行,巧设种种方便而度脱之,实则本无所度之众生,亦无所入之涅槃。然亦非不度众生,不过既了众生性空,乃能不起执著,正好广行一切度生事业。若不了此,则必妄计有能度众生之菩萨,是曰我相;计有所度,是曰人相;复于所度中分其根性利钝品类差别等,是曰众生相;又计其轮回生死流转相续,是曰寿者相。若著四相,则我见坚固,妄想随逐,尚无能自度,何暇度生,故曰即非菩萨。
若能观众相皆空,则本体立现,妄心不降而自降,不用何种对治法以为滋妄之本。盖对治之法,乃系以妄除妄;妄妄无穷,终非究竟,故于妄心起时,即观妄心当体空寂,无丝毫实在可得,无所用其降伏,即澈底降伏无余矣。此无四相,约人空明,以四相皆不离于人我执故。
﹝就菩萨所度众生明﹞次、答应云何住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夫心本周遍,离能离所,绝对绝待,无所可住,亦…
《5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义脉(太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