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7 金刚经正解(清.龚概)▪P2

  ..续本文上一页味触法布施。】

  ﹝注﹞复,还也;次,再也。还再与须菩提言,叙经者之词也。

  宗注:次,坐次也。须菩提先于座起,跪而请问,至是使还坐而告之。复次二字,佛言也。须菩提,呼而告之也。亦通,录为旁参。

  于法之法,[既/木]指佛法言;触法之法,属意分别思想,皆是。

  布,普也;施,舍也。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眼入色,耳入声,鼻入香,舌入味,身入触,意入法,为六入。触者,来加于身,如饱暖安逸者,妙触也;劳痛饥寒者,苦触也。法者,即意之所举,计校分别是非之类。当于义理者,善法也;动于情欲者,恶法也。住者,即住于根尘而执著不化也。不住布施,如以色施人,而不存施色之心;声香等亦然。

  ﹝讲﹞佛再与须菩提说,菩萨于一切所行之法,当无所执著,即行于布施。言以色布施,不著于色;声香味触法皆然。盖凡夫贪著,借布施种福,此为住相布施,著在物上;菩萨行施,了达本空,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施,无留滞执著。应,当也。菩萨行施,理当如是也。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相即六根六尘之相。福德乃性中之福德。佛恐人疑不住相则落顽空,故言福德以唤醒之。福德无量,福报亦无量。佛止言福德者,菩萨但修福,不望福报也。

  不可思量,言其广大,不可以心思度量其多少也。于意云何?言汝意中作何理会也。四维,四隅也;如东南方、西北方之类。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总谓十方。虚空者,太虚之中,无有纤毫隔碍,荡然空明,非心思可能量度。佛以福德不可思量,故举十方虚空为喻。虚空岂可思,是故须菩提皆言不也。语毕而呼世尊者,敬之至也。虚空而该以十方者,是虚空之全体,即非顽空也。如是指上文虚空也。

  ﹝讲﹞佛又呼须菩提而言,菩萨自当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学道的菩萨,不泥著色声香味触法之根尘以为布施,则喜舍心空,圆满其福德,量等虚空,岂人心之思可得而测度忖量哉!又问须菩提,于汝意中自谓如何,如东方虚空,可以心思度量不?须菩提答云,不可思量。更问,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亦答云不可思量。盖大莫大于虚空,非人之所测度。佛又明说,无住相布施之福德,亦如虚空之不可以思量也。

  既而,佛又呼而告之,诸菩萨之学道者,不必别处更求应住之下落,但当依我所教于汝无住相布施之法,便就此止,应用存养之间,湛若十方虚空,无所住而住可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分为二节。凡人之形色,皆属虚妄,非真实也。所见非真见也。惟此如如之理,乃人本性,是为真实不以目见,而以心见;不求相见,而求理见,是为实见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注﹞此如来谓真性佛,湛然常住,本无生灭,无相之可见者也。身谓色身,相谓诸相。即非身相,谓色身与诸相皆非真实也。

  ﹝讲﹞佛语须菩提曰:我谓学道菩萨如所教住,而无所别求者,盖以如来不可以形迹求也。于汝之意云何?可以有形之色相即见如来不耶?须菩提解其意,乃答曰: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故不可以身相见之,盖如来所说身相,不过形体假合之末耳,岂可谓之实有身相而见真如来哉!故曰即非身相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谓之诸相,不止身相,凡法相、非法相皆在其中,而心不执著,则见诸相非相。此如来,指法身也。

  ﹝讲﹞佛告须菩提曰:夫如来既不可以相求,可见世间凡有形相者,皆是假合的,不是本有真实的。虽有形相,亦虚妄耳。汝若能见一切诸相便识破非真实本相,自无执相迷真之失,即能回光返照,见法身真性如来随处显现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分为二节。学道以信为本,大乘法无住无相乃是正宗;闻之而不疑惧,故为正信。此人不可多得,故为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注﹞白,告也;颇,略也。章,章分;句,句读;实信,真实信心也。如是言说章句,指上三四五分之辞,与无住行施、无相见佛之说。

  后五百岁者,大集经云:有五个五百岁:初五百岁解脱坚固,第二禅定坚固,第三多闻坚固,第四塔寺坚固,第五斗诤坚固。经云后五百岁,指末法斗诤之时,亦有持戒修福之人。持戒者,诸恶莫作,修福者,众善奉行。根者,有生长之义。一念生净信,专一其念而无染著,是名净信也。福德兼慧而言,世间所享者福报,信此经者名福德,言有福又有德也。

  ﹝讲﹞须菩提深信佛所言说,恐后之人闻法不能信受。乃白佛言,世尊所说皆大乘正宗之教,菩萨未有不信受而奉行者;但大凡众生,颇有得闻如是不住行施、真空无相之言说章句,果能实信之不也?佛告须菩提,汝莫轻视众生,作此生实信不之说。盖不住真空妙理,人心所固有,但为六尘四相所蔽,而昧之耳。必有大根器的善人,自能信任其道。即至如来灭后,到后五百岁之时,断有持戒修福之善人,能于此经中之一章一句,信之于心,以为真实语。当知此人之善根培植甚厚,岂止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此善根哉,已于无量千万佛所中,凡世间一切利物济人之事,无不行之而种诸善根,发生得此实信心来,非浅根人所能得也。若有此善根之人,得闻此经之章句,乃至一念之中,净而不乱,信而不疑。此净信心者,如来尽能证明而知之,尽能摄受而见之,是诸信心者,虽名为众生,其净信所得福德,受用不尽,岂有限量哉!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则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第一何以故,言净信福德在无相;第二何以故,言所以无相之故;第三何以故,侗人云疑衍。

  此释生信得福之故。该乎生、法二空。无四相,生空也;无法相、无非法相,法空也。我人众生寿者,尽天地间之相不出乎此。非法者,无法也,沦于顽空。取犹执也,心取相者,此中不化,未悟无相之理,而欲执相以求,是有外障,故云即著四相。法相虽非色相之比,然一有所取,亦不悟真空体,而起内障,故亦云即著。非法原不离相,况执之乎。著四相者,即非菩萨。故必无取无著,方合真空。所以不应取之故,如来常有如筏之喻也。

  ﹝讲﹞佛言是诸众生何故得如此之福德,彼一念生净信。其实善根纯熟,能合真空无相之理,无复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亦无有执著此经之章句,落于有见,而为法相;亦无有不思去探讨其言,沉空守寂,落于无见,而为非法相也。

  不著有无两边,复其真空之性,诸相尽捐,心无染著,所以净信此经而福德无量。佛又反言之,此何以故也?假使是诸众生,若心不空,取有形相,即为牵著我人众生寿者之形迹矣,岂能使心性空明,随机感应乎?此人之所易晓也。至于我说无法相者,以本空真体,不在言语文字之间,若取法相,就是与前执著四相之心一般。至于非法,则无相矣。我亦谓无非法相者,盖真性中诸法显现,无容一毫染著,原不相碍,若取非法相,谓之无记空、断灭见,此心不化,与前著四相,又何异焉?是故法与非法两头见,至须截断,不能执为有而取法,亦不应执为无而取非法。以此不应取之义,亦有原故。如来尝谓,汝等学道比丘,当知我说此法,皆因汝有四相,不能了悟真空,超登彼岸;是以假此法,令汝度脱生死苦海耳。汝若既见本心,证涅槃乐,即我所说之法,亦当不用。犹如编竹成筏,渡人过水,到岸则不须筏矣。夫法尚当舍去,何况著无,非法又安用执取为哉!

  ○无得无说分第七

  (无上菩提之理,本来无相,当体空寂,无物可得,无言可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注﹞耶者,疑辞,亦诘问辞也。菩提心是如来本性,亦人之所同具,岂自外而独得,有待言而显哉。定者,泥于一处而不通也。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非有非无乃极至之理也。所以以字承上来,皆以以字用也。无为法即是无上菩提之别名,乃自然觉性,不假人为者也。或云有为法,世间法也;无为法,出世间法也。要之,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有为亦本于无为,分个有无,所谓差别也。世人多以无为二字认作灰心稿形,一无所为,此真愚见也。得道浅者为贤,得道深者为圣。指现成者言差别不同也。又参差分别也。(按,差别,差字有二音,一初牙切,音叉;一初宜切,音雌。考古本注,原读作叉,不同也。后有读雌者,参差也。就贤圣浅深说,当作参差;就有为无为说,当作不同。然不同中具有参差,义则二,音皆可通读,不必拘也…

《47 金刚经正解(清.龚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