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0 金刚经如是解(明.张坦翁)▪P9

  ..续本文上一页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碎而为微尘,微尘积而为世界,皆是因果相生,愈出愈多。自己真性,非因非果,能与六道众生为因果。故世界起于微尘,轮回由于一念。因果原是妄心,自作自受。一念悟来,即无微尘,世界何有?空生因佛问尘界二字,深悟佛旨,遂发明尘界俱非实有。佛亦不烦再示,故言一合相不可说以答之。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真形遍虚空,世界又无形相,故一而不可分之以为二,合而不可析之以为离,非有相也,但强名为一合相而已。

  六祖云:「一合相者,眼见色爱色,即与色合;耳闻声爱声,即与声合。至于六尘皆然。合即是凡夫,散即非凡夫。」凡夫之人,于一切法皆合相,若菩萨于一切法皆不合而散。何以故?合即是系缚生灭处,即是凡夫。所以经云:贪著其事。

  颜曰:「微尘虽多,未足为多;世界幻成,终无实义。若说实有微尘,实有世界,即是彼此著相。彼既是相,我又著相。两相相合,谓一合相。」

  圆悟禅师云:「你但上不见有诸佛,下不见有众生,外不见有山河大地,内不见有见闻觉知,好恶长短,打成一片,一一拈出,更无异见。」

  地藏问修山主:「近日南方佛法如何?争如我这里种田抟饭吃?」修云:「如三界何?」藏云:「你唤甚么处作三界?」微尘世界,亦如是观。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心生则种种法生。相之为病,皆起于见也。佛言此四相,只见其性,不见其相。叠前三遍再说者,是佛分别弃身见性之义也。始即令诸学人先除粗重四相,如大乘正宗分所说也;次即令见自性之后,复除微细四相,如究竟无我分中说也。此二分中,即皆显出理中清净四相:若于自心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于自心中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不生不灭,是清净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是二字,直指法身实际。以所见之妄相既空,则能见之妄见亦泯。知见信解,总应如是。此真实般若,究竟极则,不必另求法相。然初入道时,不假法相,故无入头处。既见性了,亦当远离此相,所谓得鱼忘却筌,到岸不须船之说。所以末后为汝铲却云: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学佛者不但形相不可著,法相亦不可著也。

  百丈禅师云:「法身即虚空,虚空即法身。」虚空与法身无异相,佛与众生无异相,生死与涅槃无异相,烦恼与菩提无异相,一切相即是佛。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前言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尚属有量;此则言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是极言多也,以是布施,尚不及受持演说得福为多。盖发菩提心者,是大乘最上乘人也,凡夫四大色身,岂能说法听法,是他本来孤明,通彻十方的解说解听,如此持经,其心自是不生不灭,无挂无碍,其福可知。

  ﹝偈说只此一句尽之。﹞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何为人演说,可见不是口吻边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心体本空,相亦是空,人法俱空,是真演说也。真如之性,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来不去,无颠倒,无变异,是真如如,上「如」字是体,下「如」字是用,心境一如,本无动摇。譬如镜中现影,无如不可。有为法者,一落于法,皆有为也。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佛岂离法者哉!但著于法,则为法所泥,故有梦幻泡影露电之喻。以见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如梦者,心之所想,而非本心也;如幻者,谓假此以设教,非可挑灯更觅火也;如泡者,水聚成泡,泡散复为水;如影者,形生影见,形消即影灭;如露者,滋润草木之长,草木自有性也;如电者,光烛阴黑之际,光去还成空也。梦幻泡影四喻,喻法本空;露电二喻,喻法无常。本空则无常,无常则归空,故法法本无法也。如是观者,不动不静,不生不灭,无为无不为,定观止观,更无异法。

  佛鉴和尚示众,举僧问法眼:「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何?」法眼云:「日出东方夜落西。」其僧有省。若也于此见得,方知道旋风偃岳,本来常静,江河竞注,元自不流。

  憨山曰:「琴瑟虽有妙音,非妙指不能发;众生虽具妙心,非妙观不能显。故示三观门,曰空观,曰不空观,曰中道观。观至中道,非寂非照,如如平等。」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僧谓之比丘。尼姑谓之比丘尼。居士谓之优婆塞。道姑谓之优婆夷。一切世间之人,及天上之人,阿修罗神,乃六道中之三道也。此照应首章与大比丘众等语。闻佛所说,具闻慧也;皆大欢喜,具思慧也;信受奉行,具修慧也。至理无言,真空无相,说是经已,仍归无言;诸色天人,终归无相。金刚之义尽矣。

  皆大欢喜,是佛法普度广大结愿处。凡人有得则欢喜,佛法无得故为大欢喜。凡人具足则欢喜,佛法具足非具足故为大欢喜。皆大欢喜,则人人菩提,人人彼岸,人人涅槃也;不独摩顶受记为欢喜,即为人轻贱亦欢喜;不独福德不可思量为欢喜,即割截身体亦欢喜。道川颂曰:「如客归乡,如子见娘,是为如是大道场。」

  按,是经开首,便说「如是」两字;中间节节,皆诠如是义;故总结全经,则曰作如是观。如是观者,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更为了彻。禅之正谛不过观照而已。心经开首,即曰观自在菩萨。易曰:「观盥而不荐。」道德经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阴符经曰:「观天之道。」又曰:「机在于目。」孔曰:「观其所由。」颜曰:「瞻之在前。」孟曰:「莫良于眸子。」庄曰:「冥冥之中能见晓焉。」观之一法,原为入禅机窍。故本经人我等见皆曰见,佛法等眼皆曰眼,如是观则以不观为观而无不观。如如不动,诸法如义,即其所为观也,故曰作如是观,乃妙智正觉。

  金刚般若全经之宗旨也,每见诠道之书,皆以起首为结证,如中庸天命之谓性,末则曰上天之载。上论曰时习,末则曰时哉时哉。大学曰明德,通篇总是明德于天下。孟轲曰仁义而已矣,通篇皆是仁义。又何疑此经如是起首,不如是结束乎?由此言之,则四句偈,即以此当之,何尝不是自此偈出。佛再无言,阿难再不问,皆大欢喜。佛与凡夫,皆如是人;全经皆如是说。

  金刚经如是解终

  长白山樵李化熙阅注经即说偈曰

  瞥尔无明  惑业蔓延  于真空中  诸法炽然

  转大*轮  尘霾尽扫  妙高峰头  红日杲杲

  释迦饶舌  聒絮空生  此大居士  再添葛藤

  蛇足婆心  原无文字  不住法门  如是如是

  一斋和尚颂赞

  言之似有究来无  真个金刚髓里居

  迷时凭灯光晓夜  蚤承愿力示神珠

  蘧庵道人金之俊颂

  如是如是  三藏十二部  无不如是  一千七百则公案  无不如是

  虽然认作如是  无有是处  无是道人  何故絮絮

  咄 不闻晨市鸡声扰  万户千门处处晓

  又偈

  若说有法则谤法  若说有佛则谤佛

  若说无法并无佛  无是道人又叫屈

  跋语

  万历间,紫柏尊者以藏册梵本繁重,难以流通,更于携李楞严禅刹,创置侧理轻编,使佛祖慧命,得缁白交参,其功并于日月。(琮)谬膺众推,不揣绵力,担荷此重寄者,三十余载于兹矣。所见金刚经注释种类非一,中有释论三卷,乃天亲得之无著,无著得十行偈于日光定中,出定而授者。嗣后谢灵运、昙琛、慧净,以至圭峰、中峰各有发明,未有现宰官身,作如是解,朗同悬镜,辩解连环,能令义虎禅龙,挥尘高谈者,且拱手韬翰,如此其希有奇特者;从今附藏而行,将天壤有尽,利益无穷,岂止排众苦,永福寿而已哉!

  主般若堂八十三岁老僧性琮和南谨识

  序

  说佛法者,动借提唱影响焉。伸指屈拳以为尽西来意,噫教宗一而已。瞽师避柱疾触拭不岌岌举十二部付一炬乎。予见坦公金刚经注,始无龃龉不合也。金刚乃为佛根基,坚定不坏,虚实有无相圆,即至涅槃,亦无首尾,岂非众经之轨则,而必以伸指屈拳顽空云雾儿说闭结,不又数重须弥山数重流沙鳄水耶?故观其分次,法忍总归妙有,不倚八正,譬诸月自皎虚群峰寂然不住,究竟如如不动,谓之正法象教,三明十力,不在斯编耶?马鸣悟道宝光手中华,非落思构组撰之藩,认取太无,坦公有焉。诸公刻此,觉律论仪,则评唱宗镜下,以此灯照之。今后珊瑚池诸大众,闻十三昧,始知西来意,神幢在此金刚定耳。予论与坦公合,不涉于子影孙响二讳,何分宗教真诠。若谓十二部不基于此。吾不信矣

  顺治庚寅冬眷年社弟王铎撰

  跋

  如是道人注金刚经,成函一帙示余,且命序之。余平昔未读佛氏书,闇昧其理,乌能妄置一辞,然因是而有感也。奚感乎?盖感夫道人生平履变,而乃卒归于如是也。忆道人初当释褐,余与观政同曹,晨夕晤对,静如处女,及至扬扢古今,则洋洋洒洒,钩玄聆要,如列眉如指掌,吾知其为多闻。出尹荒徼,戈铤满地,道人茹雪餐冰,半菽不饱,日与鹑结之民,扶伤吊死,共相存活,吾知其为廉慈。入佐度支,寻迁翰苑,继掌枢桓,条画之疏,日凡数上。及守制归里,时事大非,猝俾重任。甫及两月,柄臣议论纷纭,诸竖罔主作奸,读道人缒贼一疏,犹堪发立,吾知其为忠荩。身为贼执,欲挟而西,计脱间走,驰身西南,号召草泽,血口而盟者数万人,冀得逆贼而甘心焉。此何异桥下剑、博浪槌,吾知其为侠烈。

  至大憝就歼,天命有定,道人散徒党,解靺鞨,布袍芒履,投首辕门,侨居毂下,萧然四壁,口不言贫。日寻黄冠师,商确服饵吐纳之术。又取佛氏经,以儒者名理分章阐释,超超玄著,有如郭之注庄。读者止知其真实如义,而不知举世间一切声华,勋伐名根,理障纠结,而不可解者,咸归于是,而破除焉。世宙有坏,金刚不坏;金刚不坏,此注亦不坏。以如是理,说如是法,吾今而后不能知道人也。

  北海老人书

  

《40 金刚经如是解(明.张坦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