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40 金刚经如是解(明.张坦翁)▪P8

  ..续本文上一页白的心,是最痛的病根。世人贪爱情境,便落苦海;你今贪恋佛法,亦名苦海。」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是本体,在六道中心亦不灭,在诸佛中心亦不增,是名平等。报父母恩重经云:「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动则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权衡则可以等物。」平则无高无下,等则无重无轻。此可谓法之至善者矣。虽然佛凡同是一法,岂有所谓善法者为佛偏得哉!故曰:即非善法。因上言无少法可得,此即言是法平等。则得与无得,总平等也。

  平等者,正觉本体。若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如何得平等?故所谓善法者即非善法。盖求佛、求菩提涅槃,便属贪病。故曰:佛病最难治。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与十一分、十五分意同,彼以河沙,此以山势,各喻其显者。﹞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此示修一切善法者,勿离无我等观,而堕有漏之因也。佛以性上福德为最上,以身中七宝为希有。须弥虽大,七宝虽多,若诵真经并四句偈,说与他人,是修自性上福德。烦恼生死,各人自了。是何等观照,何等持行。故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六祖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宝。」

  汤若望曰:「欲明地球之广,当论经纬一度为几何里。今约二百五十里为一度,乘以周地之数得九万里。佛氏乃云:须弥山上至忉利天,下至昆仑际。又云:四天下皆有一须弥山,则塞满地球不能容也。」此理极是。然儒曰:「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又曰女娲补天。释与儒皆寓言耳,未偏废也。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三分已言实无众生得灭度,此重在作念上。﹞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实无众生得灭度,前已两见,皆在菩萨分上说。至此,专在如来分上说,所以示菩萨也。众生本来寂灭,实无有待如来灭度,若如来欲灭度众生,是于本寂灭之众生上,添出我人等相,而曰我当度众生,岂其然乎?

  作念字,最是病根。墨子曰:「兼者大利之所生也,别者大害之所生也。」有利兼爱之心,便是作念度众生处。此未达一间之论,世儒不知,以墨为佛,取笑孟轲氏矣。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如来既无我人等相,云何有时称我,又有时称凡夫,此所谓随举随扫也。上言我与凡夫,是谓举。下言我与凡夫,是谓扫。与其扫之,曷若不举?盖不举,则无以明其理,譬如过渡而不用筏者也。不扫,则恐人泥其说,譬如到岸而不登,乃住于筏上者也。此所以必举之,而又必扫之。凡夫著我相故有我,如来不著我相故无我,著四相即是凡夫,离四相即非凡夫。

  孔子得力曰毋我,释氏得力亦曰无我。我之为病,不特以色声求者为有我,即说断灭者亦为有我,比之孟子求在我者,深矣!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第五分已言此意矣,恐须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又作此问。且欲明无断灭相,先从有相者征之。空生疑谓肉相非真,固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然法、化非二,似欲观如来者,亦不必离三十二相也。以无实无虚,即如是之心,如是之法,此固大阿罗汉之解也。佛恐众生不达空生之解,但执应身相好以观如来,故又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难之,而空生即悟复云: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也。

  转轮者,如轮之转,以照四天下,故名转轮圣王。其色身亦具足三十二相。虽修好众相,即是心有生灭;生灭心多,终不是清净本心。佛乃说偈以证之。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音声色相,本自心生;分别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见无所见,闻无所闻,知无所知,证无所证,邪正都冥,方见如来。上言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故我相者不可著也,我相每从色声而入,即是邪道,非观自在菩萨之道也。故曰:不能见如来。华严经云:「色相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佛法不离处,便是不即处,若离却色声,又于何地觅如来?」此偈不能见如来,与后偈作如是观同意。阴符经曰:「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老子曰:「不见可欲。」孔子答回问仁,以视为首。朱氏云:「求于心须目在。」佛氏之学,以观门为最,故屡及之。

  此偈反言以见性,盖道之微妙者,非言说可及。佛之所谓禅,即儒之所谓仁,道之所谓丹,皆不可说也。

  孔子终日言仁,曰为仁,曰不违仁,曰好仁,曰近仁,曰鲜矣仁,终未言仁是何物,故曰,子罕言仁。道家玄牝守中,终未言丹是何物。此偈曰:以色见,以音声求,不能见如来,终不能言如来在何处?后偈言,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终不能言无为是何法?微乎!微乎!非颜回、庄周、须菩提,不能解此。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此分最关系。﹞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二十分中,言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恐人过执,反堕顽空。故又深一层,说如来虽不著色身,然不可作离色身一念。若作是念,便落断灭之见。断灭者,槁木死灰。岂有相?但作是念,则有是念。故作有相观,固是一边见;不作有相观,即是断灭见。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无,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生灭,故云莫作是念也。学者不可堕于常见,亦不可堕于断见。常见,则即相见佛,缘相发心,非也;断见,则离相觅佛,相外发心,亦非也。

  昔张拙秀才,参西堂藏禅师,问:「三世诸佛,是有是无?」藏答云:「有。」拙不解。藏云:「曾参见什么人来?」拙云:「参见径山来。某甲问径山,皆言无。」藏云:「居士有何骨肉?」曰:「有一妻二仆。」藏云:「径山有何骨肉?」曰:「无。」藏云:「待先辈得似径山时,便可一切皆无。」大凡未见性人,如何便说一切皆无。

  此一分,是全经中铁门限。前后俱以无相、无得、无说、无法为宗,非此一分定执空矣。

  往访黄檗,经卓吾中郎参禅处,得壁上无念和尚偈云:三十年来不住功,穷来穷去却无踪,而今穷得无依倚,不是真空定执空。无念不识文字,经师王瓜茄子一语点破,遂大悟。

  按佛氏以无相为宗,忽出无断无灭一分,以救空虚之障。后儒何得以寂灭病之。试看颜氏仰钻瞻忽卓立末由,与佛氏梦幻泡影何异?倘非有博文约礼二语,后儒亦将以异端非之矣!微乎,微乎!如通此解,乃知喟然而叹。即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循循善诱,即所谓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欲从末由,即所谓如来于法实无所得也。圣门第一学问人,自然如是。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提出忍为无我之要。﹞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大般若有安受忍、观察忍,修此二忍,便得无生法忍。此处「知」字,便是观察忍;「成」字,便是安受忍。合之便得无生法忍。菩萨了悟真性,同于太虚,不曾生灭。凡夫随六尘转,即有生灭。故尘起即心起,尘灭即心灭。不知所起灭心,皆非心也。若见起灭不生,功德有何著处?

  天亲菩萨云:「无我即无作者,无作者亦无受者,诸法清净,是名顺忍。」由一事以至事事,忍力成就,自得无生乐,故云得成于忍,福德自然随之。如人行日中,本不为日影,而日影自然随之。非为作福德而度众生也,虽受而不贪著其受,故说不受;不是说断灭相,取于非法,不修诸度也。忍字,刃在心上,非大力不能。

  老子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孔子云:「小不忍则乱大谋。」然非徒恃忍力也。

  淮南子曰:「万物有所生,而知守其根,藏于不敢,行于不能。」

  唯知无我法,则观察所至,不忍者谁?忍者又谁?此佛所以为大雄氏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妙性中,原无来去坐卧。众生亦如是,如来亦如是。行住坐卧四威仪中,非动非静,上合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故号如来。此分三言如来,皆谓真性佛也。无所从来者不生也,亦无所去者不灭也。色声起时从何而起?色声灭时从何而灭?色声自有起灭,我心湛然,岂有来去。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卧,无不清净也。

  昔肃宗皇帝诏国一禅师入内道场,师见帝起身。帝曰:「禅师何必见寡人起身?」师曰:「檀越何得于四威仪中见贫道!」

  要知来去坐卧中,无不是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40 金刚经如是解(明.张坦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