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0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P8

  ..續本文上一頁白的心,是最痛的病根。世人貪愛情境,便落苦海;你今貪戀佛法,亦名苦海。」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是本體,在六道中心亦不滅,在諸佛中心亦不增,是名平等。報父母恩重經雲:「物不能平物,惟水不動則可以平物;物不能等物,惟權衡則可以等物。」平則無高無下,等則無重無輕。此可謂法之至善者矣。雖然佛凡同是一法,豈有所謂善法者爲佛偏得哉!故曰:即非善法。因上言無少法可得,此即言是法平等。則得與無得,總平等也。

  平等者,正覺本體。若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如何得平等?故所謂善法者即非善法。蓋求佛、求菩提涅槃,便屬貪病。故曰:佛病最難治。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與十一分、十五分意同,彼以河沙,此以山勢,各喻其顯者。﹞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此示修一切善法者,勿離無我等觀,而墮有漏之因也。佛以性上福德爲最上,以身中七寶爲希有。須彌雖大,七寶雖多,若誦真經並四句偈,說與他人,是修自性上福德。煩惱生死,各人自了。是何等觀照,何等持行。故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六祖曰:「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

  湯若望曰:「欲明地球之廣,當論經緯一度爲幾何裏。今約二百五十裏爲一度,乘以周地之數得九萬裏。佛氏乃雲:須彌山上至忉利天,下至昆侖際。又雲:四天下皆有一須彌山,則塞滿地球不能容也。」此理極是。然儒曰:「共工氏頭觸不周山。」又曰女娲補天。釋與儒皆寓言耳,未偏廢也。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第叁分已言實無衆生得滅度,此重在作念上。﹞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實無衆生得滅度,前已兩見,皆在菩薩分上說。至此,專在如來分上說,所以示菩薩也。衆生本來寂滅,實無有待如來滅度,若如來欲滅度衆生,是于本寂滅之衆生上,添出我人等相,而曰我當度衆生,豈其然乎?

  作念字,最是病根。墨子曰:「兼者大利之所生也,別者大害之所生也。」有利兼愛之心,便是作念度衆生處。此未達一間之論,世儒不知,以墨爲佛,取笑孟轲氏矣。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如來既無我人等相,雲何有時稱我,又有時稱凡夫,此所謂隨舉隨掃也。上言我與凡夫,是謂舉。下言我與凡夫,是謂掃。與其掃之,曷若不舉?蓋不舉,則無以明其理,譬如過渡而不用筏者也。不掃,則恐人泥其說,譬如到岸而不登,乃住于筏上者也。此所以必舉之,而又必掃之。凡夫著我相故有我,如來不著我相故無我,著四相即是凡夫,離四相即非凡夫。

  孔子得力曰毋我,釋氏得力亦曰無我。我之爲病,不特以色聲求者爲有我,即說斷滅者亦爲有我,比之孟子求在我者,深矣!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第五分已言此意矣,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又作此問。且欲明無斷滅相,先從有相者征之。空生疑謂肉相非真,固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然法、化非二,似欲觀如來者,亦不必離叁十二相也。以無實無虛,即如是之心,如是之法,此固大阿羅漢之解也。佛恐衆生不達空生之解,但執應身相好以觀如來,故又以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難之,而空生即悟複雲:不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也。

  轉輪者,如輪之轉,以照四天下,故名轉輪聖王。其色身亦具足叁十二相。雖修好衆相,即是心有生滅;生滅心多,終不是清淨本心。佛乃說偈以證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音聲色相,本自心生;分別之心,皆落邪道。若能見無所見,聞無所聞,知無所知,證無所證,邪正都冥,方見如來。上言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故我相者不可著也,我相每從色聲而入,即是邪道,非觀自在菩薩之道也。故曰:不能見如來。華嚴經雲:「色相非是佛,音聲亦複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佛法不離處,便是不即處,若離卻色聲,又于何地覓如來?」此偈不能見如來,與後偈作如是觀同意。陰符經曰:「心生于物死于物,機在于目。」

  老子曰:「不見可欲。」孔子答回問仁,以視爲首。朱氏雲:「求于心須目在。」佛氏之學,以觀門爲最,故屢及之。

  此偈反言以見性,蓋道之微妙者,非言說可及。佛之所謂禅,即儒之所謂仁,道之所謂丹,皆不可說也。

  孔子終日言仁,曰爲仁,曰不違仁,曰好仁,曰近仁,曰鮮矣仁,終未言仁是何物,故曰,子罕言仁。道家玄牝守中,終未言丹是何物。此偈曰:以色見,以音聲求,不能見如來,終不能言如來在何處?後偈言,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終不能言無爲是何法?微乎!微乎!非顔回、莊周、須菩提,不能解此。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此分最關系。﹞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二十分中,言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恐人過執,反墮頑空。故又深一層,說如來雖不著色身,然不可作離色身一念。若作是念,便落斷滅之見。斷滅者,槁木死灰。豈有相?但作是念,則有是念。故作有相觀,固是一邊見;不作有相觀,即是斷滅見。真如法性,不是有,不是無,湛然不動。觀與不觀,皆是生滅,故雲莫作是念也。學者不可墮于常見,亦不可墮于斷見。常見,則即相見佛,緣相發心,非也;斷見,則離相覓佛,相外發心,亦非也。

  昔張拙秀才,參西堂藏禅師,問:「叁世諸佛,是有是無?」藏答雲:「有。」拙不解。藏雲:「曾參見什麼人來?」拙雲:「參見徑山來。某甲問徑山,皆言無。」藏雲:「居士有何骨肉?」曰:「有一妻二仆。」藏雲:「徑山有何骨肉?」曰:「無。」藏雲:「待先輩得似徑山時,便可一切皆無。」大凡未見性人,如何便說一切皆無。

  此一分,是全經中鐵門限。前後俱以無相、無得、無說、無法爲宗,非此一分定執空矣。

  往訪黃檗,經卓吾中郎參禅處,得壁上無念和尚偈雲:叁十年來不住功,窮來窮去卻無蹤,而今窮得無依倚,不是真空定執空。無念不識文字,經師王瓜茄子一語點破,遂大悟。

  按佛氏以無相爲宗,忽出無斷無滅一分,以救空虛之障。後儒何得以寂滅病之。試看顔氏仰鑽瞻忽卓立末由,與佛氏夢幻泡影何異?倘非有博文約禮二語,後儒亦將以異端非之矣!微乎,微乎!如通此解,乃知喟然而歎。即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循循善誘,即所謂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欲從末由,即所謂如來于法實無所得也。聖門第一學問人,自然如是。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提出忍爲無我之要。﹞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爲忍。大般若有安受忍、觀察忍,修此二忍,便得無生法忍。此處「知」字,便是觀察忍;「成」字,便是安受忍。合之便得無生法忍。菩薩了悟真性,同于太虛,不曾生滅。凡夫隨六塵轉,即有生滅。故塵起即心起,塵滅即心滅。不知所起滅心,皆非心也。若見起滅不生,功德有何著處?

  天親菩薩雲:「無我即無作者,無作者亦無受者,諸法清淨,是名順忍。」由一事以至事事,忍力成就,自得無生樂,故雲得成于忍,福德自然隨之。如人行日中,本不爲日影,而日影自然隨之。非爲作福德而度衆生也,雖受而不貪著其受,故說不受;不是說斷滅相,取于非法,不修諸度也。忍字,刃在心上,非大力不能。

  老子曰:「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孔子雲:「小不忍則亂大謀。」然非徒恃忍力也。

  淮南子曰:「萬物有所生,而知守其根,藏于不敢,行于不能。」

  唯知無我法,則觀察所至,不忍者誰?忍者又誰?此佛所以爲大雄氏也。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妙性中,原無來去坐臥。衆生亦如是,如來亦如是。行住坐臥四威儀中,非動非靜,上合諸佛,下等群生,一性平等,故號如來。此分叁言如來,皆謂真性佛也。無所從來者不生也,亦無所去者不滅也。色聲起時從何而起?色聲滅時從何而滅?色聲自有起滅,我心湛然,豈有來去。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行住坐臥,無不清淨也。

  昔肅宗皇帝诏國一禅師入內道場,師見帝起身。帝曰:「禅師何必見寡人起身?」師曰:「檀越何得于四威儀中見貧道!」

  要知來去坐臥中,無不是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40 金剛經如是解(明.張坦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