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1 新鑴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音釋直解(明.圓杲)

  新鑴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音釋直解

  武夷十六洞天城高 僧圓杲  解注

  僧圓衍  校正

  雲慶庵 僧圓祿 僧圓貴  繡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者喻心之真體也。人之心體如百煉之真金,金經百煉而金體不消,成衆器而金色不變,人之心體亦然,雜諸緣而心神不昧,溷衆類而心體常靈,故心同虛空永固,金隨今古常精,故心以金喻之,剛者喻心之真智也。人之心智如剛利鋒刀,刀斷萬物而刀體常剛,經千磨而刀鋒愈利,心智亦然,智鑒諸塵而智眼常明,了諸法而智心永寂,故智有裁決之能,如刀有斷截之義,是智以剛刀喻也。般若者,梵語,此雲智慧,智慧者,心之真慧也。慧光如鏡,諸形臨鏡而姘媸自現鏡鑒,諸形而纖洪莫隱,心慧亦然,至隱能燭至微能知,無塵不顯,無物不彰,慧有先見之明,鏡有洞明之體,故慧以鏡喻之。

  波羅蜜者,梵語,此雲到彼岸也。岸者,土也。分于彼此,故有此岸彼岸。此岸者,心之妄也。遇緣即動,見境即生,凡遇境緣生諸妄法,諸有業緣,輪轉此岸也。此只衆生業識感報之土也。衆生業盡,此岸即消矣。彼岸者,心之果也。靈虛獨露,寂淨湛然,塵不能染,法不能緣果人之土也。心常圓明湛寂,此即彼岸矣。

  經者,心之路也。若人依此金剛般若而行,則直到無爲之岸也。以此觀之,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即是人之自己一個真心也。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今修行人知此自心智,此自性知真無妄,以智慧燈照破塵緣,了此妄法,立萬行而不著于心,遇諸緣而心常湛寂,如此修行疾登彼岸矣。偈雲:金剛般若義含多,有筏方能可渡河,心鏡未明休懈怠,更須經上切磋磨。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奉  诏譯】

  姚秦,東晉僞王也。姓姚名興爲,秦國王也。叁藏者,經律論也。鸠摩羅什,此雲童壽,謂童年而有宿耆材德,故秦王诏譯此經,譯者翻梵語爲此語矣。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如是者,真不違俗,名如俗順于真曰,是故稱如是也。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我者,阿難自稱也。佛說此經,我親得聞矣。此經說我者,謂空相無我之真我,聞者,謂緣空無聞之真聞也。昔弟子常問于佛雲:他時編集經教,當如何起首?佛言:從如是我聞起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一時者,是佛說經之時也。佛者,覺也。心體離念覺了真妄,覺體周法界中盡,虛空際最清淨者,迷此衆生悟此即佛也。舍衛國者,乃波斯匿王所居之國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故稱祗樹也。給孤獨園者,舍衛國中有一長者,名須達多,先事外道,亦好施貧濟諸孤獨,故國人稱名爲給孤獨長者,聞佛說法,心生渴仰,布金買祗陀太子之園建立精舍,請佛居此說法,祗陀施樹給孤獨園,故稱祗樹給孤獨園也。孤獨者,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矣。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含叁義:一乞士,二破惡,叁怖魔也。大比丘者,道德之稱也。千二百五十人俱者,佛初度陳如等五人,次度叁迦葉兄弟兼徒弟衆一千,次度舍利弗目揵連,各兼徒衆一百,次度耶舍長者等五十人,經中舉其大數,故減五人,此衆並事外道後轉受佛教也。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

  爾時者,彼遇食之時也。世尊者,世世常仰叁界獨尊,故稱世尊也。食時者,人之所食之時,則佛著叁衣,持寶缽,入城乞食,教化衆生,去此憍慢。入城者,精舍城外,從外而入,故曰入城。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次第,乞矣至本處者,至祗園精舍之處。收衣缽者,收起叁衣袈娑與缽盂,後洗足整座面壁也。

  ○善現起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須菩提,佛之弟子,行證無诤,故稱善現,了法虛妄,理悟真空,亦曰空生,亦名解空。尊者,心得菩提正道,稱理得名,故名須菩提也。請佛開示菩提妙心,故偏袒右肩、膝跪、合掌,敬白佛言:此爲教至,敬而已。希有世尊者,言佛福慧雙足,歎言叁界之內,少有我佛之慈愍也。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如來者,佛號也。本覺名如始覺名來,本始不二,故稱如來矣。菩薩者,修行人通稱之也。菩薩,梵語菩提薩埵,今略其文,而言菩薩,此雲覺有情也。覺性中若有情妄,即名衆生,覺無情妄,即名爲佛,故有情即是衆生也。惟有如來慈愍念衆生,善能守護,有大智慧,一乘心法,囑付諸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梵語也。此雲無上甚深正等正覺,此即人之圓覺妙心也。若人發此正覺之心,當依何住何能降此塵妄之心矣。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善哉善哉者,歎美之辭也。言須菩提善能問此菩提妙心也。谛者審也。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應者,當也。如是者,當理即如,無非即是。此言欲發菩提妙淨真心,當向菩提心中而住,如此方能降伏塵妄之心。唯者,諾也。然者,是也。須菩提聞佛說此,真能降妄,默契無疑,唯此應之速也。稱尊領教,願樂欲聞。樂者,愛也。

  ○大乘正宗分第叁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摩诃者,梵語,此雲是大也。摩诃薩者即大菩薩也。一切衆生,一切者總標也。衆者,不一之稱;生者,生滅之義也。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衆生,雖多不出九種十二類。涅槃體上本無衆生,按楞嚴經中,乃覺明爲咎,應根塵識,業性發生,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爲種,納想爲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六種亂想,隨業感生。種種衆生,各有八萬四千,充塞其類也。若卵生者,卵惟想生,合氣成卵,識想飛沈,故有魚鳥之類也。若胎生者,胎因情有,合精成胎,欲想豎橫,故感人畜之類也。若濕生者,濕以合感,合愛爲濕,和暖發生,所趣無定,翻覆亂想,故感蠢蠕之類也。若化生者,化以離應,意欲飛騰,趣新亂想,無而忽有,故有轉蛻飛行之類也。若有色者,但事日月星辰,堅執留礙,其心亂想,結成精耀,休咎精明,其類充塞;若無色者,厭有著空,滅身歸無,惑業昏重,識附陰隱,體合空昧,空散銷沈,其類充塞;若有想者,虛妄失真,邪著影像,無有實色,托識罔象,潛結貌狀,神鬼精靈,其類充滿;若無想者,不了谛理,固守愚癡,習定灰疑,思專枯槁,精神化爲土木金石,其類充塞;若非有想者,誣罔取他,納爲已有,忘本蒸嘗,認彼宗嗣,異質相成,其類充塞;若非無想者,怨害相酬,傷殺相反,生理怪誕,棄絕倫義,如土枭附塊,爲兒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類充塞。此說九種十二類衆生,皆未悟明涅槃,妙心迷陷,情欲積妄,發生妄隨輪轉,誰不知此衆生,心體本即涅槃,若一念回光悟明,無生之理,斷除情妄,即證入無余涅槃,而自滅度之矣。涅槃者,乃無生滅之心是也。衆生分上,無欠無余矣。有余者,習氣未盡。無余者,能所俱消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四相者,識心未了,即有我相,迷己認他;即有人相,情妄未除,即衆生相;作後有念,即壽者相。菩薩心淨,諸法不生,實非有相,若四相未除,即非真菩薩矣。

  ○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複次者,重舉也。心有住著,即名悭貪心。無住著,即名布施。法乃塵妄之名,布施解脫之義法,本無住所,生滅隨緣,言菩薩勿著于心,當行布施也。六塵者,在眼曰色,在耳曰聲,在鼻曰香,在舌曰味,在身曰觸,在意曰法。今此六塵之相,若生染著,即爲悭貪;若無住著,即名布施矣。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相布施者,菩薩覺心清淨,知法本空,雖有萬行利益衆生,無有一毫著福之念,淨心無染,其福莫量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東南西北爲四方四維,即四隅也。以四方四維上下總謂十方矣。虛空本無方所,何有十方?佛言:十方者,顯此虛空大之無極矣。今謂菩薩無住相布施,言福德亦如此之大者,而心包太虛,則福性亦同太虛之大也。是故佛告菩薩:不當住法住相,但當心無所住處而住,若心無所住,是名真住矣。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如來者,即真如性也。是諸佛法身,乃衆生本體也。身相者,是色身幻相也。言不可以執幻相得見真如妙心也。相本漚幻,故佛言:身相即非身相也。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若見諸相非相者,心不起分別見相之念也。若見相著相,即背真理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

《41 新鑴大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音釋直解(明.圓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