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

  大清 欽賜雲南法界寺講經廣陵沙門 溥畹  述

  將釋此經,義啓十門:一教起因緣,二藏教分攝,叁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淺深,六顯示宗趣,七部類處會,八傳譯時代,九總釋名題,十別解經文。

  一、教起因緣

  蓋聖人設教,必有由致,非無故而然也。故曰:因緣若至,其理自彰,良有以焉。然則因緣亦有總別。一總者,謂佛聖教,無非酬因酬請,顯理度生,即我如來住世四十九年,始自鹿苑,終至金河,于其中間叁百余會,或時談性,或時論相,或時道有,或時說空。諸有所作,常爲一事。故法華雲:諸佛出世,無非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一大事者,即開示悟入一切衆生佛之知見者是,此諸教之總因緣也。二別者,謂諸教因緣各有不同,故名爲別,若據本經,別有十種:(一)欲破外道諸邪見故。(二)欲回小乘令入大故。(叁)令權位不迷空故。(四)令悟明二谛,證入中道,生正見故。(五)顯佛勝德,生淨信故。(六)欲令發大菩提心故。(七)令修菩薩深廣行故。(八)令斷一切深重障故。(九)令得菩提無上果故。(十)流傳後代,益衆生故。由此因緣,故起斯教也。

  二、藏教分攝

  蓋佛之法,不出叁藏二藏,四教五教,十二分以收攝之。言叁藏者:(一)修多羅,此名契經。(二)毗柰耶,此名調伏。(叁)阿毗昙,此名對治。言二藏者,(一)聲聞藏。(二)菩薩藏。若論所攝,此經于叁藏,正屬經藏,兼通律論。以戒生淨信故,論诘辯析故。于二藏中,正屬菩薩,亦兼聲聞,以激小回心故。言教攝者,西竺東夏,古今高宿,判教多途。始自後魏菩提留支,判一音教;次後則有一十八家,各有理據。莊嚴聖教,難以枚舉。于今海內,唯有二宗:(一)天臺四教,所謂藏通別圓,此正別攝,兼亦容叁,不定回心故,揚大抑小故,離即俱非故;(二)賢首五教,所謂小始終頓圓。此經始教正攝,余四亦通。以離相見佛,乃終頓義,余二如前。十二分者,即九小叁大通相,十二分教,兼正可知,故不繁述。

  叁、義理分齊

  如來接物,不無文言。既落文言,則有義理。義者,文之實也。理者,言之主也。又義者,相也。理者,體也。蓋聖人之言教也,義以析之,理以統之。理雖是一,而逐機遂有淺深;義固多方,而歸理則無別體。是則諸經義理既有淺深,而欲明經旨者,若不辯別,何以知其分齊所詣乎?然約法本末生起,顯分齊者,依起信論,有五重淺深,亦不離前五教,但此則從深至淺,彼則自淺向深,故不同耳。

  (初)唯一心爲本源,即一真法界。該四法界,此圓教分齊也。

  (二)依一心開二門,即該二教。一者心真如門,所謂心性不生不滅,即頓教分齊也;二者心生滅門,所謂如來藏,與生滅和合,名阿賴耶識,即終教分齊也。

  (叁)者依此識明二義:1、覺義,謂心體離念等;不覺義,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動等。

  (四)依後義生叁細:1、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2、依動故能見名轉相;3、依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

  (五)依最後生六粗:1、智相;2、相續相,即始教分齊;3、執取相;4、計名字相;5、起業相;6、業系苦相。3、4,小教分齊;5、6,人天分齊也。

  若于此五中,定本經分齊者,正屬始教空門。空理,如離相見佛,大身非大身,色相非色相等。然辭雖正演空門,而義實兼含終頓圓也。以始義初彰,一一空諸所有。終義許凡有心者,皆可作佛。頓義一念不生;圓義不可思議。而余一一激小,令生恥慕,與大同途,此大[既/木]之分齊也。

  四、教所被機

  教,乃聖人示下之言。機,即九法界所被之機。然則有通有局:通則普利叁根;局則不無揀別。設以局論,此經正被菩薩,以經雲: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複有人,得聞此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則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此經唯被大機。然于義求,亦兼凡小,何謂?以此經雖屬大乘,若不兼利,則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恐成虛語。而經中亦談胎卵濕化,十種類生,以及小乘四果名目,于結經處,且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以是故知兼被小也。

  五、教體淺深

  所謂教體者,亦有能诠所诠:能诠體者,即音聲語言,名句文身。故楞嚴雲: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者是也。名诠自性,句诠差別;文身者,文即是字,能爲名句,二所依故。若以本經而論,則首從如是,終至奉行,皆爲能诠之教體也。所诠體者,即無住真心,實相般若是也。以衆生日用而不知,大覺悟之而爲說,能所並釋,合爲教體。故知此經能诠所诠,皆深而非淺也。

  六、顯示宗趣

  言宗趣者,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若據本經,顯宗示趣,則有總有別。總者以叁種般若爲宗,叁德秘藏爲趣。別則有叁:(一)教義,謂文字般若爲宗,實相、觀照爲趣;(二)理智,以真空妙理爲宗,實相般若爲趣;(叁)因果,以發菩提心爲宗,證涅槃果爲趣。斯則略示本經之宗趣也。

  七、部類處會

  此般若經,名雖八部,約類有十:(一)大般若六百卷。(二)放光叁十卷。(叁)摩诃叁十卷。(四)光贊十卷。(五)道行十卷。(六)小品十卷。(七)勝天王所說七卷。(八)仁王二卷。(九)實相一卷。(十)文殊所說一卷。皆本部之同類也。處會者,即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鹫峰山七會。(二)給孤園七會。(叁)他化天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園白鹭池側一會。此經乃第二處第叁會也。然獨置金剛二字者,揀非余九,以故本經在六百卷中,正當五百七十七卷,祇園七分中之第叁分也。

  八、傳譯時代

  此經自傳我國,凡有五代,六師翻譯。(一)羅什于姚秦時,居草堂寺,譯名金剛般若。(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時,住永甯寺,譯與什同名。(叁)真谛于陳朝,住廣州製止寺,譯名亦同上。(四)笈多于隋朝,住東都上林園,譯名金剛能斷般若。(五)玄奘,于唐貞觀十九年還國,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譯名能斷金剛般若。(六)義淨于天後證聖乙未還國,至睿宗景雲二年,譯與奘師同。今所傳本,乃羅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譯者也。

  九、總釋名題

  分二:(一)經題;(二)人題。

  ﹝九、總釋名題﹞(一)經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語跋拆羅,此雲金剛。具有叁義,謂堅、利、明也。以此寶其體最堅,一切物不能壞;其用極利,能壞一切物;其相光明。金中最剛,故名金剛。有謂色如紫石英,狀若荞麥棱。即力士所執之杵也。

  梵語般若,此雲妙智,亦翻妙慧。合而言之曰智慧,以智徹諸法實相,慧了諸法真空。然義有叁,謂實相,觀照,文字也。設取金剛叁義,以喻般若叁種者:(一)堅,喻實相般若之體,雖經多劫,升沈叁界,往返六道,未曾欠缺,故雲堅也。(二)利,喻觀照般若之用,謂此顯時,能照萬法,當體全空,故雲利也。(叁)明,喻文字般若之相,以其能诠實相、觀照,令得顯現,故雲明也。由斯叁義,故舉金剛以喻般若。則般若乃智慧之梵音,金剛即般若之正喻,以故華梵雙彰,法喻並舉,曰金剛般若。

  梵語波羅蜜,此翻彼岸到,乃順天竺之語。若依我國,當雲到彼岸。意謂此經是到彼岸之智慧也。蓋彼岸者,指涅槃而言。即離二種生死之此岸,渡二障煩惱之中流,到二種轉依之彼岸也。

  經者,徑也。謂一切賢聖能依此修,即成佛作祖之捷徑也。

  梵語欲底修多羅,此雲契經。謂诠顯義理,契合人心,乃契理契機之教,揀非此方儒道等經。若據諸經論釋,其義實繁,要而言之,不出于四,所謂貫、攝、常、法,以能貫穿所說之義,攝持所化之機,叁世不易爲常,十界同遵曰法,具斯諸義,故稱爲經。

  然上七字爲所诠,屬別;下一字爲能诠,屬通。此于七種立題,爲喻法立題;二種立題,乃佛自立也。

  ﹝九、總釋名題﹞(二)人題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姚秦,標代也。叁藏,經律論也。所謂經契一心,律規叁業,論甄邪正。法即軌則之義。師乃模範之稱。以叁藏之法,自師而師人,故曰叁藏法師。梵語鸠摩羅,此雲童壽,謂童年而有耆德。什乃華言,即善識此方文字之稱,華梵合舉,故曰羅什。然師始末,備載本傳,茲不繁引。譯者易也。謂易天竺之語,而爲華夏之言。以周製有掌四方之官,北方名譯,今翻西語,而曰譯者,由漢世多事北方,而譯人兼善西語,因以稱焉。

  十、別解經文

  分叁:(此准道安,經無豐約,悉分爲叁,謂序、正、流通者是也。)

  (一)序 分二:

  將釋此序,義分爲二:(1)明建立之因,(2)明建立之意。

  建立因者,正明如是等言,因何而立?蓋當金河顧命之初,鶴樹潛輝之際,阿難悲哀,時有無貧尊者,語阿難言:汝是持佛法人,且須裁抑,宜當往佛,請問後事。阿難曰:雲何後事?尊者答曰:世尊在日,以佛爲師,世尊滅後,以誰爲師?世尊在日,依世尊住,世尊滅後,依何而住?惡性比丘,佛在之日,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遐益當來,理宜結集,一切經首,應置何語?阿難承教,一一咨問。佛答之曰:我滅度後,依四念處住,以戒爲師,默擯惡性比丘,一切經首,皆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衆若幹,此正第四問也。

  建立之意者,亦有叁:A、斷疑故,乃結集時,阿難升座欲宣佛語,感得相好同佛,爾時衆起叁疑:一疑世尊重起說法;二疑他方佛來;叁疑阿難成佛。故舉如是我聞等,則叁疑頓斷。B、息诤故,若不推從于佛,言自製作,則諸羅漢,德業頗齊,未免诤論。今稱佛說,何诤之有?C、異邪故,不同外道,經初安阿歐二字。蓋阿者言無,歐者言有,彼謂萬法雖多,不出有…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