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P13

  ..續本文上一頁定其義,故曰不也。然如我解者,此又尊者轉身句子,足見其活潑處也。意謂若論如來現今成佛,由得菩提而來,似乎不可言無;但我解無法發心之義,以是推之,則又似乎無法得菩提矣。總之不肯硬作主張,故雲如我解也。如來見其徘徊觀望,因爲印證,決定其旨,免有猶豫,故曰如是。連言如是者,然之之辭,明其所解已當,不必躊蹰矣。何則?因聞無法以發心,而解無法得菩提。則始終如是,因果如是,毫厘不爽,真所謂發心究竟二不別矣。

  向下世尊恐伊首鼠,語仍兩可,故告之曰:須菩提!當知我如來得菩提時,實無有法。只此實之一字,乃是千金不易,決定之辭,正是山王可動,此字難更,實實在在無一法也。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a、約果﹞(b)得記無法

  此正反釋上文,以明得記所以。然我世尊,恐其衆生不能深信發心無法之旨,是以再拈本因,展轉伸示。故曰:若我有法得菩提者,則然燈佛必不與我授無生記雲:此摩那婆,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矣。須知若有法得菩提,乃反說也。正顯此實無有法,得菩提耳。

  梵語釋迦,此雲能仁,亦雲能忍。設有法見,何名能忍?見相發心,何名能仁?梵語牟尼,此雲寂默。若實有法,彼佛即傳,何記當來。然且彼與我受,叁業皆動,何得名寂?若有所付,必有所囑,雲何名默?是知能仁者,蓋謂心性無邊,含容一切能忍者,以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所謂深契無生法忍者也。寂默者,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互融。正爲說時默,默時說,故說而無說,默亦非默。直至心行路絕,語言道斷,妙入無爲,深達無法無非法之旨,方獲斯記,而得斯嘉號。真所謂名下無虛矣。以是義故,則知菩提非關發心而後有,亦非解脫而後得。佛果尚爾,因心亦然。則實無有法之義,斯可明矣。所謂金屑雖貴,落眼成塵。但有一法,則非平等真如,實際理體矣。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a、約果﹞(c)轉釋無法 分二:

  子、法釋 分二:

  (子)正釋無法

  此轉釋上文得記無法的所以。此何以故下,征釋,謂何所以故,定要實無有法,方才得記?聾。蓋然燈記我名佛,是法身第九號,記我名如來,是法身第一號。然法身之外,別無一法,名爲如來。言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此正老漢自稱而自釋。真所謂憐兒不覺醜也。諸法如義者,即陰處界等,諸有爲法之真如義也。佛證此理,名曰如來。然此一名,通乎凡聖。但衆生妄想執著,蓋覆真如,名爲如去,須知去而未去也。諸佛以離相無住之智,徹證真如,名爲如來,應知來而無來也。故知其如本不來,來自如矣。正謂開池不造月,池成月自來。良以一切衆生,來而不如,出世小聖,如而不來,即權位菩薩,雖如而未能盡如,縱來亦未能盡來。唯佛與佛,方能盡如盡來耳。盡如,則盡真如際。盡來,則空有情界。由是義故,方名如來。此從真如實際中來,即諸法之如義也。

  若有人言下,謂有世人,不知如來之名,是諸法中真如之義,將謂別有一法,得菩提者,始名如來。若是,則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非知如來之義者。以如來乃從諸法如義中來,則一切時,一切處無不是如,無不是來。所謂如不住如,無往而弗如;來亦無來,無來而不來。是則事事皆如,法法具來。而然燈佛安得有法可與?然我亦焉能有法可得?故曰:須菩提,實無有法,得菩提也。此中所重,正在得字。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即真如之異名也。乃人人本具,設或了得平等真如則事事物物,無欠無余,無所缺少,無可加添,故曰無上。識取此理,因地幻修,果中幻證,頭頭總是,物物全彰,稱之正等。苟能了悟真如,頓空四相,徹證叁空,似蓮花開,如睡夢覺,即名正覺。非真如外,別有此無上正等正覺之可得也。故佛決之曰:實無有法得菩提也。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子、法釋(醜)釋法非法

  此雙釋上文以無實無虛釋無記莂中,而得記莂也。以一切法皆是佛法,釋諸法如義也。故雲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菩提之法,即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之理。于是之中,無欠無余。所謂在聖不增,處凡不減,平等真如,實相妙法,不可以色相見,不可以言說求,故曰無實,此上文所以言實無有法,以有法不得記者此也。然亦不異色相外,別有平等真如;不離語言外,別有實相妙理,故曰無虛,此上文所以言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無法而得記者,此也。

  是故二字,蹑上如來說一切法者,即陰處界等,世間之法,皆是佛法者,謂即如義故。此正釋如來者,即諸法之如義也。即楞嚴雲:如是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須菩提所言下,結成無實無虛之義。

  蓋說一切法者,無非爲一切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是故如來稱性而談,一切世間山河大地,草木叢林,松直棘曲,鹄白烏玄,皆真如心中,自性佛法。故法華雲:資生業等,皆順正法者是也。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則無一法而非真如。正是世谛語言皆合道,誰家弦管不傳心。故佛依俗谛而言一切法也。即非者,正是不可執一切法皆是真如佛法也。若謂法皆佛法,即爾目前一一指陳,法法之中何者爲佛?那是真如,以一切諸法,體性空寂,本來無有世界衆生,故雲即非一切法,此佛依真谛而說也。是故等,正明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謂染淨聖凡,情與無情,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非佛法。正是青青翠竹,郁郁黃花,高高之山,溶溶之水,無一法而非真如佛法也。此依即俗即真,中道第一義谛而說也。固知一切非一切,則無實矣。一切即一切,則無虛也明矣。亦說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故曰無實。由無所得,而今日得以成佛,名釋迦牟尼。此所以爲無虛也。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c)轉釋無法﹞醜、喻釋

  此以喻結法也。前文以須彌大身,喻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複以非身大身,喻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以結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也。蓋佛說譬如人身長大,配上文所言一切法喻真如法身,遍在俗谛,具無量功德名大,乃相大也。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配上文即非一切法,喻真如法身,離一切障,獨居真谛名大,爲用大也。是名大身,配上文是名一切法,喻真如法身,即俗即真,有相有用,名爲妙大,是體大也。故論雲:非身者,無有諸相,是名大身者,有真如體,名妙大身。

  問:經文才舉譬如人身長大,佛言似尚未竟,當機何得平空攔住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若是,則當機豈不鹵莽乎?答:查余五譯,文勢皆然。審其所以,知非當機答辭,乃佛拈前無住章中,當機已解之文,爲此中結證之辭。如曰:我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以明真如法身,非大爲大,曾對汝說譬如人身長大,汝須菩提言: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爲非大身,是名大身,汝既知前無住爲大,應亦知此無法爲大,更複何疑,此正喻結實無有法也。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諸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C)分示因果無法﹞b、約因 分叁:

  (a)明度生無法

  此示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應前當生如是心也。由上如來引己于然燈佛時。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爲菩薩作則。故茲特示雲:菩薩亦複如是。設作一念,我能度生,則非菩薩。何則?以其有生可度,則能所不忘,四相宛爾,何得名之爲菩薩。故雲即非菩薩。然則如何方爲菩薩。聾。須菩提!應當了知,若據實而言,須破叁執,證叁空,了諸法如幻,全一平等真如,實相妙體;除此之外,實無別有之法,方得名之爲菩薩也。以是義故。佛說一切法。既一切法皆是佛法,則無複四相矣。故雲是故一切法,無我人等相。則能所俱空,並其俱空亦空,實無一法當情。則菩薩雖終日度,而無一生之可度;雖終日說,而無一法之可說者此也。斯正菩薩度而無度,無度而度也。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b、約因﹞(b)明莊嚴土無法

  此示真如自性,法身地上,亦無所嚴之土。故言須菩提,若使上求下化菩薩,凡萌一念能所,謂我能莊嚴佛土,是自誇其德,自伐其功,即爲叁輪不泯,四相全具。何得謂之上求大覺,下化有情之菩薩哉?故言即非菩薩也。何以故征釋,謂既真如自性,菩提法身,不可以言莊嚴,何以故?如來尋常又教菩薩修六度,化衆生,莊嚴佛土耶。以尋常教莊嚴者,乃就俗谛明真如法身有莊嚴也。今日說即非莊嚴者,是就真谛說真如法身,本來清淨,猶若太虛,若欲莊嚴,即是爲混沌以開竅,代虛空而畫眉,可謂無事生事矣。須知心淨土淨,將甚莊嚴,故說即非莊嚴,此明當體全空也。是名者,乃就勝義第一義谛,明真如法身,不落有無,遠離凡聖,雖無莊嚴,然亦不廢莊嚴,故雲是名莊嚴。是于無莊嚴中,而說莊嚴也。正教菩薩以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衆生耳。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b、約因﹞(c)明達我無法

  此結菩薩實無有法也。正謂度生莊嚴,展…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