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轉推窮,實無有法。然則須菩提,凡言有生可度,有土可嚴,即不名菩薩者何也?以能通達無我法者,方是菩薩。設言有生能度,則不達衆生性空。若雲有土可嚴,是不達諸法性空。是則叁執具而叁空隱,安得謂之菩薩?故雲即不名也。今既于此通得衆生性空,自無我執,達得諸法性空,自無法非法執,是叁執破而叁空顯。故如來說真是菩薩。此中經文,應雲:通達無我無法,其義始足。以秦譯尚減,略一無字耳。且經文有叁番即非菩薩之語,初約能發心,次約能度生,叁約所嚴土。皆反顯不得人法俱空,即非菩薩。至此文義皆極。故順結之曰:若果真是菩薩,自必人法俱空,方名真是。
然真是二字,翻前即非,此佛語照應之妙,如珠之走盤,獅之擲兒,一點不放空也。言真是菩薩,則能通達此法,所謂通則無物可壅,達則無法可礙,正是一竅虛通,八面玲珑,無象無私春入律,不留不礙月行空。若爾,方是通達無我、法者,不入世間妄情,不落出世聖解。此則爲真實發菩提心之真菩薩也。設不達此,則不得名菩薩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2、明菩提無法正顯般若本體﹞(2)直顯般若本體 分二:
A、審示 分叁:
(A)約知見圓明 分叁:
a、示佛見圓見
此因前文說通達無我無法真是菩薩,恐其菩薩未識真如不變,而妙能隨緣之義,或執之曰:無我無法,只此就是真菩薩矣。將謂究竟要知雖無生法二執,若一執定以此爲是,則又坐在俱空境上。正是雲門道的法身有兩般病:到得法身邊,爲法執不忘,己見猶存,是一。直饒透得法身,放過即不可,仔細檢點將來,有甚麼氣息,亦是病。故文殊暫起法見,如來威神,攝入二鐵圍山者此也。此正爲只知寂然不動,以爲了當,庶不解感而遂通的道理,豈不向死水裏渰殺耶。故佛曆曆審問,以發明耳。良由如來圓具五眼,故能徹見叁心。以心非心,則衆生性空。悟得此理,雖是終日度生,而實無衆生可度。斯教菩薩雖無我法,不妨稱性起用,而熾然度生也。故說如來五眼,不離衆生肉眼,正顯生佛平等,以證上文,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之義也。
此先問雲: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且道瞿昙老子,爲甚麼發此一問?向下當機,意謂縱觀如來青蓮花眼,亦在佛面,故雲如來有肉眼。這是甚麼意思?豈有叁界大師,四生慈父,尚不知平日具眼不具眼,轉向當機口角邊覓消息,討下落耶?蓋我世尊,良有深意,所以道如來還有肉眼不?只此一問,將個般若本體,平等真如,滿盤托出矣。何則?以當機答有肉眼,既有肉眼。則我如來不異凡夫。且凡夫亦有肉眼,則凡夫何嘗非佛。故雲有肉眼,是明生、佛平等之道也。
又問如來有天眼不?蓋當機意謂佛號天中天,豈無天眼,故雲有天眼。則我如來何異諸天?且諸天亦有天眼,何異于佛?此明天、佛平等也。
次又問雲:如來有慧眼不?此慧眼即小乘聖人具者。故經雲: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是也。而當機謂佛乃聖中聖,烏得無慧眼。故答之曰:有慧眼。既有慧眼,則我如來何異小聖?然且小聖亦具慧眼,則小聖與佛何殊?此正顯小大平等也。
而更問雲:如來有法眼不?當機意謂佛號法中王,烏可無法眼?故雲有法眼。既有法眼,則我如來何異菩薩?然則菩薩亦具法眼,又且菩薩與佛何別?此明因果平等也。如來至此,更複問曰:如來有佛眼不?當機謂叁覺圓明,稱之爲佛,奚無佛眼?故答之曰:有佛眼。既有佛眼,則我如來與諸佛無異。且諸佛亦具佛眼,于我如來無別。此顯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佛佛道同也。不唯佛與諸佛是同,亦且在凡同凡,在天同天,在聖同聖,在菩薩同菩薩,在諸佛同諸佛。所謂溪山雖別,風月是同。正明平等真如,實相本體,在聖不增,處凡不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此也。然上五眼,若局而論之,則各有揀別,所謂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唯觀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以是義故,後後勝于前前,而前前劣于後後。故凡夫唯一,天人通二,小聖具叁,菩薩有四,唯佛具五。所以徹見真如,生佛情空,一相平等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A)約知見圓明﹞b、示佛知圓知
以上文明佛能見之眼,此明所見之生心也。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沙,佛說是沙不?乃即事以驗證也。如是世尊下,即當機證信,佛具肉眼,不異凡夫,以凡夫說是沙,佛亦說是沙。然凡夫但知是沙,不知一河之沙,數有多少?佛則知之。此佛所具肉眼,雖然示同凡夫而凡夫不可及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下,如一恒河中所有沙等,此驗佛有天眼也。一恒河長四十裏,其中沙細如面。有一沙,派一河,派盡其沙,則恒河之多無量。無邊恒河沙,以派世界,有一沙,計一世界,每一世界,各有叁千大千之數,則世界複成無量無邊,在諸天眼,縱能知一河沙足矣。而況沙等恒河,複派沙等世界,而界複各具叁千大千之數,則諸天之眼,不能及矣。然佛雖曰天眼,則能盡見。正謂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中。雖佛示同天眼,而諸天之所不能及也。
然佛告須菩提下,明佛具慧眼之實。言國土者,即世界也。謂無量無邊沙數世界,每一世界,有若幹衆生,一一衆生有若幹心性。在二乘慧眼,縱有他心,亦不及此。而佛雖示同慧眼,無分情器,一切悉見。此所以超乎二乘,而二乘之慧眼,不可得而比也。何以故下,征明佛具法眼之實,謂何所以故。沙界生心,佛悉盡知。聾。以衆生心行雖多,不過以顛倒妄識爲心,皆非真實常住之心,故曰如來說諸心爲非心也。是名爲心者,正言妄識原無實體,徒有心名而已。在菩薩雖具法眼,尚未徹見生心皆妄,諸法盡空;然佛雖名法眼,而能盡知盡見。故法華經雲: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乃至汝等天人,皆應到此,觐無上尊,以是而觀,則菩薩法眼,卻又不可及矣。
所以者何下,征釋非心爲心,以證佛具佛眼之實,謂如是沙界無邊,衆生無量,心性若幹,佛悉知之者何也?良以一切衆生,叁世遷流,妄想之心,原無實體,皆不可得也。故雲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可得。言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停故也。
古德有雲:叁際求心心不有,心不有處妄緣無,妄緣無處即菩提,生心涅槃本平等。應知佛眼乃五眼之最,求其致極,不出覓叁世心不可得處而見,所以前章諄諄教菩薩發心度生,嚴土,皆不可得的,實無有法而爲心者,此也。故可禅師求達磨安心。磨雲:將心來爲汝安。可雲:覓心了不可得。磨雲:爲汝安心竟。即德山向婆子買油糍點心。婆問叁心不可得,汝點那一心?德山無對。迨至龍潭,吹滅紙燈始悟。雖然也只會得個不可得心現前。諸人且道不可得心,畢竟是個甚麼?切莫作麻叁斤,幹屎橛會,若是恁麼見解,則早落可得心,直饒不恁麼,亦落可得心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A)約知見圓明﹞c、示實福非福 分二:
(a)明有實非多
此承上文謂我言叁心皆不可得,于汝須菩提意下雲何?設若有人,以不可得心爲因,用滿叁千大千七寶爲緣,布施與人,此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當機謂如是世尊。此如是者,正明以不可得心,如:于真如性空之是,故應和同聲而答之曰:如是世尊,此人既以不可得心爲因,用七寶布施爲緣,且布施七寶,複不住相,則福感無漏,誠甚多矣。此言甚多者,以七寶布施,縱雖住相,其福已多,況不住相,則所感福德,豈不甚多者哉!他譯此甚多下,皆有佛言如是如是。秦譯略此。或問:心既不可得,則修福亦不可得,如何能得甚多福德。此雲何通?答:豈不聞乎?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蓋月非有意于犀,而犀玩之生紋;雷非有心于象,而象驚之起花。以是類推,如雷長芭蕉,鐵轉磁石,皆無有心而有是力。物既尚爾,理何不然。是知不可得心,爲不得之得,乃大得也。故言甚多,複何疑哉。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c、示實福非福﹞(b)明無實乃多
此如來就當機答福德多處,急轉一語,令其升堂而入室也。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此正明大千寶施,若出有心,皆染汙行,獲福有限,且亦不實,如來必不肯說得福德多。以上反顯有心非實,福亦不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者,此順釋也。所言多者,以是不可得心而行于檀度,深達福德,其性本空,毫無希望;要知雖不期福德,而福德自成,正猶空谷風雲,然谷不與風雲期,而風雲自至。亦如深山草木,而山不與草木約,則草木自生。是知以不可得心,無住行施,其所得福德,乃無漏無爲無上之果,故雲甚多。此中無字,正是離相無住之無,故如來說福德多也。然此正明佛具五眼,徹見叁心,一切衆生事理二行,福德淺深,悉知悉見也。以顯平等本體,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著無心覓。乃教吾人一念不生,則全體皆現,所謂不可得中恁…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