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P17

  ..續本文上一頁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福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b)離空有以顯平等﹞寅、較福勝 分二:

  (子)較勝

  此因前雲,通達無我法者真是菩薩。又雲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然此我無我法,恐人難明。故佛指現前有相之施,以顯無法之理也。而佛謂當機曰:若有菩薩以恒河沙界寶,持用布施,其爲功德,可謂多矣。此引有相事也。若複又有一種人,他卻不能以滿沙界之寶,而行布施。但知世出世間染淨聖凡以至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諸法,當體全空,而無有我;會得空不住空,我無我法,二皆忍可,少則彈指之間,多則久經歲月,決定印可,了了分明,亦不出之于口,唯自忍之于心,故言得成于忍,乃爲無生法忍也。而下較量雲:此得忍菩薩,勝前寶施菩薩所得之功德也。以寶施者,乃有得心,是以爲劣。而得忍菩薩,乃無爲心,是以爲勝耳。何以故下,釋其勝之所以,謂沙界寶施,不及得忍者。此何以故?以其此諸菩薩,既獲無生法忍,則證無爲。了得生而非生,法亦非法,生而非生,不妨非生而生;法亦非法,何礙非法而法。若然,是誰受福德?誰又不受福德耶?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寅、較福勝﹞(醜)論福 分二:

  甲、當機問福

  當機因聞不受福德,未達此理,持疑不決,而興此問也。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醜)論福﹞乙、如來答福

  此佛因尊者未了不受福德之義,故告之曰:須菩提,設或菩薩若受福德,是貪著福德也。故我所以教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蓋不應二字,乃誡辭也。言其切不可貪著耳。何則?才生貪著,即成有漏。因既有漏,果亦有漏。縱具叁十二相,但同輪王,不名爲佛。唯作福不生貪著,則因成無漏。因既無漏,果亦無漏。所得叁十二相,莊嚴法身,名之爲佛。以是不貪著之義,故所以我說菩薩不受福德也。然此不受,非撥棄百福相好,萬德莊嚴爲不受;乃是不貪著,爲不受耳,非絕無之不受也。所謂無貪無著,不受之受,受而無受,應知上文言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是妙有不有,離常見也。今此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得菩提,是真空不空,離斷見也。觀佛說法,正似水上葫蘆,捺著便轉;日中寶石,色無定形。若謂如來無相,而不知如來即相也。若謂如來即相無相,而不知如來非即相非無相也。若謂非相即相,即落常見。若謂即相無相,又成斷見。須知非即俱非,方得斷常斯泯。既離斷常之見,則非空有可拘,甯非真如平等之義哉!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b、諸相平等﹞(c)無去來以顯平等

  此明法身無去來,顯平等之義也。乃因上文若以色見聲求,不能見佛之偈,恐有謂言,如來現今語默動靜,四威儀中,有目皆睹,有耳皆聞,何雲不見?故佛喚當機而告之曰:設若有人作如是言,以爲見我,或入舍衛去,或歸祇園來。有時跏趺而坐,有時吉祥而臥。若然者,是人皆不解我上來所說之義矣。何則?我前來曾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既是如義,何有去來之相,坐臥之實哉?此不過示同人法,應身邊事也。若在法身體上,尚不可形相而求,所謂語言道斷,心行路絕;又何得有如是之事乎。

  故下征釋雲:謂不可以語默動靜去來坐臥而見者。此何以故?蓋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體即實相,無相無不相,縱有去來坐臥,無非因機而示耳。不惟現在祇園來;說來而無來,即從兜率來,亦未嘗來也。不但舍衛去,雲去而無去,即後向雙林去,亦未嘗去也。若以此論,在如來則不來相而來,乃真來也。在衆生,則不見相而見,乃妄見也。須知如來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謂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則所可見者,更不可見矣。故雲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由是無來無去,以故名之曰如來也。縱使如來日用尋常,去來坐臥,不過雲馳月運,舟行岸移。然月未嘗運,而岸未嘗移,蓋隨其機見耳。又如月之印水,不知月不印水,而水自印也。此正結前去舍衛,來祇園,乃至敷座而坐一段公案,即無來去坐臥,以明平等之義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b、諸相平等﹞(d)非一多以顯平等

  此因上明如來法身,無去無來。恐有謂言,有去來者是化身,無去來者爲法身。在衆生則有去來,在佛則無去來。若是,則叁身相異,生佛相乖,何名平等之義?故佛以目前叁種世間,人所共知者,而例明之也。然則此中當作叁番會釋,于理方暢。所謂一器世,二情世,叁至真覺世。且初順文就器世之聚散,以明非一非多,無去無來之事。

  此中說須菩提,設或世間有等善男善女,能修析色歸空觀者,而以大千世界七分七分,碎而又碎,以至碎爲極微之塵,于意雲何?這樣大的一個世界,被伊分碎做了極細的微塵,設以數量而計,如是極微之塵衆,甯還謂得多否?此正審其爲多耶?不多耶?蓋當機意謂,莫大之界,碎而爲塵,即二乘天眼,難以盡悉。奚可以數量計哉!故雲甚多,世尊!然此甚多,乃尊者就問而答也。

  向下征釋,正是尊者另行一路,意謂,我之答多,無非就事而論事,因問多而答多也。然則極微之塵雖似衆多,非有實體,可以言多也。何以故?聾。若是極微之塵,如斯之衆,實有其體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矣。此明無體,正顯塵性空也。

  所以下,又用體色明空觀,征明微塵非色非空之所以也。正以叁谛收歸,故言我說微塵甚多者,不過順俗而言也。設以真谛而論,則一塵不立,諸法性空,何況微塵而不空耶。所謂一微空處衆微空,衆微空處一微空,一微空中無衆微,衆微空中無一微。由是而論,故曰即非微塵衆也。

  設依中道第一義谛而論,則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說甚塵與非塵,原爲一體,同是真如,何礙假名。故雲是名微塵衆也。至此,皆散世界而爲微塵。

  下文乃聚微塵而爲世界也。當機意謂,不特微塵如此,即其世界亦然,故曰世尊,即前所說,可以碎爲微塵的,那個大千世界,不過微塵聚合而成,豈有實體者哉!故曰即非世界,此正明界性空也。然是唯心之界,故亦不廢假名,故曰是名世界。且複征釋雲:既曰即非,又道是名者,此何以故?以順俗谛,則說大千世界;順真谛,則曰即非世界;順中道第一義谛,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則曰是名世界。

  向下通前微塵,徹後世界,一總征曰:謂塵、界俱空。此何以故?謂微塵世界,果若是實有體者,則是一合相矣。所謂一合者,乃無二無異爲一,不離不散名合。今則不然,蓋世界既可以碎而爲微塵,則全塵皆離皆散,非不離不散也。微塵可以合而爲世界,則全界皆二皆異,非無二無異也。由是而觀,則塵界俱無自性,當體皆空。並其一合之相,亦不可得矣。故曰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也。所以說一合者,乃依俗也。說非一合者,乃順真也。說是名者,爲順中道故也。蓋方碎界爲塵之時,但見塵多而不見界一。今合塵爲界之際,止見界一而不見塵多。須知碎世界爲微塵,是非多而多,以明多無從來,一無所去。合微塵爲世界,是非一而一,以明一無從來,多無所去。以故多而非多,不妨順微塵而言多,一而非一。何礙就世界而說一。此言世界微塵,非一非多,不妨而多而一也。此則就器世間釋之已竟。

  向下第二就情世間,真妄色心,以解釋之。蓋情世間真妄色心者,則大千世界,例衆生心也。碎而爲塵者,正是從真起妄,迷心爲識,所以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由一心法,而生相見,因相見而生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乃至六百六十八萬四千法也。言甚多者,正比塵沙無明也。言微塵性空者,例煩惱性空,衆生性空也。約叁谛而言,微塵之非一非多,正例真如非一非異也。以上皆從真起妄,迷心爲識,以例衆生如去,雖去而未去,故言亦無所去。向下合塵爲界,正比衆生返妄歸真也。大千世界者,乃真如心也。即非世界者,即真如本體,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是名世界,例真如遍在一切處,有隨緣之用也。而上之微塵非多而多,正是真如心中本無色心五蘊等之名相,而成色心五蘊等之名相也。此中非一而一,正是真如即色心五蘊等法也。故楞嚴經雲:如是乃至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者,是也。蓋衆生雖悟此真如,名爲如來,雖來而未來,故雲無所從來也。

  叁約至真覺世,法應化釋。則大千世界,乃法身寂光真境,碎而爲微塵者,以從體起用,自真起化也。言甚多者,乃隨類化身,無處不有也。言微塵空性者,例應化非真也。約叁谛而言,微塵非空非有,以例應化皆法身而起,非實非虛也;此明從體起用,自真起化,自真如實際中來,須知來而無來,則來無所從,故雲無所從來也。而合塵爲界,則例攝用歸體,攝化歸真也。大千世界者,乃一真法界,常寂光土,法身真境也。即非世界者,乃法身離相也。是名世界者,例法身遍在一切處,一切衆生及國土,無往而非法身也。約叁谛而論,世界非有非空,以例法身之即相離相,非一非異也。此則攝應化而歸真如。去矣,是去而未去,則去無所至,故雲亦無所去也。以上約叁種世間釋竟。

  下則總會叁種,明一合相,蓋此一合相,若在器世,則名寂光真境;若在情世,名曰真如自性,佛性本…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