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福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b)离空有以显平等﹞寅、较福胜 分二:
(子)较胜
此因前云,通达无我法者真是菩萨。又云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然此我无我法,恐人难明。故佛指现前有相之施,以显无法之理也。而佛谓当机曰:若有菩萨以恒河沙界宝,持用布施,其为功德,可谓多矣。此引有相事也。若复又有一种人,他却不能以满沙界之宝,而行布施。但知世出世间染净圣凡以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诸法,当体全空,而无有我;会得空不住空,我无我法,二皆忍可,少则弹指之间,多则久经岁月,决定印可,了了分明,亦不出之于口,唯自忍之于心,故言得成于忍,乃为无生法忍也。而下较量云:此得忍菩萨,胜前宝施菩萨所得之功德也。以宝施者,乃有得心,是以为劣。而得忍菩萨,乃无为心,是以为胜耳。何以故下,释其胜之所以,谓沙界宝施,不及得忍者。此何以故?以其此诸菩萨,既获无生法忍,则证无为。了得生而非生,法亦非法,生而非生,不妨非生而生;法亦非法,何碍非法而法。若然,是谁受福德?谁又不受福德耶?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寅、较福胜﹞(丑)论福 分二:
甲、当机问福
当机因闻不受福德,未达此理,持疑不决,而兴此问也。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丑)论福﹞乙、如来答福
此佛因尊者未了不受福德之义,故告之曰:须菩提,设或菩萨若受福德,是贪著福德也。故我所以教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盖不应二字,乃诫辞也。言其切不可贪著耳。何则?才生贪著,即成有漏。因既有漏,果亦有漏。纵具三十二相,但同轮王,不名为佛。唯作福不生贪著,则因成无漏。因既无漏,果亦无漏。所得三十二相,庄严法身,名之为佛。以是不贪著之义,故所以我说菩萨不受福德也。然此不受,非拨弃百福相好,万德庄严为不受;乃是不贪著,为不受耳,非绝无之不受也。所谓无贪无著,不受之受,受而无受,应知上文言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是妙有不有,离常见也。今此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得菩提,是真空不空,离断见也。观佛说法,正似水上葫芦,捺著便转;日中宝石,色无定形。若谓如来无相,而不知如来即相也。若谓如来即相无相,而不知如来非即相非无相也。若谓非相即相,即落常见。若谓即相无相,又成断见。须知非即俱非,方得断常斯泯。既离断常之见,则非空有可拘,宁非真如平等之义哉!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b、诸相平等﹞(c)无去来以显平等
此明法身无去来,显平等之义也。乃因上文若以色见声求,不能见佛之偈,恐有谓言,如来现今语默动静,四威仪中,有目皆睹,有耳皆闻,何云不见?故佛唤当机而告之曰:设若有人作如是言,以为见我,或入舍卫去,或归祇园来。有时跏趺而坐,有时吉祥而卧。若然者,是人皆不解我上来所说之义矣。何则?我前来曾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既是如义,何有去来之相,坐卧之实哉?此不过示同人法,应身边事也。若在法身体上,尚不可形相而求,所谓语言道断,心行路绝;又何得有如是之事乎。
故下征释云:谓不可以语默动静去来坐卧而见者。此何以故?盖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体即实相,无相无不相,纵有去来坐卧,无非因机而示耳。不惟现在祇园来;说来而无来,即从兜率来,亦未尝来也。不但舍卫去,云去而无去,即后向双林去,亦未尝去也。若以此论,在如来则不来相而来,乃真来也。在众生,则不见相而见,乃妄见也。须知如来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所谓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则所可见者,更不可见矣。故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由是无来无去,以故名之曰如来也。纵使如来日用寻常,去来坐卧,不过云驰月运,舟行岸移。然月未尝运,而岸未尝移,盖随其机见耳。又如月之印水,不知月不印水,而水自印也。此正结前去舍卫,来祇园,乃至敷座而坐一段公案,即无来去坐卧,以明平等之义也。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b、诸相平等﹞(d)非一多以显平等
此因上明如来法身,无去无来。恐有谓言,有去来者是化身,无去来者为法身。在众生则有去来,在佛则无去来。若是,则三身相异,生佛相乖,何名平等之义?故佛以目前三种世间,人所共知者,而例明之也。然则此中当作三番会释,于理方畅。所谓一器世,二情世,三至真觉世。且初顺文就器世之聚散,以明非一非多,无去无来之事。
此中说须菩提,设或世间有等善男善女,能修析色归空观者,而以大千世界七分七分,碎而又碎,以至碎为极微之尘,于意云何?这样大的一个世界,被伊分碎做了极细的微尘,设以数量而计,如是极微之尘众,宁还谓得多否?此正审其为多耶?不多耶?盖当机意谓,莫大之界,碎而为尘,即二乘天眼,难以尽悉。奚可以数量计哉!故云甚多,世尊!然此甚多,乃尊者就问而答也。
向下征释,正是尊者另行一路,意谓,我之答多,无非就事而论事,因问多而答多也。然则极微之尘虽似众多,非有实体,可以言多也。何以故?聋。若是极微之尘,如斯之众,实有其体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矣。此明无体,正显尘性空也。
所以下,又用体色明空观,征明微尘非色非空之所以也。正以三谛收归,故言我说微尘甚多者,不过顺俗而言也。设以真谛而论,则一尘不立,诸法性空,何况微尘而不空耶。所谓一微空处众微空,众微空处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由是而论,故曰即非微尘众也。
设依中道第一义谛而论,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说甚尘与非尘,原为一体,同是真如,何碍假名。故云是名微尘众也。至此,皆散世界而为微尘。
下文乃聚微尘而为世界也。当机意谓,不特微尘如此,即其世界亦然,故曰世尊,即前所说,可以碎为微尘的,那个大千世界,不过微尘聚合而成,岂有实体者哉!故曰即非世界,此正明界性空也。然是唯心之界,故亦不废假名,故曰是名世界。且复征释云:既曰即非,又道是名者,此何以故?以顺俗谛,则说大千世界;顺真谛,则曰即非世界;顺中道第一义谛,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则曰是名世界。
向下通前微尘,彻后世界,一总征曰:谓尘、界俱空。此何以故?谓微尘世界,果若是实有体者,则是一合相矣。所谓一合者,乃无二无异为一,不离不散名合。今则不然,盖世界既可以碎而为微尘,则全尘皆离皆散,非不离不散也。微尘可以合而为世界,则全界皆二皆异,非无二无异也。由是而观,则尘界俱无自性,当体皆空。并其一合之相,亦不可得矣。故曰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也。所以说一合者,乃依俗也。说非一合者,乃顺真也。说是名者,为顺中道故也。盖方碎界为尘之时,但见尘多而不见界一。今合尘为界之际,止见界一而不见尘多。须知碎世界为微尘,是非多而多,以明多无从来,一无所去。合微尘为世界,是非一而一,以明一无从来,多无所去。以故多而非多,不妨顺微尘而言多,一而非一。何碍就世界而说一。此言世界微尘,非一非多,不妨而多而一也。此则就器世间释之已竟。
向下第二就情世间,真妄色心,以解释之。盖情世间真妄色心者,则大千世界,例众生心也。碎而为尘者,正是从真起妄,迷心为识,所以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由一心法,而生相见,因相见而生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六百六十八万四千法也。言甚多者,正比尘沙无明也。言微尘性空者,例烦恼性空,众生性空也。约三谛而言,微尘之非一非多,正例真如非一非异也。以上皆从真起妄,迷心为识,以例众生如去,虽去而未去,故言亦无所去。向下合尘为界,正比众生返妄归真也。大千世界者,乃真如心也。即非世界者,即真如本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也。是名世界,例真如遍在一切处,有随缘之用也。而上之微尘非多而多,正是真如心中本无色心五蕴等之名相,而成色心五蕴等之名相也。此中非一而一,正是真如即色心五蕴等法也。故楞严经云:如是乃至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者,是也。盖众生虽悟此真如,名为如来,虽来而未来,故云无所从来也。
三约至真觉世,法应化释。则大千世界,乃法身寂光真境,碎而为微尘者,以从体起用,自真起化也。言甚多者,乃随类化身,无处不有也。言微尘空性者,例应化非真也。约三谛而言,微尘非空非有,以例应化皆法身而起,非实非虚也;此明从体起用,自真起化,自真如实际中来,须知来而无来,则来无所从,故云无所从来也。而合尘为界,则例摄用归体,摄化归真也。大千世界者,乃一真法界,常寂光土,法身真境也。即非世界者,乃法身离相也。是名世界者,例法身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无往而非法身也。约三谛而论,世界非有非空,以例法身之即相离相,非一非异也。此则摄应化而归真如。去矣,是去而未去,则去无所至,故云亦无所去也。以上约三种世间释竟。
下则总会三种,明一合相,盖此一合相,若在器世,则名寂光真境;若在情世,名曰真如自性,佛性本…
《4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