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P12

  ..續本文上一頁未識佛時,未聞法時,未遇僧時,未持般若時,且莫說是人前生多世,即今生以先半世之中,能保其皆造福而不造罪業乎?既有罪業則將來之世,應墮惡道,受苦無窮。言惡道者,即叁惡道,乃地獄、餓鬼、畜生也。今以持經功德,轉重報令輕受,轉生報後報,令現受。由今世被人輕賤,則先世所造之罪業,即借此而消滅矣。不複更墮叁塗,豈非般若之殊勳哉!然且不止滅罪,由此修習,當得成佛,故雲: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言當得,正謂今雖不得,當來必得也。豈可因人輕賤,遂謂持誦無功,以此觀之,則轉罪報而得佛果,應亦愈知此經之妙用矣。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醜)滅罪用﹞乙、兼顯經功妙用

  此顯經功妙用,不可思議也。須菩提下,乃舉福較慧也。我即法身真我,念即明計不忘之謂也。阿僧祇翻無央數,十大數之一也。然曰:無量阿僧祇者,即叁無央數也。蓋我世尊,自爲廣熾陶師,遇古釋迦,開導發心,修習佛果,至第一僧祇劫滿,遇寶髻如來。二僧祇滿,遇然燈如來。叁僧祇滿,遇勝觀如來。今雲:然燈前者,即未見然燈之前也。那由他,乃第九數,數當萬萬。供養,約四事言;承事,謂躬承奉事,順教無違。空過者,謂如上諸佛,不曾空過一佛,而不供養承事者也。此正世尊,以自己因中供養諸佛如是之多,且無一佛空過,而其福德,誠不可量。若與末世持經相校,皆不及一。何則?供養諸佛,事屬有爲,乃可思議也;受持般若,功屬無爲,故不可思議耳。是則經功妙用,可勝道哉!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醜)滅罪用﹞丙、總結經功妙用

  此總結上離相無住二章,以明果報。經義皆不可思議也,正謂上來我說善男子等,這種校量不及的功德,尚猶略說。若其具說,恐人難信,反生疑惑。言狐者,乃狡獸耳,即野幹也。其性多疑,以冬渡冰河,且走且聽,冰下水無流聲即進,有聲即退,因其進退不一,以喻疑者。此名般若福勝,劣根者未可具聞,恐狂亂不信,致招謗法之愆。茲但少分說之耳,何則?以此經之義理,乃明實相離相,無住真心,甚深難思;即受持之者所獲果報,具屬無漏無上,故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然則經文至此,較量五重,兩次外財,兩度內施,一番佛因,至是較量已極,不可更較。故雲: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知後文,雖有較量,不過隨事便舉,或一叁千界寶,或如須彌寶聚,或阿僧祇界寶,皆不如上文之次等者。此有二義:一則恐淺識聞之,難以信受,致有謗毀之罪。二則于前離相無住二章之中,既以廣較,則後之發心無法,功德之大,可以例知。雖不如前次第淺深,其義更遠。以有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而轄之矣。以上首示降住其心,曆彰般若妙用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二)正宗分 2、明菩提無法正顯般若本體 分叁:

  (1)正明菩提無法 分二:

  A、當機蹑問

  此問初發菩提心也。良以欲發菩提心者,必先降伏妄想執著,而安住般若無住真心,方爲穩當。設或不然,而此妄心,不能降伏。處處攀緣,頭頭染著,則與無住之理,有相乖角矣。是以世尊先答降伏,次明安住,意謂苟能安住無住,則妄想執著之心,不待降伏而自降伏矣。若然,則安心已竟,覺道可成耳。故前種種勘驗,展轉發揮離相無住之旨,尚未曾說菩提之心,是如何發?無上之道,是如何成?當機至此,蒙佛指示離相度生,無住行施,是未降者降矣,未住者住矣。然且不知阿耨菩提之心,果有所發,無所發耶?無上正覺之道,爲有所成,無所成耶?是以興問,蓋當機意謂向來請問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蒙佛慈悲,已爲開示住降之義,我已信解;但發心之義,尚未發明,伏望如來,不吝教言,再求伸釋,庶令而今而後,這般善信男女,于阿耨菩提之法,以便發心修證也。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1)正明菩提無法﹞B、世尊直答 分叁:

  (A)蹑前住降無法

  此蹑前降住,爲將答發心無法之端也。者之一字,即指發心人也。當生之生,即生發之生,是心者,承上指下,承上,則逆指前文無住行施,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應生無所住心之心也。蓋佛意雲:此理已明,何須再問。況我已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而發心者,應發如是無住之心,即是菩提之心。是則住無所住,無住而住,方爲真住。心既無住,法豈有實。而無住之法,是爲如是。指下則降心之法,亦不過度生離相而已。須知此中正明菩薩上求下化之心也。若上之無住行施,乃上求也;此之離相度生,即下化也。經雲:我應滅度一切衆生等,正下化之事也。

  我應二字,乃教其度生爲己任也。何則?菩薩之道,利物爲先,自雖未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故雲:我應滅度一切衆生,即前文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等。言滅度一切已,已即盡也。正明菩薩度生時,必先了知生佛平等,一如無二,故度盡一切,而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下,征釋,以一切衆生俱涅槃相,不可更滅,一切衆生俱菩提相,不可複得。佛乃已證之衆生,生即在迷之諸佛。所以真如界內,絕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菩薩雖知平等實際,不受一塵,而不妨佛事門頭,不舍一法,以是義故,做出空花佛事,啓建水月道場,降退鏡裏魔軍,證得夢中佛果,是以諸佛時時度心內衆生,衆生時時成自性諸佛。故佛雖度盡衆生,而實無一生可度,不過示其本有,令複本覺而已。此如醫者之治目,但去其翳,非別與光明也。

  何以故下,乃征出度生離相之義,謂何所以故,說滅度一切衆,而實無一生滅度者何故?以菩薩但萌一念能度之心,即有我相。彼爲所度,即是人相。能所不忘,乃衆生相。耽著是法,爲壽者相。若然,則與顛倒凡夫,有何異乎!故言即非菩薩。此正反顯度生菩薩,必達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決離我等四相也。既能離相,則降心之法,亦不過如是而已矣。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B、世尊直答﹞(B)正明發心無法

  此方正答無法發心也。所以者何,乃釋上文一有我等四相,即非菩薩之義。意謂菩薩之所以稱菩薩者,乃覺有情也。所以上求覺道,下化有情,以能發菩提心,能化有情而得名也。然雖如是,要忘能所始得,須識平等真法界,佛不度衆生,設或不爾,則四相宛然,觸途成滯。故凡要發菩提心者,應知上無佛道可求,下無衆生可度。無佛可求,則不住聖解;無生可度,則不落凡情。由是聖凡情盡,人法雙忘。見到于此,名爲發心;證到于此,名爲證果。然爲菩薩者,初發心時,既實無有法爲發心,而證果覺時,則亦無有滅度衆生之法矣。故曰實無有法,發菩提心者。

  此中實無有法之無字,最爲要緊,乃一經之宗眼,不可忽過。不惟無其有,亦且無其無;不但無有法,亦且無無法。若望前降心,則無心可降;住心,則無心可住。于現前,則菩提無法可發。設或望後,則得果無法,得記無法,轉釋無法,度生無法,嚴土無法,達我無法。以此觀之,通前徹後,一卷經文,結穴于此,唯一無字,消歸盡矣。所謂無凡無聖,無染無淨,無高無下,無虛無實。故雲實無有能度所度,能施所施,能降所降,能住所住。苟能達此無法之法,方是菩薩發菩提心也。

  故後文雲: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良有味焉。言發者,謂顯發也。亦生發也。者之一字,乃指其人,即能發心者。以此心體原無一法,不過以無我無人,修一切善法,藉此以顯發耳。正謂無法而發,發而無法也。故知菩薩最初發心時,尚無有法,而至度生時,豈轉有法哉!嗟夫!善財若解如斯旨,焉向南詢五十叁!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B、世尊直答﹞(C)分示因果無法 分二:

  a、約果 分叁:

  (a)得果無法

  此佛引自爲證,以實前說之不虛也。謂汝聞我說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于汝意地之下,是爲雲何曉解?還將謂有法發菩提耶。向下問辭,乃世尊用白(編者注:「白」疑是「自」)拈手段,所謂避實擊虛,打草驚蛇也。何則?欲明菩薩無法發心之旨,遂將自己無法得果爲問。正是勃鸠樹上鳴,意在[廿/麻]園裏。既知如來昔于然燈時,實無有法得果。則知菩薩今于釋迦處,亦無有法發心。故雲如來于然燈所,有法得菩提不?

  此所重者,正在法字。且與前問然燈之事,言雖彷佛,意不雷同。彼曰于法有所得不?是知于法,義屬于他,是心外見。此之有法,義屬于自,乃內心之障。下以不之一字,而诘問者,正是要顯實無有法,發菩提心也。不意當機,果是具眼衲僧,妙契佛心。即對之曰:不也!此爲問處分明答處親。雖然如是,須識當機言中影響,句裏春秋,非同向者之不也,不可不辯。

  蓋空生意謂:發乃初心,其位屬因;得是後心,其位屬果。初既實無有法發心,後豈有法得果?是故以前解後,將後證前,決…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