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P6

  ..續本文上一頁或生天人,天福報盡,又轉人間,此是凡夫隨業牽引,上下往來。聲聞進修無爲,前念稍著,後念即覺,無爲法中,來無所從,往無所至,既達心空無我,尚不可說無往來,何得更說有往來哉。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乙)修道位﹞Ⅱ、叁果

  梵語阿那含,此雲不來,亦雲不還,斷欲界九品修惑俱盡,從此寄位四禅,生淨居天,更不還來欲界,故曰不還,不來也。謂前九品惑中,余下叁品斷至八品,名叁果向,斷九品盡,名第叁果,故俱舍雲:斷惑七八品,名第叁果向,九品全斷盡,即得不還果。不還者,欲界修惑但余叁品,叁品煩惱,共潤一生。今已斷之,更無惑潤,杜絕葛藤,故不還來。此第叁果,即以見道八品無爲,及修道九品無爲,爲此果體。而實無不來者,情執具超,智理並遣,叁界之見已盡,下地之思將空,雖雲不來,以悟無我,故不妨無來而無不來也。以上二叁果,俱修道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甲、泛論﹞(丙)無學位

  梵語阿羅漢,此雲無賊。以叁界見修煩惱盡故。亦名不生,以不受後有故。又名應供,以應受人天供養故。此位斷上二界各有叁種修惑,謂貪癡慢。此惑微細難除,故約八地分之,每地分成九品,合成七十二品。每品各有一無間,一解脫,斷至七十一品,名阿羅漢向。斷七十二品惑盡,成阿羅漢果。此果若以見修合論,兼欲界一地,總以八十九品無爲,爲此果體。

  實無有法者,言阿羅漢,不過無煩惱不受生,應受供,以是義故,名阿羅漢。除此之外,更無一法名阿羅漢也。

  世尊下,反釋雲:若一作念,我得此道,則四相宛然,何異凡夫。由此驗知,必無是念也。前叁果人,研真斷惑,居有學位,故立果義,以酬其因。此阿羅漢,乃無學人也。具戒定慧道共定共,分段生死之果已盡,見思苦集之因已亡,叁十七品已真修,有余無余而證得。正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獲盡智無生智矣。至此惑盡真窮,無法可學,故名無學,即永嘉道:絕學無爲閑道人也。此明無學道竟,又文中不言果而曰道者,以顯證極此理,而與覺道相近,故不言羅漢果,而曰羅漢道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子)小乘聖果﹞乙、確證

  此正當機以己方人,故將自己生平一一自供自招,顯出無住之義,以爲四果確證。然雖如是,要知空生硬作主張,良有所以。首則暗合如來無住之旨,以助佛轉輪。次則明顯己說不謬,因前己說一切皆以無爲有別,而上具答不也。實無往來,實無不來,實無有法,乃至自證則曰:我不作是念,實無所行者,此皆正顯因無爲法,而有差別也。以此谛觀,則公私俱備,而當機之用心,噫,可謂精且細矣。世尊下,正是引己作證,即以佛所印許而證前四果無住之義,兼顯無爲差別之旨也。

  無诤者,華嚴經雲:有诤說生死,無诤說涅槃。即古雲:诤是勝負心,與道相違背。今雲無诤,是無我無人,無彼無此,無高無下,無聖無凡,一相平等,無住真空。但有住著,即有對待;但有對待,即有诤端。長系生死,何由解脫。涅槃經雲:須菩提住虛空地,若有衆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是以一切法中不起一煩惱,不惱一衆生,故得無诤也。

  叁昧者,此雲正定,亦名正受,又名正見。第一者,即諸大弟子中,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而稱無诤、第一,由解空故也。

  我不作是念者,言佛雖嘉贊,而我不萌一念有得之心,謂是無诤第一人也。梵語阿蘭那,此雲無諠,亦雲寂靜,皆無诤之義也。

  行者,即無諠寂靜,無诤之行也。實無所行者,此行之一字,正乃取著分別心也。今言實無所行者,即于一切法中,離其取著分別,而正顯此不住無爲之義也。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子、曆明無住﹞(醜)佛所得法

  此乃世尊引己作證也。因當機泛引確證,一一不謬,說著老漢心事,不覺技癢起來,道:不唯汝等于我跟前,無法可得四果,即我昔日于燃燈佛所,亦無法得佛果菩提。故反問之曰:如來于燃燈佛處,有所得不?當機至此,心領神會。已知佛果性空,解得菩提非相,得而無得,無得而得。遂而答曰:實無所得,以實際理中,一塵不立。尚無能得之心,何有所得之法?故雲實無得也。

  燃燈佛者,乃我如來二僧祗劫受記之師也。即法華雲:燈明八子,妙光開化,所謂最後天中天,號曰燃燈佛者是也。本行集經雲:昔有大城,名蓮華國。有王名降怨,有一婆羅門,名曰日主。爲王所重,分與半國,稱爲埏主。夫人月上,所生一子,名釋提洹竭。出家成道,號曰燃燈,亦名錠光。以初生時,一切身邊如燈光故。複有名靈童者,瑞應經雲:儒童出家于雪山南,珍寶梵志會下,爲五百弟子之首,法名善慧。仙法學盡,辭師還家。師曰:汝當以清淨傘蓋、革屣、金杖、金錢五百,報恩而還。慧乞放歸,適遇無遮大會,得金錢五百,躬奉師處。過蓮華國,聞有燃燈佛,欲往親近。時有婢女賣優缽羅華,即將金錢叁百,買華五枝;女聞供佛,倩寄二枝,誓作因緣。時佛入城,善慧將華獻佛,散佛頂上,以願力故,結成傘蓋隨佛行住。佛以神力,地現有泥,善慧布發掩之,作念:願佛踏我身過,授我成佛之記。不蒙記莂,我終不起。燃燈即至履身而過,止衆莫踏,乃授記雲:此摩那婆,于未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如我無異。佛授記已,即登八地。

  且道世尊將這陳爛葛藤,拈出何爲?一則證盟當機,令衆生信。次則顯示無得,正明無住之旨,可謂一點水墨,兩處成龍矣。問:前在果法離相章中,則曰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已問過矣,此奚重問?答:前問是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以明度生離相之旨,乃就佛果上所得有無爲問;此問是釋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以明住心無住之義,乃以佛因中于法得與不得爲問。則前問是佛果上自證菩提,此問乃如來因中求得佛果菩提,義自各別,故不重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子、曆明無住﹞(寅)菩薩莊嚴

  此以菩薩結證無爲差別也。須菩提下,謂汝既知無爲法中,佛與燃燈實無所得。可知佛爲菩薩時,叁大僧祗,修行六度,莊嚴佛土之事不?不也世尊下,謂據無爲法中,實無有莊嚴佛土之事。何以故下,釋成不也之所以,言莊嚴者,自淨其心也。佛土者,惟心淨土也。空生已解清淨爲心,但能心淨則佛土淨,故答不也。莊嚴佛土者,乃約俗谛說實報土也。以菩薩六度萬行,福慧莊嚴,所不無者,故說有莊嚴耳。

  即非莊嚴者,此就真谛明法性土也。乃清淨性地,寂光真境,即吾人之自心,其爲體也,離四句,絕百非,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言說,正謂心行路絕,語言道斷。尚不可以無相論量,豈可說有相莊嚴。若然,則是向虛空著楔,爲混沌畫眉矣。是知心原非相,土豈可嚴。故曰即非莊嚴也。

  是名莊嚴者,乃雙融二谛,以第一義中,真空不礙乎妙有,妙有無礙于真空,雖在實際理地,本無莊嚴之可得。若今時門頭,不妨熾然莊嚴,雖無莊嚴之實,然亦不廢莊嚴之名,故曰是名莊嚴也。

  須知即非莊嚴乃不取法,是無法相也。是名莊嚴,乃不取非法,是亦無非法相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b)約聖果廣釋住心無住﹞醜、正明無住

  是故二字,乃結定之辭,良由前來略示廣釋,始自小乘聖果,而至佛所得法,菩薩莊嚴種種分析,莫不皆明無住之義,至此結雲,是故須菩提,最初問我應雲何住?我則答言應如是住。然複略示則曰,菩薩于法應無所住,乃至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今此直提初問初答之語,而正結也。故言諸菩薩應當如是生清淨心,如是者,乃逆指上來略示廣釋種種無住之文是也。生清淨者,所謂清而不濁,淨而無染。若菩薩心中稍有一念住著,即爲濁染,不名清淨。

  然則清淨如何生心?但二六時中,不沾一塵,不染一法,淨夥夥,赤灑灑,即是不住色等而生心也。以此般若妙心,猶淨明鏡,若住一塵,即被一塵染汙光明,一塵不住,則物物斯鑒。正所謂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直饒寸絲不挂,萬裏無雲,即虛空也。須吃捧者此也。

  應無所住者,真空也。而生其心者,妙有也。而應之一字,反上不應也。謂行檀者,與此六塵應當一無所住,毫無所著,而生其心者,方謂清淨無住之心,以是行檀。正起信雲: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若以無住生心合而言之,乃真俗混融,爲中道第一義谛。是教住心菩薩,心無所住,住亦非住,生即無生,無生而生。但涉一念,則心有所著,塵有所入,不名無住,便成有住;不名淨心,便成染心。直饒有個不住境的念頭,則早已住卻了也。欲不住境,須不住心,苟能心無所住,方知境亦無處,正是路到水窮山盡處,行興自消;火至灰飛煙滅時,余燼自冷。果然如是,雖終日生而無生,終日住而無住,不生之生,不妨任運而生;無住之住,何礙隨緣而住,以是而推,則穿衣吃飯,無非本地風光;送客迎賓…

《4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印疏(清.溥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