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34 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P11

  ..续本文上一页不圆成。」

  六祖口诀云:佛言持经之人,合得一切人恭敬供养。为多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持此经,常被人轻贱,不得敬养。自以持经故,不起我人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有犯不较,常修般若波罗蜜,历劫重罪悉皆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后念觉心,以后念觉心,轻前念妄心。妄不能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此理事二解,皆约观行,与傅大士颂无异。梵本中有言此为善事,谓遭轻辱时,显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祖云:自以持经故,不起我人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正与善事意符合。大论云:先世重罪,应入地狱,以行般若故,现世轻受。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护,则受鞭杖而已。持经无我相等,即烦恼障尽;极恶消灭,即业障尽;不堕恶道,即报障尽。三障既灭,三德必圆。故云:当得菩提也。

  功德施菩萨论曰:如来品说:若复有人受持此经,乃至演说,是人现世或作恶梦,或遭重疾,或被驱逼,强使远行,骂辱鞭打,乃至殒命,所有恶业,咸得消除。复有颂言:若人造恶业,作已生怖畏;自悔若向人,永拔其根本。将心悔过,尚除根本,何况有人受持正法者乎!如余教说!业虽经百劫,而终无失坏;众缘会遇时,要必生于果。非有相违,此复云何?且十不善恶趣之业,由持正法,泣悔先罪,恶趣果虽永不生,然于现身受诸苦报,现受诸苦,岂失坏耶?不生恶趣,非拔根耶?若有无间决定业者,命终之后,定生彼故。应住劫受,须臾出故,如阿阇王等,是故无违,持说此经,不但转重令轻,转轻令无而已,又谓当得菩提。

  弥勒菩萨偈曰:「及远离诸障,复能速证法。」

  唯其能速证法,故诸报障不难离也。

  僧问云居:「承教有言,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此意如何?」居云:「动则应堕恶道,静则为人轻贱。」崇寿稠云:「心外有法应堕恶道,守住自己为人轻贱。」天童颂云:「缀缀功过,胶胶因果。镜外狂奔演若多,杖头击著破灶堕。灶堕破、来相贺,却道从前辜负我。」雪窦颂云:「明珠在掌,有功者赏;胡汉不来,全无伎俩。伎俩既无,波旬失涂,瞿昙瞿昙,识我也无?」复云:「勘破了也?」此诸尊宿,直向自性经中明了受持,无丝毫渗漏,罪福从何而有?此乃超过一切因果之谈,是善能持经者。

  【「须菩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通曰﹞真如虽遍一切处,要假修持而得,非是无修而自得也。修之云者,熏修此般若智。不住于相,即合无生之理,非是修住相功行所可得也。缘此般若无相,非思议所及。故持经功德,亦非思议所及。不但先世罪业默为消除,虽先世供佛功德亦难比量。何者?彼有为之业恒小,而无为之理恒大也。

  刊定记曰: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多佛,一一供养承事,因地修行,经三无数劫。第一劫满,遇宝髻如来;第二劫满,遇然灯如来;第三劫满,遇胜观如来。今云然灯前者,即第二劫中也。那由他者,数当万万,而又有八百四千万亿之多。供佛功德最大,供养多佛,则功德最多,尚且经无数劫,方能成佛。若复有人,于后末世,正法将灭之时,能受持此经,广为人说,所得功德,能证菩提。偈云:「速获智通性。」以多福德庄严,速疾满足故。视我供养诸佛功德,不啻百倍千万亿倍,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如微尘数恒河沙数,皆数中之譬喻也。

  然所以不能及者,有二义:一、彼得福德,此得菩提故。二、彼有我相,此无我相故。无相似性,故不相及。以上凡五度较量,尚未具说。若具说者,人心狐疑惑乱,闻此功德威力,于前福聚,殊绝悬远,修福之人,决不能信。当知是经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持说是经者所得果报,亦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弥勒菩萨偈曰:「成种种势力,得大妙果报。」

  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提桓因梵天王等成就势力故。即是世妙事圆满,果报极尊贵。

  又曰:「如是等胜业,于法修行知。」

  谓于此法修行,应知获斯业也。惟其无量无边,故曰大,即是多性;惟其不可思议,故曰妙,即是胜性。皆非凡情所测。持经功德,其胜不可具说如此。

  前五度较量,谓外财两度,内财两度,佛因一度。且第一以一三千界七宝布施较量不及;第二以无量三千界宝施较量不及;第三以一河沙数身命布施较量不及;第四以无量河沙数身命布施较量不及;第五以如来因地供养诸佛功德较量不及。此五重较量,至于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其势亦不能具说。所以者何?因不同故,此持经少分福,于最胜果即成因性,总前布施福聚,亦不成因,不能得真实果故。况修世福者,沉酣世福中无穷无尽,宁有转头时耶!宜乎信受此经者之难其人也。

  僧问洛浦:「供养百千诸佛,不如供养一无心道人。百千诸佛有何过?无心道人有何德?」浦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丹霞颂云:「拾得疏慵非觉晓,寒山懒惰不知归;声前一句圆音美,物外三山片月辉。」若果如寒山、拾得,证于无心地位,则供养百千诸佛,亦分外事耳。

  已上(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竟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

  此疑从前文无我人等相而来。谓如所教住修降伏,远离前十种疑执过患,岂是无我?若无我者,教谁住修降伏耶?此疑甚微细,要离我住、我修、我降伏心,方得修因清净,故重申前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颂曰:「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通曰﹞须菩提重立问端,说者谓前段说人无我,此段说法无我。古德相传,不为无见。但人无我云者,谓断见惑;法无我云者,谓断思惑。须菩提示阿罗汉果,已证人法双空,何须更问?第所问菩萨位中,自初地至七地,有俱生我执;自八地至十地,有俱生法执。俱生我执者,虽已断前七识,尚执藏识为我。至八地舍藏,尚执能舍之者,是为法执。其间执情最为微细,非金刚慧莫能破之。故自初地至等觉,立为金刚十种深喻,皆所以荡除此执也。须菩提前所问者,降伏俱生我执之意居多;后所问者,降伏俱生法执之意居多。二执虽略有浅深,至金刚道后异熟空,则降伏殆尽,而证于常住真心矣!

  须菩提问如来所说安住降伏之法,至不可思议境界,必无我相可得;又说果报亦不可思议,然则受果报者谁乎?若果无我以受果报,则修因之时,谁为安住?谁为降伏?隐然有一法我在也。佛说若是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者,何尝有我?当生如是无我之心,谓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灭度一切众生已,而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内不起于能度之心,外不见于可度之众。念既不生,即是无我。无我斯名菩萨也。以何义故,普度众生而不起众生之念耶?若菩萨有我度众生之念,即是我相;有众生为我所度之念,即是人相;人我未忘,即是众生相;有涅槃可入,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是颠倒行,非清净因,不得名为发心菩萨也。

  弥勒菩萨偈曰:「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惟其与无住相违,故远于无上菩提也。夫灭度众生者,是广大心;令入涅槃者,是第一心;不见灭度者,是常心;远离四相者,是正智心。生如是四种利益众生之心,方可谓与无上菩提相应。设有一法能发是心者,则谓之有我可也。以今观之,前无所化之境,次无能化之心,心境俱忘,能所俱寂,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以第一义中,即最初一念发菩提心者,尚自无有,而又谁为之我耶。

  唯无有一法能发菩提心,故菩提不可得;菩提不可得,故众生不可得;众生不可得,故四相不可得。实际理地,一法不存,此其所以为金刚般若甚深义也。

  黄檗云:「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僧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檗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毫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著一字。」僧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檗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僧云:「如何发菩提心?」檗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问发菩提心,谓将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道,任汝三祇劫修,亦只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妙哉论也,足为此段疏义。

  已上(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竟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疑从上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而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无菩萨发趣大…

《34 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