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傅大士颂曰:「恒沙为比量,分为六种多;持经取四句,七宝讵能过,法门游历处,供养感修罗;经中称最胜,尊高似佛陀。」
刊定记曰:前三疑之后,四果之前,已说宝施之喻。今复说者,岂不重耶?盖前说一三千界宝施,此说无量三千界宝施,虽则总是多义,总是胜较量,然其后者,即多中之多,胜中之胜,故重说也。
弥勒菩萨偈曰:「说多义差别,亦成胜较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斯则言说重,而义意不重。
此之胜喻何不先举?以诸凡夫未见真实,先为广说,不生信解,渐次闻之,乃生信故,所重在人通也。
又前喻未说四果无心,释迦无得,严净国土不严而严,修证佛身无证而证。后乃既明斯义,法理兼深,所重在法通也。
由是较量之喻,亦复殊胜。故问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以殑伽河周四十里,沙细如面。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诸恒河中之沙耶!故谓甚多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但以一恒河沙世界七宝布施,其福已多,况以诸恒河沙数世界七宝布施,岂不甚多!佛言:若但布施而不持经者,不趣菩提,其福德未为胜也。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自利利他,能趣菩提,其福德胜前七宝布施之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数计也。何以见其福德之胜哉?受持福多,凡有十三种胜因(注:见后引功德施菩萨论),而得成福,且以处可恭敬,人可尊崇者言之。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即是支提,一切世间皆应供养。如帝释为天众说法,诸天皆向座恭敬作礼,为重于法,乃尊于处。藏佛舍利谓之塔,奉佛形像谓之庙,说法之处如佛塔庙,明处可敬也。
弥勒菩萨偈曰:「尊重于二处。」
宣说四句之处,尚得天人供养,何况尽此经文能受持耶?前说其处,此说于人。前明四句偈之处,此明尽受持之处,反覆而言,故云何况也。当知是人尽能受持读诵,尽能信解般若波罗蜜甚深妙义,以能成就最上法身,第一报身,希有化身,胜出诸乘世间无比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随何方所,即为有佛,及诸弟子,明人可尊也。谓报化必依法身,法身又从经显,既有能显之教,必有所显之佛。又经是教法,佛是果法,果由理显,理由行致,斯则三佛备足,四法俱圆,所在之处,岂生轻劣!又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得名,经显无为,必有贤圣尊重弟子。又经即法宝,即为有佛即佛宝;若尊重弟子即僧宝,经典所在之处,即三宝共居;若彼施宝之人,及施宝之地,无如是事,故此为胜。
前说一切诸佛从此经生,犹可信也。今说经典所在即为有佛,实难信也。前说无上菩提从此经出,犹可信也。今说持说四句即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实难信也。此无上妙法,超过一切,岂七宝布施之多可比量哉!
隋时蜀民荀氏,尝于空地遥望虚空,手写金刚般若经,遂感诸天覆护,遇雨此地不湿,牧童皆避于此。至唐武德间,有僧语村人曰:「此地向来有人书经,诸天设宝盖于上覆护,不可令人作践。」后设栏围绕,供养佛像,常闻天乐之声,此其章明较著者。
昔临济到达磨塔头,塔主问先礼佛,先礼祖?济曰:「祖佛俱不礼。」主曰:「祖佛与长老有甚冤家?」济拂袖便出。此唯成就第一希有之事,故能倒行逆施若此。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时本有是名般若波罗蜜句,原本无。)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傅大士颂曰:「名中无有义,义上复无名;金刚喻真智,能破恶坚真。若到波罗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觉,愚者外求声。」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傅大士颂曰:「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界喻人天果,尘为有漏因。尘因因不实,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遥自在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傅大士颂曰:「施命如沙数,人天业转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莨[廿/砀]拾华针;爱河浮更没,苦海出还沉。」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傅大士颂曰:「经中称四句,应当不离身;愚人看似梦,智者见唯真。法性无前后,无中非故新;蕴空无实相,凭何见有人。」
﹝通曰﹞须菩提因佛赞叹此经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当为人天供养,如佛塔庙;此经最胜,能受持者其福最多,故请此经何名,而奉持之。佛以般若波罗蜜于六度中最为第一,此经名金刚般若,取能断之义。并其般若而遣之,盖至尊至贵无上法门也。其名最胜,能为一切成佛胜因故。名既无名,说亦无说,本性无生,义无有上故。由是观于微尘世界为粗相分者,不离烦恼染因;由是观于三十二相为亲相分者,未为正觉体性,故持经功德,世界微尘不足为多,三十二相不足为奇,以受持是经能为法身之因,故非世间有为有漏因果可比也。虽以恒沙身命布施,不如持说四句得福之多。况七宝布施身外之物,所得福德岂能及耶?
功德施菩萨论曰:受持福多,以十三种因而得成福,所谓:(一)处可恭敬故,(二)人可尊崇故,(三)一切胜因故,(四)彼义无上故,(五)越外内多故,(六)胜佛色因故,(七)超内施福故,(八)同佛出现故,(九)希能信解故(十)难有修行故,(十一)信修果大故,(十二)信解成就故,(十三)威力无上故。世尊何故殷勤说此诸因相耶?以诸众生行资生施,求财位果,不持正法,断诸苦因,故再三赞叹而激劝之也。
所云(一)处可恭敬,(二)人可尊崇,已见上文。
今(三)一切胜因者,须菩提问当何名此法门?佛言:经名金刚般若,能断一切惑染疑执,若断疑执,成佛必矣。岂不胜乎!故当奉持。然诸佛菩萨,以般若波罗蜜,于世出世法最胜了知,今此法门名曰金刚,有何所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谓三界诸法智,能称量,知不坚固,彼不坚固者,犹是此岸;而般若智最坚固者,名到彼岸。智功德岸无能量者。
弥勒菩萨偈曰:「彼智岸难量。」以第一义中,本性无生,难可思量,云何为到?即般若智亦须能断,此法门与一切诸佛如来证法作胜因也。偈云:「因习证大体」,其斯之谓乎。
(四)所谓彼义无上者。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已知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至是答云:如来无所说。言无有法是如来独说,皆是诸佛共宣扬故。由诸佛亲所证会等流之性,至尊无上,纵有所说,皆如其证,证中无说,岂有异说耶?偈云:「由等流殊胜」,即是义无有上也。
(五)所谓越外内多者。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以三千世界散为微尘,以微尘积为三千世界,如积微尘功行,得成人天胜果,如是可以为多乎!彼珍宝布施福德,是染烦恼因,以能成就染烦恼果,以能成就染烦恼事故,是因为有漏之因,果为有为之果也。如是微尘世界,总皆不实,二俱非有,故如来说为非尘,说为非界。然此地尘,不是染等性尘,是故名作地尘。又彼世界,非是烦恼染因界,为此说为世界。由此言之,彼布施福德,乃是烦惑尘坌之因,彼福纵善,与外尘无记等,犹为劣也。以此比于受持之福不见其多,谓宝施不及尘界,尘界不及持经。由于彼习烦恼,而此断除烦惑故也。偈云:「彼因习烦恼」,经胜所以,岂不昭然!世界有众生,故名为内多;微尘但形色,故名为外多。此持经功德,不落无记性,所以超越外内多也。
(六)所谓胜佛色因者。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否?答云不也。不可以三十二相见法身如来。以何义故,不可以三十二相为法身如来。如来说三十二相,非是法身无为之相,但是化身有为之相故。法身无为真实性故,色身有为影像相故。即如修行所有福业,能成佛身相,但是应身;此于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亦为是劣,由彼众相,非是正觉体性,而持说能得大觉性故。故谓彼为劣,彼相虽劣,亦胜过施宝之染福,况为法身因者,而不超越,是故劣亦胜也。偈云:「此降伏染福」,若福德中之胜福,更能降伏可知,故云胜佛色因也。
(七)所谓超内施福者。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彼以七宝施者,是身外之财,此以身命施者,是谓内财。舍身恒河沙数,不为不多矣!破其悭贪,不谓不尽矣!其获福报,视彼舍资生珍宝者,其福尤胜。何以故?彼舍身命,苦身心故。偈云:「苦身胜于彼」,习此苦因,不趋菩提,终为有漏之果。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是谓法施。自利利他,能趋菩提,终成胜果。…
《34 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