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傅大士頌曰:「恒沙爲比量,分爲六種多;持經取四句,七寶讵能過,法門遊曆處,供養感修羅;經中稱最勝,尊高似佛陀。」
刊定記曰:前叁疑之後,四果之前,已說寶施之喻。今複說者,豈不重耶?蓋前說一叁千界寶施,此說無量叁千界寶施,雖則總是多義,總是勝較量,然其後者,即多中之多,勝中之勝,故重說也。
彌勒菩薩偈曰:「說多義差別,亦成勝較量;後福過于前,故重說勝喻。」斯則言說重,而義意不重。
此之勝喻何不先舉?以諸凡夫未見真實,先爲廣說,不生信解,漸次聞之,乃生信故,所重在人通也。
又前喻未說四果無心,釋迦無得,嚴淨國土不嚴而嚴,修證佛身無證而證。後乃既明斯義,法理兼深,所重在法通也。
由是較量之喻,亦複殊勝。故問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以殑伽河周四十裏,沙細如面。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諸恒河中之沙耶!故謂甚多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但以一恒河沙世界七寶布施,其福已多,況以諸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豈不甚多!佛言:若但布施而不持經者,不趣菩提,其福德未爲勝也。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自利利他,能趣菩提,其福德勝前七寶布施之福德,無量無邊不可數計也。何以見其福德之勝哉?受持福多,凡有十叁種勝因(注:見後引功德施菩薩論),而得成福,且以處可恭敬,人可尊崇者言之。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即是支提,一切世間皆應供養。如帝釋爲天衆說法,諸天皆向座恭敬作禮,爲重于法,乃尊于處。藏佛舍利謂之塔,奉佛形像謂之廟,說法之處如佛塔廟,明處可敬也。
彌勒菩薩偈曰:「尊重于二處。」
宣說四句之處,尚得天人供養,何況盡此經文能受持耶?前說其處,此說于人。前明四句偈之處,此明盡受持之處,反覆而言,故雲何況也。當知是人盡能受持讀誦,盡能信解般若波羅蜜甚深妙義,以能成就最上法身,第一報身,希有化身,勝出諸乘世間無比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隨何方所,即爲有佛,及諸弟子,明人可尊也。謂報化必依法身,法身又從經顯,既有能顯之教,必有所顯之佛。又經是教法,佛是果法,果由理顯,理由行致,斯則叁佛備足,四法俱圓,所在之處,豈生輕劣!又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得名,經顯無爲,必有賢聖尊重弟子。又經即法寶,即爲有佛即佛寶;若尊重弟子即僧寶,經典所在之處,即叁寶共居;若彼施寶之人,及施寶之地,無如是事,故此爲勝。
前說一切諸佛從此經生,猶可信也。今說經典所在即爲有佛,實難信也。前說無上菩提從此經出,猶可信也。今說持說四句即能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實難信也。此無上妙法,超過一切,豈七寶布施之多可比量哉!
隋時蜀民荀氏,嘗于空地遙望虛空,手寫金剛般若經,遂感諸天覆護,遇雨此地不濕,牧童皆避于此。至唐武德間,有僧語村人曰:「此地向來有人書經,諸天設寶蓋于上覆護,不可令人作踐。」後設欄圍繞,供養佛像,常聞天樂之聲,此其章明較著者。
昔臨濟到達磨塔頭,塔主問先禮佛,先禮祖?濟曰:「祖佛俱不禮。」主曰:「祖佛與長老有甚冤家?」濟拂袖便出。此唯成就第一希有之事,故能倒行逆施若此。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時本有是名般若波羅蜜句,原本無。)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傅大士頌曰:「名中無有義,義上複無名;金剛喻真智,能破惡堅真。若到波羅岸,入理出迷情;智人心自覺,愚者外求聲。」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傅大士頌曰:「積塵成世界,析界作微塵;界喻人天果,塵爲有漏因。塵因因不實,界果果非真;果因知是幻,逍遙自在人。」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傅大士頌曰:「施命如沙數,人天業轉深;既掩菩提相,能障涅槃心。猿猴探水月,莨[廿/砀]拾華針;愛河浮更沒,苦海出還沈。」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傅大士頌曰:「經中稱四句,應當不離身;愚人看似夢,智者見唯真。法性無前後,無中非故新;蘊空無實相,憑何見有人。」
﹝通曰﹞須菩提因佛贊歎此經所在之處即爲有佛,當爲人天供養,如佛塔廟;此經最勝,能受持者其福最多,故請此經何名,而奉持之。佛以般若波羅蜜于六度中最爲第一,此經名金剛般若,取能斷之義。並其般若而遣之,蓋至尊至貴無上法門也。其名最勝,能爲一切成佛勝因故。名既無名,說亦無說,本性無生,義無有上故。由是觀于微塵世界爲粗相分者,不離煩惱染因;由是觀于叁十二相爲親相分者,未爲正覺體性,故持經功德,世界微塵不足爲多,叁十二相不足爲奇,以受持是經能爲法身之因,故非世間有爲有漏因果可比也。雖以恒沙身命布施,不如持說四句得福之多。況七寶布施身外之物,所得福德豈能及耶?
功德施菩薩論曰:受持福多,以十叁種因而得成福,所謂:(一)處可恭敬故,(二)人可尊崇故,(叁)一切勝因故,(四)彼義無上故,(五)越外內多故,(六)勝佛色因故,(七)超內施福故,(八)同佛出現故,(九)希能信解故(十)難有修行故,(十一)信修果大故,(十二)信解成就故,(十叁)威力無上故。世尊何故殷勤說此諸因相耶?以諸衆生行資生施,求財位果,不持正法,斷諸苦因,故再叁贊歎而激勸之也。
所雲(一)處可恭敬,(二)人可尊崇,已見上文。
今(叁)一切勝因者,須菩提問當何名此法門?佛言:經名金剛般若,能斷一切惑染疑執,若斷疑執,成佛必矣。豈不勝乎!故當奉持。然諸佛菩薩,以般若波羅蜜,于世出世法最勝了知,今此法門名曰金剛,有何所以?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謂叁界諸法智,能稱量,知不堅固,彼不堅固者,猶是此岸;而般若智最堅固者,名到彼岸。智功德岸無能量者。
彌勒菩薩偈曰:「彼智岸難量。」以第一義中,本性無生,難可思量,雲何爲到?即般若智亦須能斷,此法門與一切諸佛如來證法作勝因也。偈雲:「因習證大體」,其斯之謂乎。
(四)所謂彼義無上者。佛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已知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至是答雲:如來無所說。言無有法是如來獨說,皆是諸佛共宣揚故。由諸佛親所證會等流之性,至尊無上,縱有所說,皆如其證,證中無說,豈有異說耶?偈雲:「由等流殊勝」,即是義無有上也。
(五)所謂越外內多者。佛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以叁千世界散爲微塵,以微塵積爲叁千世界,如積微塵功行,得成人天勝果,如是可以爲多乎!彼珍寶布施福德,是染煩惱因,以能成就染煩惱果,以能成就染煩惱事故,是因爲有漏之因,果爲有爲之果也。如是微塵世界,總皆不實,二俱非有,故如來說爲非塵,說爲非界。然此地塵,不是染等性塵,是故名作地塵。又彼世界,非是煩惱染因界,爲此說爲世界。由此言之,彼布施福德,乃是煩惑塵坌之因,彼福縱善,與外塵無記等,猶爲劣也。以此比于受持之福不見其多,謂寶施不及塵界,塵界不及持經。由于彼習煩惱,而此斷除煩惑故也。偈雲:「彼因習煩惱」,經勝所以,豈不昭然!世界有衆生,故名爲內多;微塵但形色,故名爲外多。此持經功德,不落無記性,所以超越外內多也。
(六)所謂勝佛色因者。佛問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法身如來否?答雲不也。不可以叁十二相見法身如來。以何義故,不可以叁十二相爲法身如來。如來說叁十二相,非是法身無爲之相,但是化身有爲之相故。法身無爲真實性故,色身有爲影像相故。即如修行所有福業,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此于持說功德,能成法身,亦爲是劣,由彼衆相,非是正覺體性,而持說能得大覺性故。故謂彼爲劣,彼相雖劣,亦勝過施寶之染福,況爲法身因者,而不超越,是故劣亦勝也。偈雲:「此降伏染福」,若福德中之勝福,更能降伏可知,故雲勝佛色因也。
(七)所謂超內施福者。佛告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彼以七寶施者,是身外之財,此以身命施者,是謂內財。舍身恒河沙數,不爲不多矣!破其悭貪,不謂不盡矣!其獲福報,視彼舍資生珍寶者,其福尤勝。何以故?彼舍身命,苦身心故。偈雲:「苦身勝于彼」,習此苦因,不趨菩提,終爲有漏之果。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是謂法施。自利利他,能趨菩提,終成勝果。…
《34 金剛經宗通(明.曾鳳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