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众生?只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不达无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现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灭度之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己,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凡夫布施,只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故报尽却堕三涂。世尊大慈,教行无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但令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如是相应,为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应如是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行施,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量。言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绝,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当返归清净,了万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灭,终未得解脱。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无量无边,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养,是名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苍生,其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计。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缘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称量。佛以东方虚空为譬喻,故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言:东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虚空无有边际,不可度量,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虚空,不可度量,无边际也。世界中大者莫过虚空,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为大,虚空无形相,故得名为大。一切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为大,佛性无有限量,故名为大。此虚空中无东西南北,若见东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脱。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若有此四相可见,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虽于妄心中说有东西南北,在理则何有,所谓东西不真,南北曷异,自性本来空寂混融,无所分别,故如来深赞不生分别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应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说之教,住无相布施,即是菩萨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法身身等虚空,是故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知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恶,尽由色身,不由法身,色若作恶,法身不生善处,色身作善,法身不堕恶处。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处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众生。见法身者,即能行无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众生,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本来清净,无有垢秽,具足恒沙妙用。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如来欲显法身,说一切诸相皆虚妄,若见一切诸相虚妄不实,即见如来无相之理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此法甚深难信难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于我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持大乘无相戒,不妄取诸相,不造生死业,一切时中,心常空寂,不被诸相所缚,即是无所住心,于如来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说,真实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劫,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说,我灭后,后五百岁,有能离相修行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何名种诸善根?略述次下: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前处,常行恭敬,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贫苦众生,起慈悲心,不生轻厌,有所需求,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能成佛,是名清净信心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若有人于如来灭后,发般若波罗蜜心,行般若波罗蜜行,修习悟解,得佛深意者,诸佛无不知之。若有人闻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著之行,了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无我者,无色受想行识也。无人者,了四大不实,终归地水火风也。无众生者,无生灭心也。无寿者,我身本无,宁有寿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澈,不著有无,远离二边,自心如来,自悟自觉,永离尘劳妄念,自然得福无边。无法相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也。亦无非法相者,不得言无般若波罗蜜法,若言无般若波罗蜜法,即是谤法。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取此三相,并著邪见,尽是迷人,不悟经意。故修行人不得爱著如来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罗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罗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罗蜜法,能令一切众生过生死大海,既得过已,尚不应住,何况生天等法,而得乐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阿耨多罗,非从外得,但心无能所即是也。祗缘对病设药,随机宜为说,何有定法乎?如来说无上正法,心本无得,亦不言不得,但为众生所见不同,如来应彼根性,种种方便,开诱化导,俾其离诸执著,指示一切众生,妄心生灭不停,逐境界动,于前念瞥起,后念应觉,觉既不住,见亦不存。若尔,岂有定法为如来可说也。阿者,心无妄念。耨多罗者,心无骄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顿除,即见佛性。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恐人执著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来为化种种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如来所说教法,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口诵心不行即非法,口诵心行,了无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皎,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本云圣贤说法,具一切智,万法在性,随问差别,令人心开,各自见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福德虽多,于性上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践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十二部教,大意尽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诸经中赞叹,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以摩诃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依此经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经云:三世…
《2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口诀(唐.慧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