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衆生?只爲凡夫不見自本心,不識佛意,執著諸法相,不達無爲之理,我人不除,是名衆生。若離此病,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故言妄心無處現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滅度之有。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衆生佛性無有異,緣有四相,不入無余涅槃。有四相即是衆生,無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衆生,悟即衆生是佛。迷人恃有財寶學問族姓,輕慢一切人,名我相。雖行仁義禮智信,而意高自負,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義禮智信,不合敬爾,名人相。好事歸己,惡事施于人,名衆生相。對境取舍分別,名壽者相。是謂凡夫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輕慢衆生,名我相。恃持戒,輕破戒者,名人相。厭叁塗苦,願生諸天,是衆生相。心愛長年,而勤修福業,諸執不忘,是壽者相。有四相即是衆生,無四相即是佛也。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凡夫布施,只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故報盡卻墮叁塗。世尊大慈,教行無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嚴,五欲快樂,但令內破悭心,外利益一切衆生,如是相應,爲不住色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應如是無相心布施者,爲無能施之心,不見有施之物,不分別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薩行施,無所希求,其所獲福德,如十方虛空,不可較量。言複次者,連前起後之辭。一說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盡心中妄念習氣煩惱,四相泯絕,無所蘊積,是真布施。又說布施者,由不住六塵境界,又不有漏分別,惟當返歸清淨,了萬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諸業,故須內除貪愛,外行布施,內外相應,獲福無量。見人作惡,不見其過,自性不生分別,是名離相。依教修行,心無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滅,終未得解脫。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無量無邊,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恭敬供養,是名爲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蒼生,其功德無有邊際,不可稱計。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緣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稱量。佛以東方虛空爲譬喻,故問須菩提: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言:東方虛空不可思量也。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虛空無有邊際,不可度量,菩薩無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虛空,不可度量,無邊際也。世界中大者莫過虛空,一切性中大者莫過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爲大,虛空無形相,故得名爲大。一切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爲大,佛性無有限量,故名爲大。此虛空中無東西南北,若見東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脫。佛性本無我人衆生壽者,若有此四相可見,即是衆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謂住相布施也。雖于妄心中說有東西南北,在理則何有,所謂東西不真,南北曷異,自性本來空寂混融,無所分別,故如來深贊不生分別也。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應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說之教,住無相布施,即是菩薩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見。法身者,無有形段,非有青黃赤白,無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見,慧眼乃能見之。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法身身等虛空,是故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知凡夫但見色身如來,不見法身如來,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惡,盡由色身,不由法身,色若作惡,法身不生善處,色身作善,法身不墮惡處。凡夫唯見色身,不見法身,不能行無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處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衆生。見法身者,即能行無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衆生,即能修般若波羅蜜行。方信一切衆生,同一真性,本來清淨,無有垢穢,具足恒沙妙用。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來欲顯法身,說一切諸相皆虛妄,若見一切諸相虛妄不實,即見如來無相之理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須菩提問,此法甚深難信難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雲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于我滅後,後五百歲,若複有人,能持大乘無相戒,不妄取諸相,不造生死業,一切時中,心常空寂,不被諸相所縛,即是無所住心,于如來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言說,真實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叁四五劫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億劫,種諸善根,是故如來說,我滅後,後五百歲,有能離相修行者,當知是人,不于一二叁四五佛,種諸善根。何名種諸善根?略述次下:所謂于諸佛所,一心供養,隨順教法,于諸菩薩善知識師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長之前處,常行恭敬,承順教命,不違其意,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貧苦衆生,起慈悲心,不生輕厭,有所需求,隨力惠施,是名種諸善根;于一切惡類,自行和柔忍辱,歡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發歡喜心,息剛戾心,是名種諸善根;于六道衆生,不加殺害,不欺不賤,不毀不辱,不騎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饒益,是名種諸善根。信心者,信般若波羅蜜能除一切煩惱,信般若波羅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羅蜜能出生一切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來清淨,無有染汙,與諸佛佛性平等無二,信六道衆生本來無相,信一切衆生盡能成佛,是名清淨信心也。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若有人于如來滅後,發般若波羅蜜心,行般若波羅蜜行,修習悟解,得佛深意者,諸佛無不知之。若有人聞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羅蜜無相無著之行,了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無我者,無色受想行識也。無人者,了四大不實,終歸地水火風也。無衆生者,無生滅心也。無壽者,我身本無,甯有壽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澈,不著有無,遠離二邊,自心如來,自悟自覺,永離塵勞妄念,自然得福無邊。無法相者,離名絕相,不拘文字也。亦無非法相者,不得言無般若波羅蜜法,若言無般若波羅蜜法,即是謗法。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取此叁相,並著邪見,盡是迷人,不悟經意。故修行人不得愛著如來叁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羅蜜法,亦不得言不得般若波羅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羅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羅蜜法,能令一切衆生過生死大海,既得過已,尚不應住,何況生天等法,而得樂著。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阿耨多羅,非從外得,但心無能所即是也。祗緣對病設藥,隨機宜爲說,何有定法乎?如來說無上正法,心本無得,亦不言不得,但爲衆生所見不同,如來應彼根性,種種方便,開誘化導,俾其離諸執著,指示一切衆生,妄心生滅不停,逐境界動,于前念瞥起,後念應覺,覺既不住,見亦不存。若爾,豈有定法爲如來可說也。阿者,心無妄念。耨多羅者,心無驕慢。叁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叁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頓除,即見佛性。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恐人執著如來所說文字章句,不悟無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來爲化種種衆生,應機隨量,所有言說,亦何有定乎?學人不解如來深意,但誦如來所說教法,不了本心,終不成佛,故言不可說。口誦心不行即非法,口誦心行,了無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叁乘根性,所解不同,見有深淺,故言差別。佛說無爲法者,即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相,無相即無起,無起即無滅,蕩然空寂,照用齊皎,鑒覺無礙,乃真是解脫佛性。佛即是覺,覺即是觀照,觀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又本雲聖賢說法,具一切智,萬法在性,隨問差別,令人心開,各自見性。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持用布施,福德雖多,于性上一無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羅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墮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滅,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踐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
十二部教,大意盡在四句中,何以知其然?以諸經中贊歎,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以摩诃般若爲諸佛母,叁世諸佛,皆依此經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經雲:叁世…
《2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唐.慧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