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唐.慧能)▪P3

  ..續本文上一頁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師所學曰受,解義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爲人演說是利他,功德廣大,無有邊際。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顯佛性,從體起用,妙利無窮。般若者,即智也。慧以方便爲功,智以決斷爲用,即一切時中覺照心,是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覺照生,故雲此經出也。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說一切文字章句,如標如指。標指者,影響之義。依標取物,依指觀月,月不是指,指不是物,但依經取法,經不是法,經文則肉眼可見,法則慧眼能見。若無慧眼者,但見其文,不見其法。若不見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義,則誦經不成佛道。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須陀洹者梵語,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塵,一向修無漏業,得粗重煩惱不生,決定不受地獄畜生修羅異類之身,名須陀洹果。若了無相法,即無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須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流者,聖流也,須陀洹人也,離粗重煩惱,故得入聖流,而無所入,無得果之心也。須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語,唐言一往來。舍叁界結縛,叁界結盡,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來,往來從天上卻到人間生,從人間卻生天上竟,遂出生死,叁界業盡,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觀諸境,心有一生滅,無第二生滅,故名一往來。前念起妄,後念即止;前念有著,後念即離,故實無往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語,唐言不還,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見可欲之境,內無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來,而實無不來,亦名不還,以欲習永盡,決定不來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諸漏已盡,無複煩惱,名阿羅漢。阿羅漢者,煩惱永盡,與物無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阿羅漢梵語,唐言無诤。無煩惱可斷,無貪嗔可離,性無違順,心境俱空,內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何名無诤叁昧?謂阿羅漢心無生滅去來,惟有本覺常照,故名無诤叁昧。叁昧梵語,此雲正受,亦雲正見。遠離九十六種邪見,是名正見。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無一念邪心,即是無诤叁昧。修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無诤叁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即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阿蘭那梵語,唐言無诤行。無诤即是清淨行。清淨行者,爲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淨道,常得無所得心,即是無诤行也。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佛恐須菩提有得法之心,爲遣此疑,故問之。須菩提知法無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燈佛是釋迦授記之師,故問須菩提,我于師處有法可得不?須菩提即謂法因師開示,而實無所得,但悟自性本來清淨,本無塵勞,寂然常然,即自成佛,當知世尊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如來法者,譬如日光明照,無有邊際,而不可取。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清淨佛土,無相無形,何物而能莊嚴耶?唯以定慧之寶,假名莊嚴。事理莊嚴有叁:第一莊嚴世間佛土,造寺寫經布施供養是也。第二莊嚴見佛土,見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叁莊嚴心即佛土,心淨佛土淨,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應談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輕未學,此非清淨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悲心,恭敬一切衆生,是修行人清淨心也。若不自淨其心,愛著清淨處,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見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見色離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雲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無雲,日月長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則暗,真智照則明,明即煩惱不生,暗則六塵競起。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雖大,內心量小,不名大身。內心量大,等虛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縱如須彌山王,不爲大也。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布施七寶,得叁界中富貴報;講說大乘經典,令諸聞者生大智慧,成無上道。當知受持福德,勝前七寶福德。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所在之處,如有人即說是經,若念念常行無念,心無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說,若能遠離諸心,常依無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來全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廟。以無所得心說此經者,感得天龍八部,悉來聽受。心若不清淨,但爲名聲利益而說是經者,死墮叁塗,有何利益?心若清淨爲說是經,令諸聽者除迷妄心,悟得本來佛性,常行真實,感得天人阿修羅等,皆來供養持經人也。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誦得此經,自心解得經義,自心體得無著無相之理,所在之處,常修佛行,念念心無有間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處,則爲有佛。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

  佛說般若波羅蜜,令諸學人用智慧除卻愚心生滅,生滅除盡,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不到彼岸。心無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說心行,乃是到彼岸。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佛問須菩提,如來說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來說法,心無所得,故言無所說也。如來意者,欲令世人離有所得之心,故說般若波羅蜜法,令一切人聞之,皆發菩提心,悟無生理,成無上道。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說衆生性中妄念,如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衆生,被妄念微塵起滅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脫。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無著無相之行,了妄念塵勞,即清淨法性。妄念既無,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無別有法,故雲是名微塵。性中無塵勞,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塵勞,即是衆生世界。了諸妄念空寂,故雲非世界,證得如來法身,普見塵刹,應用無方,是名世界。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叁十二相者,是叁十二清淨行。叁十二清淨行者,于五根中修六波羅蜜,于意根中修無相無爲,是名叁十二清淨行。常修此叁十二清淨行,即得成佛;若不修叁十二相清淨行,終不成佛。但愛著如來叁十二相,自不修叁十二相行,終不得見如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世間重者莫過于身命,菩薩爲法,于無量劫中舍施身命與一切衆生,其福雖多,亦不如受持此經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義,妄心不除,元是衆生;一念持經,我人頓盡,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經四句之福。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癡名慧眼,聞法自悟名法眼,須菩提是阿羅漢,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豈得不聞如是深法?豈于釋迦牟尼佛所始言聞之?然或是須菩提于往昔所得,乃聲聞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聞如是深經,悲昔未悟,故涕淚悲泣。聞經谛念,謂之…

《2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唐.慧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