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唐.慧能)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

  姚秦叁藏法師 鸠摩羅什 奉诏  譯

  唐 六祖大師 惠能  口訣

  宋 天臺 羅適  校刊

  河北 史鳳儒  重輯

  夫金剛經者,無相爲宗,無住爲體,妙有爲用。自從達摩西來,爲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只爲世人不見自性,是以立見性之法,世人若了見真如本體,即不假立法。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贊者無邊,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宿植上根者,一聞便了;若無宿慧者,讀誦雖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釋聖義,斷除學者疑心。若于此經,得旨無疑,不假解說。從上如來所說善法,爲除凡夫不善之心。經是聖人語,教人聞之,超凡悟聖,永息迷心。此一卷經,衆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今恐世人身外覓佛,向外求經,不發內心,不持內經,故造此訣,令諸學者,持內心經,了然自見清淨佛心,過于數量,不可思議。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所冀學者,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镕煉,礦去金存。我釋迦本師,說金剛經,在舍衛國,因須菩提起問,佛大悲爲說,須菩提聞法得悟,請佛與法安名,令後人依而受持,故經雲: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喻法爲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堅,羖羊角能壞;金剛喻佛性,羖羊角喻煩惱。金雖堅剛,羖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羖羊角雖堅,镔鐵能壞。悟此理者,了然見性。涅槃經雲:見佛性不名衆生,不見佛性是名衆生。如來所說金剛喻者,只爲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內行,光明齊等,內無堅固,定慧即亡,口誦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爲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錾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錾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礦,煩惱礦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爲喻,因爲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無體,解義修行,名體俱備。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何名般若,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智是慧體,慧是智用。體若有慧,用智不愚,體若無慧,用愚無智。只爲愚癡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只緣世人性無堅固,于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于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亦雲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羅蜜;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何名爲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也。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自心則無經;實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經如來號爲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如是我聞。】

  如者指義,是者定詞,阿難自稱如是之法,我從佛聞,明不自說也。故言如是我聞。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內外動作,皆由于性,一切盡聞,故稱我聞也。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言一時者,師資會遇齊集之時也。佛者是說法之主。在者欲明處所。舍衛國者波斯匿王所在之國。只者太子名也。樹是祇陀太子所施,故言祇樹也。給孤獨者,須達長者之異名。園者本屬須達,故言給孤獨園。佛者梵語,唐言覺也。覺義有二:一者外覺,觀諸法空;二者內覺,知心空寂,不被六塵所染。外不見人過,內不被邪迷所惑,故名覺。覺即是佛也。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與者,佛與比丘同住金剛般若無相道場,故言與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羅漢故。比丘者梵語,唐言能破六賊,故名比丘。衆,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數也。俱者,同處平等法會。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爾時者,當此之時,是今辰時,齋時欲至也。著衣持缽者,爲顯教示迹故也。入者爲自城外而入也。舍衛大城者,名舍衛國豐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衛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來能下心于一切衆生也。

  【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擇貧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過七家,七家數滿,更不至余家也。還至本處者,佛意製諸比丘,除請召外,不得辄向白衣舍,故雲爾。洗足者,如來示現,順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獨以洗手足爲淨,蓋淨洗手足,不若淨心,一念心淨,則罪垢悉除矣。如來欲說法時,常儀敷旃檀座,故言敷座而坐也。

  【時長老須菩提,】

  何名長老,德尊年高,故名長老。須菩提是梵語,唐言解空也。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隨衆生所坐,故雲即從座起。弟子請益,行五種儀:一者從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叁者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顔,目不暫舍;五者一心恭敬,以申問辭。

  【「希有世尊!】

  希有略說叁義:第一希有,能舍金輪王位。第二希有,身長丈六,紫磨金容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叁界無比。第叁希有,性能含吐八萬四千法,叁身俱圓備。以具上叁義,故雲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過叁界,無有能及者,德高更無有上,一切鹹恭敬,故曰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如來者,自真如來之本性也。護念者,以般若波羅蜜法,護念諸菩薩。付囑者如來以般若波羅蜜法,付囑須菩提諸大菩薩。言善護念者,令諸學人,以般若智,護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愛,染外六塵,墮生死苦海,于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來,自善護念。言善付囑者,前念清淨,付囑後念,後念清淨,無有間斷,究竟解脫。如來委曲誨示衆生,及在會之衆,當常行此,故雲善付囑也。菩薩者梵語,唐言道心衆生,亦雲覺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動含靈,普敬愛之,無輕慢心,故名菩薩。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無礙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爲無爲功德也。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

  須菩提問一切發菩提心人,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見一切衆生躁擾不停,猶如隙塵,搖動之心,起如飄風,念念相續,無有間歇,問欲修行,如何降伏。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是佛贊歎須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佛欲說法,常先戒敕,令諸聽者,一心靜默,吾當爲說。

  【「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無,耨多羅之言上,叁之言正,藐之言遍,菩提之言知。無者,無諸垢染。上者,叁界無能比。正者,正見也。遍者,一切智也。智者,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但能修行,盡得成佛。叁者,即是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應知無上菩提道,應知無上清淨般若波羅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唯然者應諾之辭。願樂者願佛廣說,令中下根機,盡得開悟。樂者,樂聞深法。欲聞者,渴仰慈誨也。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淨,後念清淨,名爲菩薩。念念不退,雖在塵勞,心常清淨,名摩诃薩。又慈悲喜舍,種種方便,化度衆生,名爲菩薩。能化所化心無取著,是名摩诃薩。恭敬一切衆生,即是降伏自心處。真者不變,如者不異,遇諸境界,心無變異,名曰真如,亦雲外不假曰真,內不虛曰如。念念無差,即是降伏其心也。不虛一本作不亂。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迷故造諸業,習故常流轉,隨邪心不定,見趣多淪墜。起心修心,妄見是非,內不契無相之理,名爲有色。內心守直,不行恭敬供養,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爲無色。不了中道,眼見耳聞,心想思惟,愛著法相,口說佛行,心不依行,名爲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學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猶如木石,無有作用,名爲無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無想。煩惱萬差,皆是垢心,身形無數,總名衆生,如來大悲普化,皆令得入無余涅槃雲。多淪墜一作墮阿鼻也。

  【「而滅度之。】

  如來指示叁界九地衆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無余。無余者,無習氣煩惱也。涅槃者,圓滿清淨義,滅盡一切習氣,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願與一切衆生,同入圓滿清淨無余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諸佛所證也。有人雖悟雖修,作有所得心者,卻生我相,名爲法我。除盡法我,方名滅度也。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滅度者大解脫也。大解脫者,煩惱及習氣,一切諸業障滅盡更無有余,是名大解脫。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元各自有一切煩惱貪嗔惡業,若不斷除,終不得解脫,故言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

《2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唐.慧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