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靈幽法師加此。爾時慧命須菩提以下六十二字,是長慶二年,今現在濠州鍾離寺石碑上,記六祖解在前,故無解,今亦存之。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須菩提言:所得心盡,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于菩提實無希求心,亦無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諸佛,下至昆蟲,盡含種智,與佛無異,故言平等,無有高下。以菩提無二故,但離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若不離四相,雖修一切善法,轉增我人欲證解脫之心,無由可了。若離四相,修一切善法,解脫可期。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無有染著,對一切境,不動不搖,于出世法,不貪不著不愛,于一切處常行方便,隨順衆生,使之歡喜信服,爲說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報,即非善法。六度萬行熾然俱作,心不望報,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大鐵圍山,高廣二百二十四萬裏;小鐵圍山,高廣一百一十二萬裏;須彌山高廣叁百叁十六萬裏,以此名爲叁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貪嗔癡妄念各具一千也。如爾許山盡如須彌,以況七寶數持用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終是有漏之因,而無解脫之理。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四句經文雖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經之福,能令衆生證得菩提,故不可比。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衆生壽者。】
須菩提意謂如來有度衆生心,佛爲遣須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衆生,本自是佛,若言如來度得衆生成佛,即爲妄語,以妄語故,即是我人衆生壽者,此爲遣我所心也。夫一切衆生,雖有佛性,若不因諸佛說法,無由自悟,憑何修行,得成佛道。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來說有我者是自性清淨,常樂我淨之我,不同凡夫貪嗔無明虛妄不實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爲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滅,即是凡夫;心無生滅,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羅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羅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無能所,即非凡夫。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世尊大慈,恐須菩提執相之病未除,故作此問。須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又是一重迷心,離真轉遠,故如來爲說,除彼迷心。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轉輪聖王,雖有叁十二相,豈得同如來。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須菩提執相之病,令其所悟深澈。須菩提被問,迷心頓釋,故雲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須菩提是大阿羅漢,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細惑,令後世衆生所見不謬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若以兩字,是發語之端。色者相也,見者識也。我者,是一切衆生身中自性清淨,無爲無相真常之體,不可高聲念佛,而得成就,念須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聲求之,不可見也。是知于相中觀佛,聲中求法,心有生滅,不悟如來矣。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相。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聞說真身離相,便謂不修叁十二淨行,而得菩提。佛語須菩提,莫言如來不修叁十二淨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叁十二淨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斷佛種性,無有是處。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通達一切法,無能所心,是名爲忍。此人所得福德,勝前七寶福德。菩薩所作福德,不爲自己,意在利益一切衆生,故言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如來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臥非不臥。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在空寂,即是如來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佛說叁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衆生性上微塵之數,如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一切衆生性上妄念微塵,即非微塵者,聞經悟道,覺慧常照,趣向菩提也。念念不住,常在清淨,如是清淨微塵,是名微塵衆。
【「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
叁千者約理而言,則貪嗔癡妄念各具一千數也。心爲善惡之本,能作凡作聖,其動靜不可測度,廣大無邊,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過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說一合相者,心有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無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壞假名,而談實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說不可盡,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貪著文字事業,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無上菩提,何由可得?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如來說此經者,令一切衆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果。凡夫人不解佛意,便謂如來說我人等見,不知如來說甚深無相無爲般若波羅蜜法。如來所說我人等見,不同凡夫我人等見。如來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見。說一切衆生有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見。說一切衆生本自無煩惱,是衆生見。說一切衆生,性本不生不滅,是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發菩提心者,應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應見一切衆生無漏種智,本自具足,應信一切衆生本無煩惱,應信一切衆生,自性本無生滅,雖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說無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說無相法,心行無相行,而能所心滅,是名法相也。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七寶福雖多,不如有人發菩提心,受持此經四句,爲人演說,其福勝彼百千萬億,不可譬喻。說法善巧方便,觀根應量,種種隨宜,是名人演說,所聽法人,有種種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別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無所得心,無勝負心,無希望心,無生滅心,是名如如不動也。
【「何以故?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夢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煩惱,影者是業障。夢幻泡影業,是名有爲法,若無爲法,則真實離名相,悟者無諸業。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六祖口訣後序
法性圓寂,本無生滅,因有生念,遂有生緣,故天得命之以生,是故謂之命。天命既立,真空入有,前日生念轉而爲意識,意識之用,散而爲六根,六根各有分別,中有所總持者,是故謂之心。心者念慮之所在也,神識之所含也,真妄之所共處者也,當凡夫聖賢幾會之地也。一切衆生自無始來,不能離生滅者,皆爲此心所累。故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見自性,見自性則是菩提也。此在性時皆自空寂,而湛然若無,緣有生念,而後有者也。有生則有形,形者地水火風之聚沫者也,以血氣爲體,有生者之所托也,血氣足則精足,精足則生神,神足則生妙用。然則妙用者,即是在吾圓寂時之真我也。因形之遇物,故見之于作爲而已。但凡夫迷而逐物,聖賢明而應物;逐物者自彼,應物者自我;自彼者著于所見,故覓輪回;自我者當體常空,故萬劫如一。合而觀之,皆心之妙用也。是故當其未生之時,所謂性者,圓滿具足,空然無物,湛乎自然,其廣大與虛空等,往來變化,一切自由。天雖欲命我以生,其可得乎?天猶不能命我以生,況于四大乎?況于五行乎?既有生念,又有生緣,故天得以生命我,四大得以氣形我,五行得以數約我,此有生者之所以有滅也。然則生滅則一,在凡夫聖賢之所以生滅則殊。凡夫之人,生緣念有,識隨業變,習氣薰染,因生愈甚,故既生之後,心著諸妄,妄認四大以爲我身,妄認六親以爲我有,妄認色聲以爲快樂,妄認塵勞以爲富貴。心自知見,無所不妄,諸妄既起,煩惱萬差,妄念奪真,真性遂隱,人我爲主,真識爲客,叁業前引,百業後隨,流浪生死,無有涯際,生盡則滅,滅盡複生,生滅相循,至墮諸趣,在于諸趣,轉轉不知,愈恣無明,造諸業罟,遂至塵沙劫盡,不複人身。聖賢則不然,聖賢生不因念,應迹而生,欲生則生,不待彼命,故既生之後,圓寂之性,依舊湛然,無體相無挂礙,其照萬法,如青天白日,無毫發隱滯。故建立一切善法,遍于沙界,不見其少;攝受一切衆生,皈于寂滅,不以爲多。驅之不能來,逐之不能去。雖托四大爲形,五行爲養,皆我所假,未嘗妄認,我迹當滅,委而去之,如來去耳,于我何與哉!是故凡夫有生則有滅,滅者不能不生;聖賢有生亦有滅,滅者歸于真空。是故凡夫生滅,如身中影,出入相隨,無有盡時;聖賢生滅,如空中雷,自發自止,不累于物。世人不知生滅之如此,而以生滅爲煩惱大患,蓋不自覺也。覺則見生滅如身上塵,當一振奮耳,何能累我性哉!昔我如來以大悲心,闵一切衆生,迷錯顛倒,流浪生死之如此。又見一切衆生,本有快樂自在性,皆可修證成佛,欲一切衆生,盡爲聖賢生滅,不爲凡夫生滅。猶慮一切衆生無始以來,流浪日久,其種性已差,未能以一法速悟,故爲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入,皆可到真如之地。每說一法門,莫非丁甯實語,欲使一切衆生,各隨所見法門,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見自性佛,證自身佛,即同如來。是故如來于諸經說有者,欲使一切衆生睹相生善;說無者,欲使一切衆生離相見性。所說色空,亦複如是。然而衆生執著,見有非真有,見無非真無,其見色見空,皆如是執著,複起斷常二見,轉爲生死根蒂,不示以無二法門,又將迷錯顛倒,流浪生死,甚于前日,故如來又爲說大般若法,破斷常二見,使一切衆生,知真有真無,真色真空,本來無二,亦不遠人,湛然寂靜,只在自己性中,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諸妄,則曉然自見。是故大般若經六百卷,皆如來爲菩薩果人說佛性,然而其間猶有爲頓漸者說,惟金剛經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是故其經先說四生四相,次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蓋顯一切法,至無所住,是爲真谛。故如來于此經,凡說涉有即破之,以非直取實相,以示衆生,蓋恐衆生不解所說,其心反有所住故也,如所謂佛法即非佛法之類是也。是故六祖大師,于五祖傳衣付法之際,聞說此經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是爲第六祖。如來雲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其信乎哉!適少觀壇經,聞六祖由此經見性,疑必有所演說,未之見也。及知曹州濟陰,于邢君固處得六祖口訣一本,觀其言簡辭直,明白利斷,使人易曉而不惑,喜不自勝。又念京東河北陝西人,資性質樸信厚,遇事決裂,若使學佛性,必能勇猛精進,超越過人。然其爲講師者,多傳百法論,上生經而已,其學者不知萬法隨緣生,緣盡法亦應滅,反以法爲法,固守執著,遂爲法所縛,死不知解,猶如陷沙之人,力與沙爭,愈用力而愈陷,不知勿與沙爭,即能出陷,良可惜也。適遂欲以六祖金剛經口訣,镂板流傳,以開發此數方學者佛性,然以文多脫誤,因廣求別本刊校,十年間凡得八本,惟杭越建陝四本文多同,因得刊正謬句。董君遒力勸成之,且從諸朝士以資募工,大夫聞者,皆樂見助,四明樓君常願終承其事,嗚呼!如來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夫可見于言語文字者豈佛法之真谛耶?然非言語文字,則真谛不可得而傳也。學者因六祖口訣以求金剛經,因金剛經以求見自佛性,見自佛性,然後知佛法不止于口訣而已,如此則六祖之于佛法,其功可思議乎哉!或者以六祖不識字,疑口訣非六祖所作,譬夫大藏經,豈是世尊自作耶,亦聽法者之所傳也。或六祖言之,而弟子傳之,吾不得而知也,苟因口訣可以見經,何疑其不識字也。
元豐七年六月十日天臺羅適謹序
《21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唐.慧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