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0 金刚般若论会释(唐.窥基)▪P16

  ..续本文上一页两肩荷担菩提。情乐小法。信解人空。不悟法空。诸二乘者。有法执故不堪闻。外道凡夫执有我。自谓菩提。人法执缚。不求二法。亦不能听。

  第四天等供养中。初配属经。后释。支提供养之仪。以华为鬘系挂项咽。今舍入塔。涂香者磨紫白檀沉香等。以水和之。涂于塔上。末香者。碎捣沉檀。以散塔内。余者可知。外财内敬。略无言赞。

  第五灭罪中有二。初标配经。后逐难释。经文分二。初标轻贱。后释所由。但罪灭转重令轻。被人诃骂。便为无当来重地狱苦亦得菩提。对法论说。业有五种。一人教敕。二他劝请。三无所了知。此前三种虽作不增长。不必受异熟果。若有此三业。受持经时。一切都灭。以业非是受报定故。四根本执著。五颠倒分别。此二业重。作必增长。定受异熟故。先世业是。此后二定受异熟。异熟决定时不定摄。所以者何。由报定故。转重令轻。由时不定。堕恶道。令人中受。即四业中第四不定。不定有三。是第二句。余之二句。一切都灭。其三定业。此中言何。涅槃经言。未入我法。名决定业。已入我法。名不定业。由此阇王生报五逆。时报俱定。见佛忏悔。闻小乘经。初忏悔故。入拍[毛@匊]地狱。转重令轻。后闻大乘。至诚恳悔。逆罪消灭。故入佛法名不定业。若准此义。此中且说。中容受持。若心恳励。一切都灭。然瑜伽说。未得解脱名决定业。已得解脱名不定业。谓得阿罗汉。名得解脱。一切不受。然说阿罗汉迦留陀夷及指鬘等。或前二果定得无学。从当所得胜果为名。名阿罗汉。或实无学示现恶业苦异熟果。不然不善离欲已无。如何无学更有彼果。后有苦受。非不善果。经论文异。相就两处皆得会同。以论就经。论据一切悔不悔业定不定业。非胜心闻大乘法至诚恳励。如来生怨等。故瑜伽说。不业定中悔所损转业。名为不定。故未悔前别名定业。若已悔者名不定业。以经为正。以经就论。论说四业。定不定报。法门定故。所言悔损名不定者。不定业中有此悔故。由此处处皆言作业受果决定。诸佛神力所不能转。三乘通义。经说总灭唯大乘用。理亦无违。然依前说。但言作业受果决定。自不悔者神力不排。不说自悔而定受报。任意通取。涅槃经云。智者重业名不定故。若入圣已。及闻正法而自悔心业报不转。一切众生无得圣者。后师说言。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定业甚少。故得入圣。非排定业。令其不定方得入圣。若定业成不定。初定无姓。后成不定。而亦有姓。便成大过。又此中有难。诸有持经。读诵修行。理应为人。恭敬供养。获大智果。翻被轻损失中夭。一何善报。返招恶报。故此释言。修胜行时为轻贱者。此由先世恶业有果当堕恶道。由持经行。转重令轻。非由持经翻招恶报。有人释言。此是顶位。先造恶业未免恶道。今持说经方不受果。此理不然。依花严经第十七卷。说初发心住云。无上佛种姓。三世法王家。一切如来诸菩萨。由此生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形。犹如大幻师。所乐无不现。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或复现初生。出家行学道。或于树王下。自然成正觉。或处为众生。示现入涅槃。如是佛真子。境界甚深妙。众生若思议。迷乱心发狂。无量那由他。甚深诸三昧菩萨自在力。一念悉能入。如是观察十方诸世界。严净一切国。而心无所著。初心菩萨。八相现化。已严净土。若有发心。更不退者。更不造作五无间业。不堕地狱。又第四住中云。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有所著。舍离生死出三界。又不退人于此位。后更不起造不共无明等堕三恶趣等。又第八行中得十无尽藏。第二戒无尽藏。不受外道戒。不造五无间业。戒皆具足。无所毁犯。此说初发心。当有退者。六住已前。当断善根造无间业故。舍利弗等。昔发大心。经六十劫。退大已后。流转五道。故法花言。舍父逃逝五十余年。正法花云。五道生死。璎珞经云。如我初会。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六住。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恶不善中。退入外道。作大耶见及五逆罪。无恶不造。第七住后方不退位。不作二乘。不造五逆业。不堕地狱当入余恶趣。花严第七回向中。三品善根修习究竟。积集长养。广开行位。能住忍力。闭恶趣门。自后更不堕三恶趣门。何因至顶尚应堕恶道。但今无相修。方始不入。未灭分别。二乘之人。暖不断善根。顶不堕恶道。但一二三生修。尚能如是。况复菩萨至顶位中。一大劫满更堕恶道。必无是事。但是此文为入顶位诸菩萨说。令其修智赞法殊胜。令前六住诸退菩萨。入第七住成住不退。六向已前入三恶趣。闻法进修入第七向。不堕恶趣。法既若此。故尔应修进成胜智。摄大乘云。由闻熏习力故。生出世净心。虽未生时。已能对法烦恼结等。四盖中第三已作一切所有恶业折坏对治。又八业经说。加行根本后起三时。总有总无烦恼。各为一句。二有一无有三句初一定报。次一作业。后六不定。涅槃经三十一云。一切作业有轻有重。此二各二。谓定不成。乃至或有重业可得轻受。谓智者所作业。此中即是智所作业故。重作轻受摄论第十颂云。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等。皆应勘文。由此依前若不退者初发心。后能八相化至十信。第六信不退故不断善根。至第四住不起分别。不共无明及我见等。更不新造往恶趣业而堕恶趣。若先退性。至第七住。方住不退。不入地狱。自后不妨入余恶趣。花严经中不说十信。故作是释。至第七回向。方三恶趣。一切处不堕。入初地后。卵湿二生。人三恶趣身形永不受。

  逐难释云。复言为人轻贱者。此释经中轻贱言。流支罗什唯一轻贱。此及能断皆有二言。真谛本云。受轻苦等。皆轻贱也。杀打盗淫。事非一也。应观此理解因果门。天亲云。示现远离一切障故。何故为人轻贱而离诸障。以有大功德故。不但罪灭。亦得菩提。作此深解。信心缘故。真谛本云。先世罪业及苦果报。则为消灭。余本唯言罪业消灭。不说果灭。以业既消。果自不受。所以无之。

  前所说以此因缘出生无量阿僧祇下。重解前第二摄福德。文分二。初彰经来意。后威力者下释配威力。重释福多。今生欣乐。释配威力有二。初标。后配。配中有三。一能威力。二配多。三明何人能说。威力中初配文。二释文。三释难义。逢燃灯佛。释迦住在第八地初。故阿僧祇劫。过阿僧祇者。更过前故。谓说七地至初地。初逢宝髻佛。至今成佛。两大劫故。此在圣人。供养比校。或更过前至初劫。初逢释迦佛已来。迳三大劫。故俱舍颂云。于三无数劫。逆次逢胜观。燃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依彼宗说。初劫逢释迦牟尼。自后供养五万七千佛。至第二劫。初逢宝髻佛。自后供养六万七千佛。至第三劫。初逢燃灯佛。自后供养七万七千佛。三大劫满。百劫修相报业。初逢毗婆尸佛。此言胜观。但由翘足。超九劫故。所以经言。九十一劫毗婆尸佛。自后三十劫。逢尸弃佛鞞湿婆佛。至第九十一劫满。逢贤劫中过去三佛此住劫中。初之五劫无佛出世。第六劫有拘留孙佛。第七劫有拘那含牟尼佛。第八劫有迦叶佛。此第九劫释迦出也。依大乘中。真谛师解。初大劫中供养五恒河沙佛。第二劫供养六恒河沙佛。第三劫供养七恒河沙佛。依涅槃经。四依菩萨前后总计。供养二十六恒河沙佛。方得菩提。今流支本云。于燃灯前。值八十四亿那由他百千诸佛。罗什本云。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真谛本云。值八万四千百千俱胝诸佛。能断云。值八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诸佛。计名虽殊。数有大小。并不相违。但约一位所逢且说。各依总说。理数难知。初他菩萨且初分齐得见百佛。百佛者即百百亿。如是上位逢佛极多。云何此中但言尔所。故知且约一位所逢。罗什本但有一阿僧祇。更无过阿僧祇言。余本皆有。亲近者供养故。已如前说亲返善友不空过者。不离供养故。行法供养。常不离故。彼行福行。此智因故。不可校量。依天亲释。此下示第四速证菩提法故。以多福德庄严速疾满足故。观此即同法花挍量。实相观照同一乘故。正是中道。多力中。一为狂因。生狂病故。二复不狂。亦生心乱果。故不具说。以经文有狂乱二言。故作别释。何人能说中。福体及果二既难测。唯佛能知。以外不测。天亲论此为第五成大势力。得大妙果报。所谓摄受。四天王释梵等果。成就势力故。即是显得地前生彼四王天等。十地得彼十王果等。若闻此事心迷乱者。以彼果报。不可思议。皆为胜妙故。示非思量智境界故。上来总显彼修行中成是功德修行业等。

  第十一为远离自取入加行中。暖顶二位创观所取无作。四寻思观时即稍长。前文为入暖位人说。彼位依修已得。别别修观。安立有情而作利益。分别二执。虽皆折伏。俱生二执。犹有少起。我能住心。修行伏障。度众生大。所住所行所降伏者是所取。及心者是能取。所取既未除。能取全未伏。我能如是住修行等。二取皆有。我有能取等。是故名为自取。前卷名为证道时远离喜动。由得修慧。下品四寻思观无所取。远生我得之慢。喜动等生。执有自我能为此行。故名自取。心生喜跃掉动高举。名为喜动。喜动起时。正在暖位。断此喜动。即入顶位。此卷初标名。离不自摄。放逸其心。遂生烦恼。名不自摄。摄谨摄也。或自摄者。谓自摄持不自摄持。名不自摄。今在顶位。重观所取无作。上寻思观即名自摄。

  论文分二。初标配。后释经。释经分三。初问文来意。即释经初标答文。次释即非菩萨文。后释无有少法名发趣者。问答来意中有三。初问。次答。后引经成。初地名证道。证道之中。证无二取。真明相现。前暖位中。初得无所取。明相初起。即生喜动。我能住等。论中说四我能住等。初三自利行。后一利他行。无著以三行为自利。后方为利他。自利既成。利他亦满。或不问自利利他。皆有三行。故文文具三答。天亲以菩提心有三。初一利他。后二自利。故文前后别答。三征。于引教成中。所住所行。所降伏所取也。及心者。谓彼三心…

《20 金刚般若论会释(唐.窥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