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拔和培训圣贤教育人才?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十三)
问:教化宣扬圣贤教育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要素?大概就是条件,要具备什么条件?
答:这里面第一个条件就是佛讲的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那就难了。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我们这个对联这边所挂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必须要具备这样的心,有菩提心才能有菩提行、菩萨行。菩萨行最重要的,《弟子规》要百分之百的落实,如果《弟子规》做不到,诸位知道,十善业就做不到,十善业是佛法的基础。《十善业道经》诸位都念过,我们讲解的你也听过,你就知道佛在这部经典上所说的,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只要是佛法,乃至于人天善法,统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没有《十善业道》,不但没有佛法,连人天法也没有;换句话说,你失人身之后你就不能再得人身。
那我们今天想想,在家、出家同学,几个人做到了十善业?十善业不能落实,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们净宗修学指导的纲领,就是世尊在《观经》里面讲的“净业三福”,三条十一句,这是我们净宗修学纲领。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想想,这条有没有做到?有很多人说,我做到了,我很孝顺父母,我也很尊敬师长;听了《弟子规》之后,有人就流下眼泪了,忏悔,确实没有做到,自己以为做到了。
所以,《弟子规》就是净业三福第一条的前面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怎么落实?《弟子规》就是落实,你不做不行。后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就是《十善业道》的落实。这个我们在讲经讲过很多次,世尊在戒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明白,学佛如果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个话是世尊说的。这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开出条件,你要学佛,你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就不是佛的学生,不是佛弟子。
佛法传到中国来是两千年前,懂不懂这个道理?懂,有没有依这个方法修?依照这个方法。所以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分为十个宗,十个宗里面就有两宗是小乘,成实宗跟俱舍宗,两宗是小乘。小乘经典翻译的非常完备,现在诸位在《大藏经》上看到四《阿含》,小乘经,我们现在把它变成“阿含部”。阿含部里面,《阿含经》有很多很短,总共差不多将近有三千部经,有的一部经只有两、三百字。南洋,泰国、缅甸小乘国家他们用巴利文,巴利文的藏经,就是小乘藏经。我们的《阿含》跟它两个对比一下,它只多我们五十几部,你就晓得小乘经翻译的是多么的完整,将近三千部,它只多五十几部。可是这两宗到唐朝中叶就没人学了,现在这两宗都没有了,早就没有了。
那我们是不是违背了世尊的教诲?给诸位说,并没有违背。而是中国人在从前,无论在家、出家学佛,都念孔子书,都念老子书,所以有儒跟道的基础,这样入大乘没有问题,儒、道代替小乘。现在我们学佛麻烦来了,小乘没有了;儒也没有学;道也没有学,这一下就向大乘,所以你《十善业道》做不到,这就是我们修学没根,那怎么行?所以这些年来,我特别提倡《弟子规》,《弟子规》是儒家,用这个来代表小乘,既简单又容易。《弟子规》这本书,诸位现在也都相当熟悉,字不多,一千零八十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一句三个字。内容分为七个段落,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分为七个段落。这个东西是什么?是中国自古以来家教的集大成。
我过去在台中,李老师教我们读《五种遗规》,他老人家没讲,教我们经学班所有的学生要用这部书做修身读本,让我们自己来读。这《五种遗规》前面第一种,“童蒙养正”,就是家教。中国家教里头有很多好东西,太多了,陈弘谋先生选了十几种。而《弟子规》是中国自古以来家庭教育的集大成,这一本念完之后,所有人家家教都出不了这个范围,非常之好。所以我们特地选这部书代替小乘,要在这里扎根。如果不在这上扎根,我们无论学儒、学佛都没有基础,没有基础你用一辈子功力都不能成就,这就非常可惜。一定要从根本做起,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我们在庐江建立一个“文化教育中心”,我们培养承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才。条件是什么?很多人来问,就是《弟子规》,一定百分之百做到,然后自己真正发心。发菩提心讲起来也很麻烦,我们简单的说,就是真正发心牺牲奉献,能够舍己为人。我们不要名、不要利,不要物欲生活上的享受,全心全力我们把古圣先贤的教诲从自己身心上做出来给人看,才能收到效果。不可以要求别人,只能要求自己,要求别人是决定错误。古圣先贤,就是诸佛菩萨,都是要求自己,从来没有是要求别人的。这是说教化宣扬圣贤教育的人才,一定要具备这个基本的条件。
问:如何甄选圣贤教育人才?
答:这个就不必解答了,前面一个就包括了。如果是选拔佛教里面的弘法人才,那一定要求要做到《十善业道》,这是根本的。圣贤教育,这是讲世间圣贤教育,这是《弟子规》,一定是百分之百做到,很不容易。你真正发心做圣贤人的继承人,这个很伟大,非常值得尊敬,值得赞叹,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要有决心,要有毅力,这是一生的事业,不是露水道心能成就的。
问:如何培训圣贤教育人才及提升现有圣贤教育师资?
答:这个基本条件是发心,真正具备,我们现在建立这个中心就是跟大家做了一个好的增上缘,中心是培训圣贤教育人才。进中心,中心是个常年修学的场所,你要晓得你在这个地方学十年,我们中心是教育机构,政府承认的,但是不是正规学校。你在这里念十年,没有毕业证书,如果你需要毕业证书,那你就不能到此地来学,这个地方没有。这个地方真正教你做圣人、做贤人,希望你做这个时代的孔子,做这个时代的孟子。孔子、孟子都没有博士头衔,都没有学位,你要有真正的东西拿出来,这个中心可以帮助你。
我对于中心的要求,真正要继承圣贤传统,你进入中心至少十年不出门,就好好在这个地方念十年书,讲十年学;一面是教学,一面自己读书,你才会有成就。你要没有这种决心,你不能把万缘放下,不能成就的。要真正放得下,真正到那里去苦读,古人讲“十年寒窗”,要做这种功夫。一切统统放下,不要再过问这个世间事情,这就是给人做出最好的榜样。
问:如何评鉴、考核圣贤教育师资?
答:不需要考核,也不需要评鉴,为什么?你是圣人。谁有资格来评鉴、考核?那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凡夫不能谈这个。换句话说,你像不像一尊佛?你的言谈举止是不是跟诸佛如来经典这些一样?你的起心动念能不能与纯净、纯善相应?我们学习的纲领并不多,儒家只讲到伦常八德。五伦,你是不是真正发心把它做出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起心动念能不能够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这十二个字相应?在佛法里面,能不能跟十善业相应?能不能跟六波罗蜜相应?如果你心里头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喜欢这个,讨厌那个,那你就完全不相应,你与这个心全违背了。真诚、清净,你不清净、你不平等,你也没有正觉,你也没有慈悲,完全都没有了。这五句十个字,有一个字没有,全部都没有,一个字有,全都有,《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要勉励自己做到。
心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我的老师;一切众生都是诸佛菩萨,学生就是我一个人。善人,我尊重他,我跟他学;恶人,我尊重他,我让他做我一面镜子,他所做错的,反省我有没有,我要是有赶快改。不要记别人的错,别人没有错,别人装出错给我看,提醒我,你的心才厚道!心目当中没有一个恶人,恶人是在我面前表演的,然后你的慈悲才能遍法界,善意满人间,你把你自己的灵性提升了。这样的人用不着我们讲什么师资不师资,他自自然然就是一切众生的善导,你自己真做好了,你就会影响你周边的人,周边人会跟你学。所以,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教化众生从哪里做?从本身做起。
用儒家的纲领来讲,《大学》里头一开端,就把儒家教学的纲领提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讲跟古人讲的不太一样,我讲“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第二个“明”字是名词。第二个“明”是什么?是智慧!明明,那个明是你自性本来具足的般若智慧,你现在迷了,不明,你怎样把它恢复到明?这是大乘教的核心。大乘教什么?教智慧,智慧就明德,“德”是德能、是相好,德能、相好是从智慧里面来的。明德之后要利益一切众生,教化众生,“亲民”是教化众生。“止于至善”是两种圆满,你自行,明明德做到圆满了,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你也做的圆满了,这才叫止于至善。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指导纲领。
所以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儒佛真的是一不二。你用佛来解释儒,用儒来解释佛,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他修学的次第,人家也讲得很清楚,第一个“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知足。人不知足,你的心怎么能定得下来?这是我讲的最浅的,首先要知足;然后再讲更深的一层意思,知止什么?你真的不动心了,止在什么地方?我们是个出家人,止在你自己的本分,你要懂这个道理。世间无论哪个行业,你喜欢这个行业,从事于这个行业,就止于这个行业,你就不要再搞别的。你把你这一门做得精,做得圆满,做到尽善尽美,所以说行行出状元,你才有成就。
那我们出家人要止于什么?释迦牟尼佛做了个榜样给我们看。你看释…
《如何选拔和培训圣贤教育人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