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選拔和培訓聖賢教育人才?

  如何選拔和培訓聖賢教育人才?

  摘自《學佛答問》(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叁)

  

   問:教化宣揚聖賢教育人才需要具備哪些要素?大概就是條件,要具備什麼條件?

   答:這裏面第一個條件就是佛講的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那就難了。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我們這個對聯這邊所挂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必須要具備這樣的心,有菩提心才能有菩提行、菩薩行。菩薩行最重要的,《弟子規》要百分之百的落實,如果《弟子規》做不到,諸位知道,十善業就做不到,十善業是佛法的基礎。《十善業道經》諸位都念過,我們講解的你也聽過,你就知道佛在這部經典上所說的,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只要是佛法,乃至于人天善法,統統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沒有《十善業道》,不但沒有佛法,連人天法也沒有;換句話說,你失人身之後你就不能再得人身。

   那我們今天想想,在家、出家同學,幾個人做到了十善業?十善業不能落實,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淨宗修學指導的綱領,就是世尊在《觀經》裏面講的“淨業叁福”,叁條十一句,這是我們淨宗修學綱領。第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想想,這條有沒有做到?有很多人說,我做到了,我很孝順父母,我也很尊敬師長;聽了《弟子規》之後,有人就流下眼淚了,忏悔,確實沒有做到,自己以爲做到了。

   所以,《弟子規》就是淨業叁福第一條的前面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弟子規》就是落實,你不做不行。後面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就是《十善業道》的落實。這個我們在講經講過很多次,世尊在戒經裏面跟我們說得很明白,學佛如果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這個話是世尊說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開出條件,你要學佛,你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就不是佛的學生,不是佛弟子。

   佛法傳到中國來是兩千年前,懂不懂這個道理?懂,有沒有依這個方法修?依照這個方法。所以隋唐時代,中國佛教分爲十個宗,十個宗裏面就有兩宗是小乘,成實宗跟俱舍宗,兩宗是小乘。小乘經典翻譯的非常完備,現在諸位在《大藏經》上看到四《阿含》,小乘經,我們現在把它變成“阿含部”。阿含部裏面,《阿含經》有很多很短,總共差不多將近有叁千部經,有的一部經只有兩、叁百字。南洋,泰國、緬甸小乘國家他們用巴利文,巴利文的藏經,就是小乘藏經。我們的《阿含》跟它兩個對比一下,它只多我們五十幾部,你就曉得小乘經翻譯的是多麼的完整,將近叁千部,它只多五十幾部。可是這兩宗到唐朝中葉就沒人學了,現在這兩宗都沒有了,早就沒有了。

   那我們是不是違背了世尊的教誨?給諸位說,並沒有違背。而是中國人在從前,無論在家、出家學佛,都念孔子書,都念老子書,所以有儒跟道的基礎,這樣入大乘沒有問題,儒、道代替小乘。現在我們學佛麻煩來了,小乘沒有了;儒也沒有學;道也沒有學,這一下就向大乘,所以你《十善業道》做不到,這就是我們修學沒根,那怎麼行?所以這些年來,我特別提倡《弟子規》,《弟子規》是儒家,用這個來代表小乘,既簡單又容易。《弟子規》這本書,諸位現在也都相當熟悉,字不多,一千零八十個字,總共叁百六十句,一句叁個字。內容分爲七個段落,孝、悌、謹、信、愛衆、親仁、學文,分爲七個段落。這個東西是什麼?是中國自古以來家教的集大成。

   我過去在臺中,李老師教我們讀《五種遺規》,他老人家沒講,教我們經學班所有的學生要用這部書做修身讀本,讓我們自己來讀。這《五種遺規》前面第一種,“童蒙養正”,就是家教。中國家教裏頭有很多好東西,太多了,陳弘謀先生選了十幾種。而《弟子規》是中國自古以來家庭教育的集大成,這一本念完之後,所有人家家教都出不了這個範圍,非常之好。所以我們特地選這部書代替小乘,要在這裏紮根。如果不在這上紮根,我們無論學儒、學佛都沒有基礎,沒有基礎你用一輩子功力都不能成就,這就非常可惜。一定要從根本做起,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我們在廬江建立一個“文化教育中心”,我們培養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才。條件是什麼?很多人來問,就是《弟子規》,一定百分之百做到,然後自己真正發心。發菩提心講起來也很麻煩,我們簡單的說,就是真正發心犧牲奉獻,能夠舍己爲人。我們不要名、不要利,不要物欲生活上的享受,全心全力我們把古聖先賢的教誨從自己身心上做出來給人看,才能收到效果。不可以要求別人,只能要求自己,要求別人是決定錯誤。古聖先賢,就是諸佛菩薩,都是要求自己,從來沒有是要求別人的。這是說教化宣揚聖賢教育的人才,一定要具備這個基本的條件。

   問:如何甄選聖賢教育人才?

   答:這個就不必解答了,前面一個就包括了。如果是選拔佛教裏面的弘法人才,那一定要求要做到《十善業道》,這是根本的。聖賢教育,這是講世間聖賢教育,這是《弟子規》,一定是百分之百做到,很不容易。你真正發心做聖賢人的繼承人,這個很偉大,非常值得尊敬,值得贊歎,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要有決心,要有毅力,這是一生的事業,不是露水道心能成就的。

   問:如何培訓聖賢教育人才及提升現有聖賢教育師資?

   答:這個基本條件是發心,真正具備,我們現在建立這個中心就是跟大家做了一個好的增上緣,中心是培訓聖賢教育人才。進中心,中心是個常年修學的場所,你要曉得你在這個地方學十年,我們中心是教育機構,政府承認的,但是不是正規學校。你在這裏念十年,沒有畢業證書,如果你需要畢業證書,那你就不能到此地來學,這個地方沒有。這個地方真正教你做聖人、做賢人,希望你做這個時代的孔子,做這個時代的孟子。孔子、孟子都沒有博士頭銜,都沒有學位,你要有真正的東西拿出來,這個中心可以幫助你。

   我對于中心的要求,真正要繼承聖賢傳統,你進入中心至少十年不出門,就好好在這個地方念十年書,講十年學;一面是教學,一面自己讀書,你才會有成就。你要沒有這種決心,你不能把萬緣放下,不能成就的。要真正放得下,真正到那裏去苦讀,古人講“十年寒窗”,要做這種功夫。一切統統放下,不要再過問這個世間事情,這就是給人做出最好的榜樣。

   問:如何評鑒、考核聖賢教育師資?

   答:不需要考核,也不需要評鑒,爲什麼?你是聖人。誰有資格來評鑒、考核?那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凡夫不能談這個。換句話說,你像不像一尊佛?你的言談舉止是不是跟諸佛如來經典這些一樣?你的起心動念能不能與純淨、純善相應?我們學習的綱領並不多,儒家只講到倫常八德。五倫,你是不是真正發心把它做出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起心動念能不能夠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相應?在佛法裏面,能不能跟十善業相應?能不能跟六波羅蜜相應?如果你心裏頭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那你就完全不相應,你與這個心全違背了。真誠、清淨,你不清淨、你不平等,你也沒有正覺,你也沒有慈悲,完全都沒有了。這五句十個字,有一個字沒有,全部都沒有,一個字有,全都有,《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要勉勵自己做到。

   心目當中,一切衆生都是我的老師;一切衆生都是諸佛菩薩,學生就是我一個人。善人,我尊重他,我跟他學;惡人,我尊重他,我讓他做我一面鏡子,他所做錯的,反省我有沒有,我要是有趕快改。不要記別人的錯,別人沒有錯,別人裝出錯給我看,提醒我,你的心才厚道!心目當中沒有一個惡人,惡人是在我面前表演的,然後你的慈悲才能遍法界,善意滿人間,你把你自己的靈性提升了。這樣的人用不著我們講什麼師資不師資,他自自然然就是一切衆生的善導,你自己真做好了,你就會影響你周邊的人,周邊人會跟你學。所以,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教化衆生從哪裏做?從本身做起。

   用儒家的綱領來講,《大學》裏頭一開端,就把儒家教學的綱領提出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我講跟古人講的不太一樣,我講“明明德”,第一個“明”字是動詞,第二個“明”字是名詞。第二個“明”是什麼?是智慧!明明,那個明是你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你現在迷了,不明,你怎樣把它恢複到明?這是大乘教的核心。大乘教什麼?教智慧,智慧就明德,“德”是德能、是相好,德能、相好是從智慧裏面來的。明德之後要利益一切衆生,教化衆生,“親民”是教化衆生。“止于至善”是兩種圓滿,你自行,明明德做到圓滿了,幫助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你也做的圓滿了,這才叫止于至善。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指導綱領。

   所以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儒佛真的是一不二。你用佛來解釋儒,用儒來解釋佛,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他修學的次第,人家也講得很清楚,第一個“知止而後有定”。知止,說的通俗一點,就是知足。人不知足,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這是我講的最淺的,首先要知足;然後再講更深的一層意思,知止什麼?你真的不動心了,止在什麼地方?我們是個出家人,止在你自己的本分,你要懂這個道理。世間無論哪個行業,你喜歡這個行業,從事于這個行業,就止于這個行業,你就不要再搞別的。你把你這一門做得精,做得圓滿,做到盡善盡美,所以說行行出狀元,你才有成就。

   那我們出家人要止于什麼?釋迦牟尼佛做了個榜樣給我們看。你看釋…

《如何選拔和培訓聖賢教育人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