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看看戒的分类,戒到底有几种?
一切的戒都有自己戒行的特相,这个是一种;
而两种的分法,戒又可以分为:
1、作持戒;
2、止持戒。
作持戒就是世尊说“这个应当这样作”,这里就包含了在《律藏》里面最主要是《犍度》的部分,应当怎么样,应当怎么样。而止持戒,是世尊说“此事不应当这样作”,是禁止的,这个是偏重于《巴帝摩卡》(pàtimokkha)的那一类。
然而在《律藏》里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说在《巴帝摩卡》里面最后的一篇――《众学法》,它是属于作持的部分,不是属于止持,因为后面每一句它都有“sikkhà karaõãya”,“应当学”,就是应当这样作。这里的”应当学”的意思就是假如一位比库他由于不恭敬、漫不经心他没有作,这样就犯戒。所以应当作的就是他要这样作而没有作,他就犯戒;而止持呢,就是他不应当这样作,而他作了就犯戒,这个是他们的差别。
就比如说不能够杀动物一样。如果世尊已经这样禁止了,不能够杀那些畜牲,断除那些生物的命。如果一位比库去断除生物的命,他作了,他就违犯了这种止持,就是这种禁止的,因此犯戒。
而比如说在《众学法》的第一条,就是我们应当很好地穿好下衣,第二条我们应当很好地穿好上衣,假如我们漫不经心地把下衣穿得坠下来或者穿得象在家人一样,或者我们把上衣乱披,或者乱围着,如果我们是用不恭敬、漫不经心的态度这样做,那就是犯了恶作(dukkaña,突吉罗)。
所以对于止持和作持,止持是作了犯,不作是持;对于作持呢,是作了就不犯,作了就是持,而不作是犯,是这样的意思。
时限戒跟终身戒。时限戒就是在某一段时间所持的,比如说在家人有一种叫做八关斋戒的,这种戒就是他假如是限定在一日一夜持,那么这种戒就称为时限戒;而对于其它的戒,比如说对于比库的具足戒,比库尼的具足戒,对于沙马内拉的这些戒,都可以说是属于终身戒。
有限戒与无限戒。比如说受到了名闻利养、亲戚、知己、生命条件等等的限制,称为有限制戒;相反的其它称为无限制戒。
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世间戒是一切有漏的戒,称为世间戒;出世间戒是无漏的戒。
在律里面经常会提到,在经典里面也会提到,世尊经常会说vinaya,就是毗奈耶,vinayo sa§varatthàya就是我们所持的律是为了防护,防护是为了无后悔,无后悔是为了愉悦,愉悦是为了喜,喜是为了轻安,轻安是为了乐,乐是为了定,定是为了如实地知见,如实地知见是为了厌离(nibbidà),厌离是为了离贪,离贪是为了解脱,解脱是为了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为了无执取的般涅槃。为了这样而说律,为了这样而讨论,为了这样而清净学习。
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提到律的时候,我们提到受戒、持戒的时候经常会提到这样:“一切的戒是为了无后悔,无后悔是为了愉悦,愉悦是为了喜,喜是为了轻安,轻安是为了乐,乐是为了定,定是为了如实知见。”
这里所提到的戒是属于为了出世间的戒,那同样的,我们在持戒的时候,比如说为在家人受戒的时候,我们都会回向,回向其实就是把他们的戒行导向于出世间,导向于离染,导向于离贪,导向于离开轮回。
因为按照因果律来说,假如一个人的善行,在他做了善行、造了善业之后,在因缘条件具足的情况下,他可以带来善的果报。而假如一个人,他持戒清净,他想要求生天,他可以得生天,他想要投生于富贵家庭,他可以投生于富贵家庭。就正如世尊在《寿生经》里面说到:“一个人的愿望可以因为其戒的清净而得以成就”。所以,如果一个人他有意愿,他想要投生天,就可以投生天,他想要投生为人,他可以投生为人。这些都是因为他的戒清净而得以实现。
然而,我们一般在授与那些在家人的戒乃至我们受戒之后会发愿:“愿我们的戒能够导向我们断除烦恼”,也就是:“以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这样的话,我们自然而然就把这种戒导向于没有执取,导向于超越轮回。“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就是成为涅槃的助缘,而不是在生死轮回当中得到善报,不是为了善报,不是为了投生为人、天,而是为了究竟的灭苦,为了这样的目的,我们所持的戒。而这样的戒呢,我们可以称为持戒巴拉密(sãla-paramã)。
戒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分法,大家可以去看。
然后在戒的四种分法里面,我们看第十四页第一行,有的是:比库戒、比库尼戒、未具足戒、在家戒。未具足戒是指两种学众(沙马内拉、沙马内莉)的十戒,如果对于在家人来说,五戒以及八戒是他们的在家戒。
第四种四分法是:别解脱律仪、根律仪、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在第一种别解脱律仪当中,世尊是这样说的:
Idha bhikkhu pàtimokkhasaüvarasaüvuto viharati, àcàragocarasampanno aõumattesu vajjesu bhayadassàvã samàdàya sikkhati sikkhàpadeså ti.
这里的意思就是:“以此,诸比库,比库以别解脱律仪防护而住,具足正行与行处,对于极微细的罪亦见其怖畏,受持与学习诸学处,这个称为别解脱律仪。”
第二种是根律仪,根律仪的巴利是:
So cakkhunà råpaü disvà na nimittagàhã hoti nànuvya¤janaggàhã, yatvàdhikaraõam enaü cakkhundriyaü asaüvutaü viharantaü abhijjhà-domanassà pàpakà akusalà dhammà anvàssaveyyuü tassa saüvaràya pañipajjuti, rakkhati cakkhundriyaü cakkhundriye saüvaraü àpajjati;
这个是对于眼律仪的,对于耳(sotà)、对于鼻(ghànà)、对于舌(jivhà)、对于身(kàyà)、对于意(manà)其它的五种也是同样的,也就是他的眼见了颜色之后不去执取于相。这里的相(nimitta)是标记的意思,但在这里是指男相、女相等等,不执取于随相,这里的随相就是那些微细的特征。假如他的眼根是没有防护而住的话,就将会为贪、忧、恶、不善诸法而侵漏、而漏入,假如他以防护而住,做眼根的防护,这个就是属于眼根的律仪。
第三种是属于活命遍净的律仪,活命遍净的律仪也就是他远离了由于违犯种种谋生之因而制定的六种学处,以及远离了通过诡诈、虚谈、现相、嗔骂示相、以利求利等恶法所生起的邪命,由于他远离这些,因此称为活命遍净律仪,也就是守持正命的。
而对于资具依止律仪,资具是指四种资具:也就是对于衣、对于饮食、对于住所、以及对于医药方面的,也就是当一位比库在使用衣、使用饮食、使用住所(房舍)以及使用药物(药品)的时候,他应当如理地省思它们的正当目的和用途。如果他能够如理地省思他所使用的这些生活用品、生活必须品,那他就可以说守护了资具依止戒。
《《清净道论》讲要 第二讲:四遍净戒》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