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等,这些也是属于一种离,他们虽然没有明确地规定戒,然而他们认为这个是不适当的,这个是那些受教育的人所不应当做的,是古圣贤们不做的,所以他们自然而然不去做这些事情,不去碰这些事情,这也是属于自然的离。
另外一种是持戒离,这种持戒离是通过持戒而产生的。如果对在家人来说五戒,当他很好地守持五戒;如果是对比库来说他守持了具足戒,他很好地守持具足戒以及应当完成的那些义务。当他很好地完成这些义务跟他不去犯那些世尊所禁止的行为跟语言,这个也是称为离。
还有另外一种是属于正断离。正断离唯有圣者才具足的、才有的,也就是说,当一位禅修者证得圣道,在圣道那一刹那,他的道心就具足了这三种离,他的圣果心也具足了这三种离,因此,圣者他不会故意去违犯任何世尊所制定的戒律,这是圣者的素质。
对于在家人来说,五戒他不会故意去犯;对出家人来说,世尊所制定的所有戒律他都不会去犯,不会故意去违犯。比如说:过午不食、作持金钱、故意杀生、故意妄语等。假如他是一位比库的话,他肯定不会故意去违犯这些。这个是正断离,因为他已经完全断了那些要违犯这些的那一种念头、那种行为,而且这种断是永断,一断永断,所以称为正断(samuccheda)。sama是完全,uccheda是断除,切除的意思。
当然,离心所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要外缘现起的时候,有现前的境的时候,他自然不去做。比如说有一只蚊子飞来,蚊子可能会叮他,假如对于一个凡夫来说很想一巴掌把它打死,然而,他说:“我现在受持了五戒,我不应当去杀生。”然后就把它赶走;又比如说看到了别的东西,假如有一个有小偷小摸习惯的人,它很想去拿,但是他想到:“我现在受戒了,不能够去拿,不能够去偷”;又比如说当一个人他想跟你说话,你很想推搪他,然而又推不掉,那你很想说一句假话想要把他敷衍过去,当你想说的时候,你想:“噢,我现在是受戒的人,我持戒,持戒我是不适合说谎话,我是不适合说妄语的。”那这时候他就把真实说出来:“其实现在我真的不想去,你自己去吧”!他就没有找一个虚假的借口推搪他,那么这也是属于离。
所以离对于凡夫来说并不是一切时都发生的,唯有在有现前境的时候,他自然地起那种不去做,这个称为离。而在离的心所,他也是发生在速行里面,只有速行里面才有这样的离。因此,在速行里面这一种心所是属于戒,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离,是心所戒。
如果说受持戒的人,他的身与口不违犯,不犯戒,不违越所制定的那些戒,这个称为不犯戒。不犯戒也就是等于不违越的意思,不违越就是戒。那到底什么是戒呢?戒的语意是什么?戒巴利语叫做sãla,古代音译为尸罗。Sãla我们自古以来通常把它的意思翻译成戒,然而戒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巴利语就是sãla,sãla它真正的意思也许跟我们平时理解的稍微有一点点出入。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来说,戒包含有禁止、不能够违犯这样的意思,有一种条规、条约的意思,所以一般人一想到戒可能会有一点恐惧,特别是对一些在家人来说,如果说要受戒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比如一般所说的戒烟、戒毒,就是禁止某一种行为,对某一种行为不能够违越。然而从sãla原来的意思呢,它反而没有那种消极的禁止的意思,它反而是一种行为,是行为的意思,一种习惯、性格。
所以巴利语sãla它含有这样的意思,比如我们有时候称为susãla、dusãla,古代通常翻译成善戒、恶戒。Susãla就是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好的性格的意思。dusãla,古代通常翻译成恶戒或破戒,其实它也含有不好的行为,不好的性格的意思。
因此,sãla如果是直接翻译的话,我们可以说是戒,然而这里的戒它含有一种行为、模式行为、习惯、行为规范的意思。因此在《清净道论》第七页里面第一句:“戒为戒行的意思”,它的巴利语是“sãlanaññhena sãlaü”,它的意思就是行为的意思称为戒,那什么是戒呢?什么是戒行呢?
Samàdhànaü và, kayakammàdãnaü susãlyavasena avippakiõõatà ti attho.
Samàdhànaü就是正持,很好地持的意思。也就是通过身、业等善的行为,而不会杂乱的意思,这个称为正持。同时还有upadhàraõaü,upadhàraõaü有两种意思,一种是确持的意思,还有另外一种是容器的意思。
Upadhàraõa§ va, kusalàna§ dhammàna§ patiññhànavasena àdhàrabhàvoti attho.
也就是说通过伫立于善法等的那种基础或者支撑的意思,这个称为确持(upadhàraõa§)这个是《清净道论》里面的意思。
那什么是戒的相呢?这里的相是lakkhaõa,味是rasa,现起是paccupaññhàna,足处是padaññhànànã,这是论教法的分析方法。在论教法里面,一切的究竟法都可以用这四种分法来解释。其中lakkhaõa的意思就是相。这里的相不是标志(nimitta)的相,这里的相是比如说,佛陀有三十二相,是这里的相,相貌的相,特征,特点的意思。所以这里的相(lakkhaõa)是特征、特点、特相的意思。
Rasa直接的意思是味道的味,我们说这种味道很好,或者我们舌头所对的境的所缘就称为rasa,就是味道。但是在这里rasa是作为作用的意思,任何的究竟法,它有什么作用,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Paccupaññhàna直接翻译成现起,也就是它表现为什么?给人、给禅修者体验为什么?它对一种究竟法的体验就称为现起。
最后一种是padaññhànà,padaññhànà直译为足处,有时候也可以称为近因。也就是导致这一种究竟法的产生和存在的直接的因是什么,或者最接近的导致这种究竟法存在于已生起的那些条件,称为近因。
对于戒来说,以正持身业等以及保持善法的戒行为戒的相(lakkhaõa),它的作用是能够摧毁诸恶行,各种不好的行为,这个是它的作用。而清净的身、语、意,这里的清净是戒的现起,它的足处是惭与愧,惭是尊重自己,愧是尊重他人。所以这个是戒的相、味、现起、足处。
那什么是戒的功德呢?也就是说持戒有什么利益?世尊说:“一切善戒都具有无后悔的功德”。也就是说,通过正持身行与语行,他不会由于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或者说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他的心产生追悔。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世尊还对在王舍城里的居士说了持戒者能够得到五种功德,哪五种呢?
第一种、持戒者因为不放逸,能够得大财聚;
第二种、因为持戒,他的善名远扬;
第三种、因为持戒,无论他去到任何一种群体里面,他都不会怖畏、羞惭;
第四种、持戒者命终的时候不会昏昧,由于他不会思维到自己的破戒、恶行而心里追悔,心里忐忑不安;
第五种、持戒者因为戒行,他能够投生到天界。
因此,戒是能够保持人身的基本,一位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如果能够善持戒,对戒律守持不犯,如果对于出家人来说,犯了就忏悔,忏悔了就得清净。对于出家人来说,有两种是持戒清净:第一种是守持不犯;第二种是犯了就忏悔。这两种通过如法的忏悔,那么已经犯了戒也可以得到清净。然而有一种戒是不能忏悔的,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罗夷)。
如果一位佛陀的弟子,能够持好戒,那么他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投生到天界。如果一位禅修者他修定,而且他的定达到禅那的阶段,一直维持到他临终的时候还不退,他愿意的话,他在临终之前可以入定而投生到梵天界,而如果一个人修观、修vipassanà,他一直持续地修观,而修观可以使他断除烦恼,可以解脱。
所以戒、定、慧的功德是层层殊胜,层层增上的,由于戒只能够是对于身与语恶行的不犯,因此戒只能够保持一个人投生到欲界的善趣里面。因为色界与无色界不是戒的范畴,他是属于禅那的果报。所以假如一个禅修者,他还没有得定的话,没有得到禅那的话,他就不可能投生到色界和无色界而成为梵天人。
然而只是通过持戒和修定也不能够得到解脱,不能够得到生死轮回究竟的解脱,还必须得修慧。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说的断除烦恼是由道心而执行的,而道心的近因、道智的近因就是观智。因此,一位禅修者要证得圣道、圣果一定要修观,要修vipassanà,这是由于近因的缘故。因为他们的果报是不同的,持戒的果报并不能够直接证入涅槃,不能够达到解脱,他只能够别解脱,而这里的解脱是属于彼分解脱,是属于彼分断。因为它是对现起的所缘境能够解脱,不犯身与语的恶行。
在《清净道论》里面又有一条很长的偈颂,讲到戒的功德的。总之,“戒为诸德的根本,一切罪恶的破坏者,当知这是略说诸戒的功德。”
…
《《清净道论》讲要 第二讲:四遍净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