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講要 第二講:四遍淨戒▪P2

  ..續本文上一頁等等,這些也是屬于一種離,他們雖然沒有明確地規定戒,然而他們認爲這個是不適當的,這個是那些受教育的人所不應當做的,是古聖賢們不做的,所以他們自然而然不去做這些事情,不去碰這些事情,這也是屬于自然的離。

  另外一種是持戒離,這種持戒離是通過持戒而産生的。如果對在家人來說五戒,當他很好地守持五戒;如果是對比庫來說他守持了具足戒,他很好地守持具足戒以及應當完成的那些義務。當他很好地完成這些義務跟他不去犯那些世尊所禁止的行爲跟語言,這個也是稱爲離。

  還有另外一種是屬于正斷離。正斷離唯有聖者才具足的、才有的,也就是說,當一位禅修者證得聖道,在聖道那一刹那,他的道心就具足了這叁種離,他的聖果心也具足了這叁種離,因此,聖者他不會故意去違犯任何世尊所製定的戒律,這是聖者的素質。

  對于在家人來說,五戒他不會故意去犯;對出家人來說,世尊所製定的所有戒律他都不會去犯,不會故意去違犯。比如說:過午不食、作持金錢、故意殺生、故意妄語等。假如他是一位比庫的話,他肯定不會故意去違犯這些。這個是正斷離,因爲他已經完全斷了那些要違犯這些的那一種念頭、那種行爲,而且這種斷是永斷,一斷永斷,所以稱爲正斷(samuccheda)。sama是完全,uccheda是斷除,切除的意思。

  當然,離心所他有一個特點,就是必須要外緣現起的時候,有現前的境的時候,他自然不去做。比如說有一只蚊子飛來,蚊子可能會叮他,假如對于一個凡夫來說很想一巴掌把它打死,然而,他說:“我現在受持了五戒,我不應當去殺生。”然後就把它趕走;又比如說看到了別的東西,假如有一個有小偷小摸習慣的人,它很想去拿,但是他想到:“我現在受戒了,不能夠去拿,不能夠去偷”;又比如說當一個人他想跟你說話,你很想推搪他,然而又推不掉,那你很想說一句假話想要把他敷衍過去,當你想說的時候,你想:“噢,我現在是受戒的人,我持戒,持戒我是不適合說謊話,我是不適合說妄語的。”那這時候他就把真實說出來:“其實現在我真的不想去,你自己去吧”!他就沒有找一個虛假的借口推搪他,那麼這也是屬于離。

  所以離對于凡夫來說並不是一切時都發生的,唯有在有現前境的時候,他自然地起那種不去做,這個稱爲離。而在離的心所,他也是發生在速行裏面,只有速行裏面才有這樣的離。因此,在速行裏面這一種心所是屬于戒,也就是這裏所說的離,是心所戒。

  如果說受持戒的人,他的身與口不違犯,不犯戒,不違越所製定的那些戒,這個稱爲不犯戒。不犯戒也就是等于不違越的意思,不違越就是戒。那到底什麼是戒呢?戒的語意是什麼?戒巴利語叫做sãla,古代音譯爲屍羅。Sãla我們自古以來通常把它的意思翻譯成戒,然而戒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巴利語就是sãla,sãla它真正的意思也許跟我們平時理解的稍微有一點點出入。

  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來說,戒包含有禁止、不能夠違犯這樣的意思,有一種條規、條約的意思,所以一般人一想到戒可能會有一點恐懼,特別是對一些在家人來說,如果說要受戒了,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比如一般所說的戒煙、戒毒,就是禁止某一種行爲,對某一種行爲不能夠違越。然而從sãla原來的意思呢,它反而沒有那種消極的禁止的意思,它反而是一種行爲,是行爲的意思,一種習慣、性格。

  所以巴利語sãla它含有這樣的意思,比如我們有時候稱爲susãla、dusãla,古代通常翻譯成善戒、惡戒。Susãla就是好的行爲、好的習慣、好的性格的意思。dusãla,古代通常翻譯成惡戒或破戒,其實它也含有不好的行爲,不好的性格的意思。

  因此,sãla如果是直接翻譯的話,我們可以說是戒,然而這裏的戒它含有一種行爲、模式行爲、習慣、行爲規範的意思。因此在《清淨道論》第七頁裏面第一句:“戒爲戒行的意思”,它的巴利語是“sãlanaññhena sãlaü”,它的意思就是行爲的意思稱爲戒,那什麼是戒呢?什麼是戒行呢?

  Samàdhànaü và, kayakammàdãnaü susãlyavasena avippakiõõatà ti attho.

  Samàdhànaü就是正持,很好地持的意思。也就是通過身、業等善的行爲,而不會雜亂的意思,這個稱爲正持。同時還有upadhàraõaü,upadhàraõaü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確持的意思,還有另外一種是容器的意思。

  Upadhàraõa§ va, kusalàna§ dhammàna§ patiññhànavasena àdhàrabhàvoti attho.

  也就是說通過伫立于善法等的那種基礎或者支撐的意思,這個稱爲確持(upadhàraõa§)這個是《清淨道論》裏面的意思。

  那什麼是戒的相呢?這裏的相是lakkhaõa,味是rasa,現起是paccupaññhàna,足處是padaññhànànã,這是論教法的分析方法。在論教法裏面,一切的究竟法都可以用這四種分法來解釋。其中lakkhaõa的意思就是相。這裏的相不是標志(nimitta)的相,這裏的相是比如說,佛陀有叁十二相,是這裏的相,相貌的相,特征,特點的意思。所以這裏的相(lakkhaõa)是特征、特點、特相的意思。

  Rasa直接的意思是味道的味,我們說這種味道很好,或者我們舌頭所對的境的所緣就稱爲rasa,就是味道。但是在這裏rasa是作爲作用的意思,任何的究竟法,它有什麼作用,它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Paccupaññhàna直接翻譯成現起,也就是它表現爲什麼?給人、給禅修者體驗爲什麼?它對一種究竟法的體驗就稱爲現起。

  最後一種是padaññhànà,padaññhànà直譯爲足處,有時候也可以稱爲近因。也就是導致這一種究竟法的産生和存在的直接的因是什麼,或者最接近的導致這種究竟法存在于已生起的那些條件,稱爲近因。

  對于戒來說,以正持身業等以及保持善法的戒行爲戒的相(lakkhaõa),它的作用是能夠摧毀諸惡行,各種不好的行爲,這個是它的作用。而清淨的身、語、意,這裏的清淨是戒的現起,它的足處是慚與愧,慚是尊重自己,愧是尊重他人。所以這個是戒的相、味、現起、足處。

  那什麼是戒的功德呢?也就是說持戒有什麼利益?世尊說:“一切善戒都具有無後悔的功德”。也就是說,通過正持身行與語行,他不會由于做了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說沒有完成應該完成的事情,他的心産生追悔。

  在《大般涅槃經》裏面,世尊還對在王舍城裏的居士說了持戒者能夠得到五種功德,哪五種呢?

  第一種、持戒者因爲不放逸,能夠得大財聚;

  第二種、因爲持戒,他的善名遠揚;

  第叁種、因爲持戒,無論他去到任何一種群體裏面,他都不會怖畏、羞慚;

  第四種、持戒者命終的時候不會昏昧,由于他不會思維到自己的破戒、惡行而心裏追悔,心裏忐忑不安;

  第五種、持戒者因爲戒行,他能夠投生到天界。

  因此,戒是能夠保持人身的基本,一位在家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如果能夠善持戒,對戒律守持不犯,如果對于出家人來說,犯了就忏悔,忏悔了就得清淨。對于出家人來說,有兩種是持戒清淨:第一種是守持不犯;第二種是犯了就忏悔。這兩種通過如法的忏悔,那麼已經犯了戒也可以得到清淨。然而有一種戒是不能忏悔的,巴拉基嘎(pàràjika,波羅夷)。

  如果一位佛陀的弟子,能夠持好戒,那麼他可以保住人身乃至可以投生到天界。如果一位禅修者他修定,而且他的定達到禅那的階段,一直維持到他臨終的時候還不退,他願意的話,他在臨終之前可以入定而投生到梵天界,而如果一個人修觀、修vipassanà,他一直持續地修觀,而修觀可以使他斷除煩惱,可以解脫。

  所以戒、定、慧的功德是層層殊勝,層層增上的,由于戒只能夠是對于身與語惡行的不犯,因此戒只能夠保持一個人投生到欲界的善趣裏面。因爲色界與無色界不是戒的範疇,他是屬于禅那的果報。所以假如一個禅修者,他還沒有得定的話,沒有得到禅那的話,他就不可能投生到色界和無色界而成爲梵天人。

  然而只是通過持戒和修定也不能夠得到解脫,不能夠得到生死輪回究竟的解脫,還必須得修慧。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所說的斷除煩惱是由道心而執行的,而道心的近因、道智的近因就是觀智。因此,一位禅修者要證得聖道、聖果一定要修觀,要修vipassanà,這是由于近因的緣故。因爲他們的果報是不同的,持戒的果報並不能夠直接證入涅槃,不能夠達到解脫,他只能夠別解脫,而這裏的解脫是屬于彼分解脫,是屬于彼分斷。因爲它是對現起的所緣境能夠解脫,不犯身與語的惡行。

  在《清淨道論》裏面又有一條很長的偈頌,講到戒的功德的。總之,“戒爲諸德的根本,一切罪惡的破壞者,當知這是略說諸戒的功德。”

  …

《《清淨道論》講要 第二講:四遍淨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