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树。
一九七七年七月译于北京
中观入智论颂
月称论师造
上论师【一】及西藏译师郭·天护从梵译藏
任杰从藏译汉
顶礼童真妙吉祥
唯破立与破,立破事皆无,
若作如是修,当得圆满位。
已断十不善,十善法自持,
破除执实有,自所立皆无。
一切现起法,此亦无实性,
离一及多故,犹如幻化像。
若众支分住,即非是一尘,
无一则尘多,离相依而住。
岂有异体事,由无彼集聚,
粗色及物等,显现种种相。
识若体不异,识当成多性,
若由相虚妄,识亦成虚妄。
不尔当成实,若实则心所,
永离一多事,一切皆不住,
离相依住故。若谓违现等,
不喜未观察,彼者我无破,
唯名所立故。非有宗和因,
法尔本不生,无破无所立,
涅槃与生死。本不生无别,
亦无不生性,生法无有故。
无世无胜义,无佛无有情,
无见而无修,无果而无行,
所修彼等义。无分心自寂,
无取无散乱,无相修光明,
诸法起显现。了知唯幻化,
勤修三律仪,应护七支等,
悲益心增盛。所断贪欲境,
客商理所住,离不信有情,
应住兰若处。得彼殊胜果,
佛果大菩提,法身圆满报,
化身住世间,救度诸有情,
故由勤精进,抉择实有见,
中间修证受,最后当得果,
以是应精进。如是我所说,
于执宗派者,以正理观察,
不作谤正法。远离诸放逸,
应精勤修学,愿我作此福,
解脱诸有情。
【一】上论师:上面提到的那位论师,即月称论师。
一九七八年五月
中观略义颂
清辩论师造
西藏译师戒胜由梵译藏
任杰由藏译汉
凡证诸法无生性,世俗大悲救众生,
诸佛为世安乐故,住此具足慧无垢,
我于彼等恒顶礼。
如是二谛义,应当通达故,
我善作此论。诸佛说教法,
集合为二谛,胜义及世俗,
胜义离戏论。彼亦有二种,
异门胜义谛、非异门胜义。
初者亦有二:正理异胜义、
及破生胜义。灭四边生等,
四因【一】之正理;虽现一切法,
名破生胜义。一切戏论空,
当知彼名为,非异门胜义。
有无二种边,一切皆永断,
如是名胜义。世俗如是现,
当知彼有二:颠倒世俗谛、
不倒正世俗。有作用法【二】者,
名为正世俗;虽现非能作,
名倒世俗谛。当知彼有二:
有分无分别,有分执绳蛇;
无分取二月。是故应当说,
一切集二谛。彼义所作竟,
一切得圆满,中观略义论,
我解说如是。我所积善法,
由彼愿有情,意乐速成就。
【一】因明之因。
【二】有作用法:有为法,
一九七八年二月译
中观缘起论颂
黑论师造
纳错译师由梵译藏
任杰由藏译汉
顶礼佛法僧三宝
诸法缘起义,我今当解说。
显现一切法,应知自性空,
诸法缘起故,如幻化象马。
故胜义无生,无生心安住,
显现无自性,由无分别心,
修断智成就,能治六烦恼:
懒怠及忘失、击沉与掉举、
不勤及放逸。所断八对治,
应当数数修,随后应当住,
如波罗密行。远离诸散乱,
当住寂静处,永断一切慢,
应具下劣心。于他无暇咨,
取自需要义。
一九七八年二月译
附篇
二谛建立及正见导文大宝鬘
甲操杰大师着
任杰由藏译汉
二谛建立
偈曰:
通达缘起空性义,大悲饶益他事业,
恭敬顶礼上师足,深义仅略如理释。
此中二谛决定依怙主龙树所说如是解释。
此分三科:一、抉择事的真性;二、行道的次第;三、证果的轨则。
(甲)一、抉择事的真性分四:一、二谛的所相;二、差别;三、观察一与异;四、数决定。
(乙)一、二谛的所相分二:一、世俗谛;二、抉择胜义谛。
(丙)一、世俗谛:于五蕴等非胜义谛的一切法,即名世俗谛。
(丙)二、抉择胜义谛分三:一、若已破某一事上建立法无我,认识所破的法我;二、已破彼法我则成立胜义谛;三、明现起如幻轨则之譬喻。
(丁)一、若已破某一事上建立法无我,认识所破的法我:经云:“由分别为缘起名世间。”如《六十正理论》云:“世间无明缘,是佛所说故,此世谓分别,有何不应理。”又如《四百论》云:“若无有分别,则无有贪等,智者谁执着,真性谓分别。”《四百论释》云:“唯由有分别为有,若无分别则无有,犹如花色盘绳现似为蛇,定非由自性有。”是说世间唯由假设名言为有,颠倒者谓计为谛实有、真实中有、由自性有、由自相有、由自体有和由自在有,彼名言亦不是唯由名言安立之有,即是执常边规则的实执量。此中谓如“天授”及见彼“天授的眼耳”等之名言,唯由施设名言并不满足,还要随其名言之事,是否如是若加以寻求,随彼名言事彼名言亦非有,由随事前随一成立真性,若有一所得,是名“谛实有、由自性有”。若彼自性是有,则与彼施设事是自性一或自性异
随一必有所得,由于不可得,即名无自性。由此即说为但有名字及唯有名言假施设,譬如于花色盘绳妄计为蛇名时,彼绳的一一支分、聚合、相续和有相续,谁也都不堪为蛇的所相【一】,除彼绳以外亦不应有蛇的所相。譬如起名为蛇,于蕴法的聚合、单独、相续和有相续,谁也都不堪为补特伽罗的所相,除彼蕴法以外亦不应有异体,是依于蕴法起名补特伽罗,是补特伽罗能作、所作功能处。
这二种喻起名规则虽然是相同的,但从彼喻品类,于彼绳上谁也无有蛇的所相则不同,堪为天授等补特伽罗的所相。设尔若是天授的所相,但以名言假设并不满足,如是寻求时,虽能观察天授,但在彼天授前皆不可得,然彼天授由自性有不可得,并非天授不可得,因为彼天授需要由名言量可得故。
问曰:随“天授”之名言事,如是寻求有时,若不可得,不是成为全然无有了吗
答曰:如《中论》云:“若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即是应该诤论。如《四百论释》云:“有法与说有法中有,如是有法,认为彼有也有自性,若是由自性无,即成为兔角,一切希求实难成就。”这是说,若由自性无则许为毕竟无,若是有则许为由自性有,二谛就无法建立,若许世俗宗,则无地所许胜义谛,若许胜义谛,另一方面则无地所许世俗。是故,怙主龙树的《释菩提心论》云:“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甚奇中甚奇,希有中希有。”这是说一切诸法亦无有微尘许由自性有;能作、所作的一切建立极为合理,空性、缘起二者于自宗极为合理,因为若不破除诸法由自性有,无不成为实执所缘的依赖地,不可能建立胜义谛无过之地,所以破除由自性有之理后,若不建立能作之地,当成为损减一切法的断见。是故于因果自宗以量则能成立;及现见必需建立唯由自性无,若生起二种善巧,则名趣入善巧建立二谛之数。如《七十空性论》引经云“世间五取蕴者,谓耽着补特伽罗和蕴法为谛实,烦恼皆从无明所起,由此耽着蕴法名言由自性有门而起积集造业。”若已破似现假名为实有,则能通达蕴法唯分别名言所安立。
(丁)二、已破除彼法我则成立胜义谛:若已破除由补特伽罗我执和法我执,如是名言似现为实有,即名胜义谛,由缘彼胜义而修习,当尽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故。补特伽罗我执,是从缘彼补特伽罗执为由自性有,法我执是从缘蕴法事执为由自性有。唯独已破除补特伽罗和蕴法由自性有,于彼名为胜义谛。
问曰:由自性有,即世俗中有,若彼是有,如何成为谛实有
答曰:名言中有的相反之有,是胜义中有。名言中有的义者,谓仅由名言安立之有,随名言之事,若寻求如是有时,由是皆不可得,若由自相有,随名言事寻求如是有时,在能观察者前悉有可得。
(丁)三、明现起如幻轨则之譬喻:
如水月、如梦、如幻等皆非由自性有,但山显现为由自性有,名为显现二空聚如幻。譬如镜中现起面貌影像时,此影像分显现为此面貌,则不显现余分面貌,虽无少许差别,但一切分,一切面貌分,则于彼彼中皆显现。在真性中色影任何分亦不能成立,如青色,根识取彼青色,无有少许不显现为由自性有分,由于无有少许由自性有分,则是如幻,如是一切应当了知。镜中的面貌影像,虽无自性,但有老年形像,由名言量亦可成立,这仅仅是通达粗分虚诳,不是通达细分。此镜中显现自己面貌,虽在自己前由有形状功能,但需要了知皆空,如是通达已后,见显现面貌时,亦现为形状功能。设作是念,彼似现在名言中实有形状功能,这是名言中有自相宗所许,此中不许彼宗。如《般若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义,即通达色由自性空时,自然不坏彼色的作用,见色有如是空性时,即会出现色在自己面前犹如虚空彩虹,无一少许由自性有,但有起名为色。了知但有于名言心前显现想,能生所生等的一切能作所作,必需唯独如是安立,若生起由量善能通达,当知即名趣入通达中观应成见的数。如是观察时,若生起色在自己面前为实有之心,仍然不是悟入空缘起义。
(乙)二、差别:
《入中论》云:“如眩翳力所遍计,见毛发等颠倒性,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入行论》云:“胜义非心境,许心是世俗。”二论所说,皆同一义。彼义之前句,作为所立宗,后句不作为能立因。这是许胜义谛不是所知境,当知是为颠倒。所谓彼“心”为显现量境,应为有二现【二】的心。其义是说,由自性空,以表胜义谛。所知境谓补特伽罗各自衡量的现量境,自己不是从二现门所通达,而是由自力衡量的现量境,即能了知。于水建立为水规则所通达。由佛的根本智即如所有智,虽以息灭二现理趣而衡量,但尽所有智以二现理趣衡量,衡量胜义谛的现量,无有二现则不遍。
世…
《古印度中观论着九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