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论▪P4

  ..续本文上一页密法;从堪钦·却嘉桑波学噶当派的《蓝色小册》以如是等等不胜枚举。

   除此之外,宗喀巴大师还通过梦兆、幻境和真实会唔,从诸圣者处直接听受教授。例如,大师常年以至尊妙音为善知识,起初尚需请主要上师之一的喇嘛邬玛巴代为传达,稍后大师便能直接与至尊妙音对话。

   大师在听受了无数教授之后,于二十五岁那年,在拉萨南面的雅陇地方,受具足戒。(洛桑扎巴)之名,在大师受沙弥戒时就已赐给了。所以后来许多西藏人,特别是格鲁派学人都冠以(洛桑)之名以示纪念。

   宗喀巴大师从十七岁到三十六岁间广作多闻,三十六岁时,因至尊妙音的激励,舍事专修,观上师与本尊无别而作启请,并忏罪积福,积聚众多资粮,行持四年,通达一切经论皆是教授。其后从三十八岁至五十三岁之间,不是偏面,而是对显密全圆教法加以实修。所以不像某些人仅满足于证得内外共同功德的一小部分,而是如经教中所说的那样获得标准的证德。大师生前已证得集密五次第的(语远离)究竟证德和(意远离)部分证德,如果当时依止羯摩手印,便能即身即生成就双运佛位。大师没有那么做,完全是出于对未来学人的爱护,令大家珍重佛教的根本清净梵行,而不是某些人所认为的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格鲁派中没有即身成佛的教授。

   宗喀巴大师的宏法利生事业可谓空前绝后,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建立圣教基础,创建可容数万名出家人学修的三大寺,大讲戒律,培植僧才,令如来圣教长久住世。二是由讲、辨、著三善巧之门宏扬佛法,大师的善说好比是澄水珠,能去芜存真,使释迦能仁的一代时教完整无误地保存至今。大师这种崇尚戒律,深研教理,提倡学行,显密并重的贤妙规则,一举压倒了当时藏地各派已盛行的恶风,有志之智者无不云集于大师周围,于是蔚然形成了超出一切教派之上的格鲁派宗风。一切求解脱者的无过津梁。六十三岁,大师示寂于甘丹寺。

   纵观宗喀巴大师的一生,可用大师自己的四句话来概括:“最初常求广大闻,中达经论皆教授,最后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为弘法”,俗语说,言传不如身教,宗喀巴大师的一生就是菩提道次第教授的生动体现和绝妙注释,立志行菩萨道者应该多多阅读大师的传记。

   宗喀巴大师留给我们后人的遗嘱一--十八函文集,加上大师的二位上首弟子嘉曹杰与克珠杰的文集,合称(宗喀巴三父子集)。这三十八函三百余种著作,涉及到佛法各个方面。大师著作的特点是:显密均依据标准可信的佛教经论;运用缜密的正理与精确的定义;用辞典雅不俗,严格遵循文法,是古藏文文学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涉及面广泛,适合初中上各种根机的需要。

   最后一点也说明了为什么本文--《三主要道》能在西藏流传达几个世纪的原因。真正如我们将会在下面看到的,宗喀巴大师将整个佛法浓缩在短短的十四个倡颂中,可以相信,如果我们怀着清净心去研习,以大精进去实修,那么它一定能引导我们走完成佛之路。因为成佛的方便虽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离心,菩提心和正见这三条主要的大道。

   《三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师为其弟子,也是他的亲侄一-擦廓·阿旺札巴(语自在称)写的。阿旺札巴不属于宗喀巴大师最著名的大弟子之列。但在十五幅宗喀巴大师行传卷轴画中,他的形象处在中间一幅的弟子群中。根据绛央协巴大师(l648-1721)的解说,那是宗喀巴大师在凯鲁寺,为阿旺札巴及其三位同学讲授(般若)、(量论)和(中观)。这事似乎发生在大师受具足后不久,和遇到嘉曹杰,克珠杰,根敦珠巴三大弟子之前。根据阿旺札巴(密传)的说法,这四位是宗喀巴大师闭关专修前的(最初四弟子)。

   阿旺札巴是西藏东部杰摩陇地方擦廓王的后裔。他和宗喀巴大师一样,从家乡来到卫藏访师求法,于显密教法俱得善巧。他曾跟随宗喀巴大师一路学法至西藏东部之札雪蔡寺,返回拉萨后便闭关专修。

   有一次,师弟俩在大昭寺大悲观自在像前殷重祈祷,请求圣者在梦中授记。阿旺札巴在梦中,眼睛注视着虚空,见有两个硕大的白法螺落入自己的法衣内,随后立即合成一个。阿旺札巴顺手拿出来一吹,竟发出震耳欲聋,传播很远的声音。宗喀巴大师解释说,这是预示阿旺札巴将在遥远的故乡杰摩陇宏扬佛法。事实也果真如此,阿旺札巴后来在西藏东部创建了百余座寺院。

   宗喀巴大师与这位弟子的关系十分亲密。在《三主要道》的末颂中,大师称阿旺札巴为(子),表明大师非同一般的慈爱。而且从上述的那幅画来看(众弟子向宗喀巴大师作求法状),大师似乎很愿意满足阿旺札巴的学法请求。据说《常啼菩萨本生记·诗词如意树》一文就是应他的请求而造的。在阿旺札巴回到杰摩陇并大力弘法时,宗喀巴大师先后寄了三封信给他(均收入《宗喀巴大师散集》),在首封信的结尾部分,大师勉励他要奉行大师之教,希望他在一切生中能像大师一样地行持与发愿。大师答应,将把成佛后的第一口正法甘露赐给这位钟爱的弟子。

   有意思的是,这位如此受宗喀巴大师喜爱的弟子,就是大师圆寂五百多年后,振兴格鲁派教法的一代巨匠,《三主要道甚深引导·开妙道门》的讲授者--帕绷喀大师(1878一1941)的历代转世化身之一。这在《帕绷喀大师传》上卷中,有详细的描述。

   (帕绷喀)一名与(宗喀巴)一样,是藏文中的一种避讳称呼。大师的真名是(杰尊强巴丹增成雷嘉措贝桑波),汉译为至尊慈氏持教事业海吉祥贤,(德钦宁波)(大乐藏)是他的密名,亦为大家所熟知。藏文典籍中多有称为(帕绷喀德钦宁波)者。据传大师是嘿汝嘎胜乐金刚的化身。

   1878年,帕绷喀大师诞生于拉萨北方耶鲁桑地方的擦瓦里镇。他的家庭系一名门望族,拥有一座简陋的庄园。父亲是个小官,但家境不算宽裕。据说大师降生之时正值黑夜,但屋内光明晃耀,屋外有人见到一位护法神降临于房顶。在孩提时代,大师便显露了非凡的功德,七岁那年,由当时的一位大德却杰·洛桑达吉(法主·善慧宏扬)摄受。

   这位大德确定此男孩必是某位大师的转世化身,甚至还考察其是否为他本人已故上师的转世,结果证明不是。但他授记,如果这个孩子加入色拉寺麦札仓杰陇康村,将来会有希有之事发生,稍后,年幼的大师被认定是章嘉大师的一个转世,由于当时汉藏关系十分紧张,为避人耳目,取消了(章嘉)的名号,而代之以(帕绷喀堪珠),意为帕绷喀寺堪布(方丈)的转世化身,所以帕绷喀大师实际上是第二世帕绷喀。

   帕绷喀,又称颇章喀(汉文意为磐石顶),本是拉萨色拉寺西山腰间的一座古庙名,公元七世纪初,吐蕃王松赞干布在拉萨平原西北山坡上建了一个小屋,屋在一块大石顶上,因而得名。吞米桑布札就是在这里创造藏文字母和文法的,是一处十分重要的古迹。帕绷喀大师在色拉寺的生活并不出名;他只获得(林赛)格西学位,也就是说只通过了本寺的考试而未去参加最高一级的(拉然巴)格西学位的角逐。大师从色拉寺毕业之后,又花了二年时间在上密院学习。

   他的根本上师是洛卡的达波喇嘛仁波切·绛贝伦珠嘉措(妙吉祥任运海),他是金洲大师的化身,帕绷喀大师是他的上首弟子,这位上师常年居住在巴桑的一个山洞里,主修(菩提心),其本尊是圣观自在,他每天晚上念诵六字大明咒达五万遍以上。当帕绷喀大师第一次与达波上师会面,在拉萨共修(供养上师法)与会供时,大师出于无比的尊敬,自始至终痛哭不已。

   帕绷喀大师完成学业后,便长时期亲近达波上师,并在上师所居山洞的附近闭关专修(道次第)。达波上师每教完一个道次第所缘类,大师便离去实修,稍后再回来陈述自己所证的情况;如果他获得一定的证德,达波上师就进一步教下去,大师又再离去实修,就这样来来回回一直持续了十年!

   根据帕绷喀大师诸亲炙众弟子的描述,大师身材不高但十分肥胖,当他登上讲经台说法时,似乎能将整个座位填得满满的。他的声音宏亮有力,令人不可思议。大师说法时,动辄会集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但每个人都能清晰地听见大师的法音。要知道,当时的西藏根本没有麦克风或扬声器!

   总的来说,西藏各大寺中学习的教理极为深细和专门化,并以严格的辩论考试方式逐步升级,这种方式对系统地修学得到成就和日后传授他人十分重要。但这些都超出在家人的能力和时间限制,而大师最大的成就在于:能深深地吸引和引导各个层次的僧俗听众。

   他最出名的武器是幽默。西藏的法会经常持续十多个小时,中间不休息,只有大德高僧才能保持注意力如此之久。每当部分听众开始瞌睡或走神时,帕绷喀大师便会突然讲个奇妙的故事或开个有意思的玩笑,令听众哄堂大笑。这往往使某些做白日梦者大吃一惊而要求邻座重复大师讲的笑话。所以由大师主持的法会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与生机。

   大师对听众的影响是深刻和立见成效的。例如有一位名叫达彭擦果的贵族武官,他第一次来听大师说法时,衣着华丽,头发梳着精细的辫子,腰挎宝剑,行动铿锵有声。当教授的第一部分结束时,他深思着默默地退出了经堂,将剑包在布中藏起来,偷偷地带了回去。后来他把自己的勇士发辫修剪掉了。最后有一天他跪在大师面前,请求授予在家居士戒。从此之后,他寸步不离大师,大师所有的公开讲经活动他都参加了。还有许多玩世不恭,浑浑噩噩度日之人,在听了大师的教导后,立即洗心革面,刻苦学修。例如,现在美国新泽西洲弘法的洛桑塔钦上师就是在大师的加持和教导下,由一个顽皮的小学僧成长为受人尊敬的拉然巴格西。

   …

《三主要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