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論▪P4

  ..續本文上一頁密法;從堪欽·卻嘉桑波學噶當派的《藍色小冊》以如是等等不勝枚舉。

   除此之外,宗喀巴大師還通過夢兆、幻境和真實會唔,從諸聖者處直接聽受教授。例如,大師常年以至尊妙音爲善知識,起初尚需請主要上師之一的喇嘛邬瑪巴代爲傳達,稍後大師便能直接與至尊妙音對話。

   大師在聽受了無數教授之後,于二十五歲那年,在拉薩南面的雅隴地方,受具足戒。(洛桑紮巴)之名,在大師受沙彌戒時就已賜給了。所以後來許多西藏人,特別是格魯派學人都冠以(洛桑)之名以示紀念。

   宗喀巴大師從十七歲到叁十六歲間廣作多聞,叁十六歲時,因至尊妙音的激勵,舍事專修,觀上師與本尊無別而作啓請,並忏罪積福,積聚衆多資糧,行持四年,通達一切經論皆是教授。其後從叁十八歲至五十叁歲之間,不是偏面,而是對顯密全圓教法加以實修。所以不像某些人僅滿足于證得內外共同功德的一小部分,而是如經教中所說的那樣獲得標准的證德。大師生前已證得集密五次第的(語遠離)究竟證德和(意遠離)部分證德,如果當時依止羯摩手印,便能即身即生成就雙運佛位。大師沒有那麼做,完全是出于對未來學人的愛護,令大家珍重佛教的根本清淨梵行,而不是某些人所認爲的宗喀巴大師創建的格魯派中沒有即身成佛的教授。

   宗喀巴大師的宏法利生事業可謂空前絕後,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一是建立聖教基礎,創建可容數萬名出家人學修的叁大寺,大講戒律,培植僧才,令如來聖教長久住世。二是由講、辨、著叁善巧之門宏揚佛法,大師的善說好比是澄水珠,能去蕪存真,使釋迦能仁的一代時教完整無誤地保存至今。大師這種崇尚戒律,深研教理,提倡學行,顯密並重的賢妙規則,一舉壓倒了當時藏地各派已盛行的惡風,有志之智者無不雲集于大師周圍,于是蔚然形成了超出一切教派之上的格魯派宗風。一切求解脫者的無過津梁。六十叁歲,大師示寂于甘丹寺。

   縱觀宗喀巴大師的一生,可用大師自己的四句話來概括:“最初常求廣大聞,中達經論皆教授,最後日夜勤修持,一切回向爲弘法”,俗語說,言傳不如身教,宗喀巴大師的一生就是菩提道次第教授的生動體現和絕妙注釋,立志行菩薩道者應該多多閱讀大師的傳記。

   宗喀巴大師留給我們後人的遺囑一--十八函文集,加上大師的二位上首弟子嘉曹傑與克珠傑的文集,合稱(宗喀巴叁父子集)。這叁十八函叁百余種著作,涉及到佛法各個方面。大師著作的特點是:顯密均依據標准可信的佛教經論;運用缜密的正理與精確的定義;用辭典雅不俗,嚴格遵循文法,是古藏文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涉及面廣泛,適合初中上各種根機的需要。

   最後一點也說明了爲什麼本文--《叁主要道》能在西藏流傳達幾個世紀的原因。真正如我們將會在下面看到的,宗喀巴大師將整個佛法濃縮在短短的十四個倡頌中,可以相信,如果我們懷著清淨心去研習,以大精進去實修,那麼它一定能引導我們走完成佛之路。因爲成佛的方便雖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正見這叁條主要的大道。

   《叁主要道》是宗喀巴大師爲其弟子,也是他的親侄一-擦廓·阿旺劄巴(語自在稱)寫的。阿旺劄巴不屬于宗喀巴大師最著名的大弟子之列。但在十五幅宗喀巴大師行傳卷軸畫中,他的形象處在中間一幅的弟子群中。根據绛央協巴大師(l648-1721)的解說,那是宗喀巴大師在凱魯寺,爲阿旺劄巴及其叁位同學講授(般若)、(量論)和(中觀)。這事似乎發生在大師受具足後不久,和遇到嘉曹傑,克珠傑,根敦珠巴叁大弟子之前。根據阿旺劄巴(密傳)的說法,這四位是宗喀巴大師閉關專修前的(最初四弟子)。

   阿旺劄巴是西藏東部傑摩隴地方擦廓王的後裔。他和宗喀巴大師一樣,從家鄉來到衛藏訪師求法,于顯密教法俱得善巧。他曾跟隨宗喀巴大師一路學法至西藏東部之劄雪蔡寺,返回拉薩後便閉關專修。

   有一次,師弟倆在大昭寺大悲觀自在像前殷重祈禱,請求聖者在夢中授記。阿旺劄巴在夢中,眼睛注視著虛空,見有兩個碩大的白法螺落入自己的法衣內,隨後立即合成一個。阿旺劄巴順手拿出來一吹,竟發出震耳欲聾,傳播很遠的聲音。宗喀巴大師解釋說,這是預示阿旺劄巴將在遙遠的故鄉傑摩隴宏揚佛法。事實也果真如此,阿旺劄巴後來在西藏東部創建了百余座寺院。

   宗喀巴大師與這位弟子的關系十分親密。在《叁主要道》的末頌中,大師稱阿旺劄巴爲(子),表明大師非同一般的慈愛。而且從上述的那幅畫來看(衆弟子向宗喀巴大師作求法狀),大師似乎很願意滿足阿旺劄巴的學法請求。據說《常啼菩薩本生記·詩詞如意樹》一文就是應他的請求而造的。在阿旺劄巴回到傑摩隴並大力弘法時,宗喀巴大師先後寄了叁封信給他(均收入《宗喀巴大師散集》),在首封信的結尾部分,大師勉勵他要奉行大師之教,希望他在一切生中能像大師一樣地行持與發願。大師答應,將把成佛後的第一口正法甘露賜給這位鍾愛的弟子。

   有意思的是,這位如此受宗喀巴大師喜愛的弟子,就是大師圓寂五百多年後,振興格魯派教法的一代巨匠,《叁主要道甚深引導·開妙道門》的講授者--帕繃喀大師(1878一1941)的曆代轉世化身之一。這在《帕繃喀大師傳》上卷中,有詳細的描述。

   (帕繃喀)一名與(宗喀巴)一樣,是藏文中的一種避諱稱呼。大師的真名是(傑尊強巴丹增成雷嘉措貝桑波),漢譯爲至尊慈氏持教事業海吉祥賢,(德欽甯波)(大樂藏)是他的密名,亦爲大家所熟知。藏文典籍中多有稱爲(帕繃喀德欽甯波)者。據傳大師是嘿汝嘎勝樂金剛的化身。

   1878年,帕繃喀大師誕生于拉薩北方耶魯桑地方的擦瓦裏鎮。他的家庭系一名門望族,擁有一座簡陋的莊園。父親是個小官,但家境不算寬裕。據說大師降生之時正值黑夜,但屋內光明晃耀,屋外有人見到一位護法神降臨于房頂。在孩提時代,大師便顯露了非凡的功德,七歲那年,由當時的一位大德卻傑·洛桑達吉(法主·善慧宏揚)攝受。

   這位大德確定此男孩必是某位大師的轉世化身,甚至還考察其是否爲他本人已故上師的轉世,結果證明不是。但他授記,如果這個孩子加入色拉寺麥劄倉傑隴康村,將來會有希有之事發生,稍後,年幼的大師被認定是章嘉大師的一個轉世,由于當時漢藏關系十分緊張,爲避人耳目,取消了(章嘉)的名號,而代之以(帕繃喀堪珠),意爲帕繃喀寺堪布(方丈)的轉世化身,所以帕繃喀大師實際上是第二世帕繃喀。

   帕繃喀,又稱頗章喀(漢文意爲磐石頂),本是拉薩色拉寺西山腰間的一座古廟名,公元七世紀初,吐蕃王松贊幹布在拉薩平原西北山坡上建了一個小屋,屋在一塊大石頂上,因而得名。吞米桑布劄就是在這裏創造藏文字母和文法的,是一處十分重要的古迹。帕繃喀大師在色拉寺的生活並不出名;他只獲得(林賽)格西學位,也就是說只通過了本寺的考試而未去參加最高一級的(拉然巴)格西學位的角逐。大師從色拉寺畢業之後,又花了二年時間在上密院學習。

   他的根本上師是洛卡的達波喇嘛仁波切·绛貝倫珠嘉措(妙吉祥任運海),他是金洲大師的化身,帕繃喀大師是他的上首弟子,這位上師常年居住在巴桑的一個山洞裏,主修(菩提心),其本尊是聖觀自在,他每天晚上念誦六字大明咒達五萬遍以上。當帕繃喀大師第一次與達波上師會面,在拉薩共修(供養上師法)與會供時,大師出于無比的尊敬,自始至終痛哭不已。

   帕繃喀大師完成學業後,便長時期親近達波上師,並在上師所居山洞的附近閉關專修(道次第)。達波上師每教完一個道次第所緣類,大師便離去實修,稍後再回來陳述自己所證的情況;如果他獲得一定的證德,達波上師就進一步教下去,大師又再離去實修,就這樣來來回回一直持續了十年!

   根據帕繃喀大師諸親炙衆弟子的描述,大師身材不高但十分肥胖,當他登上講經臺說法時,似乎能將整個座位填得滿滿的。他的聲音宏亮有力,令人不可思議。大師說法時,動辄會集數千人甚至上萬人,但每個人都能清晰地聽見大師的法音。要知道,當時的西藏根本沒有麥克風或揚聲器!

   總的來說,西藏各大寺中學習的教理極爲深細和專門化,並以嚴格的辯論考試方式逐步升級,這種方式對系統地修學得到成就和日後傳授他人十分重要。但這些都超出在家人的能力和時間限製,而大師最大的成就在于:能深深地吸引和引導各個層次的僧俗聽衆。

   他最出名的武器是幽默。西藏的法會經常持續十多個小時,中間不休息,只有大德高僧才能保持注意力如此之久。每當部分聽衆開始瞌睡或走神時,帕繃喀大師便會突然講個奇妙的故事或開個有意思的玩笑,令聽衆哄堂大笑。這往往使某些做白日夢者大吃一驚而要求鄰座重複大師講的笑話。所以由大師主持的法會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與生機。

   大師對聽衆的影響是深刻和立見成效的。例如有一位名叫達彭擦果的貴族武官,他第一次來聽大師說法時,衣著華麗,頭發梳著精細的辮子,腰挎寶劍,行動铿锵有聲。當教授的第一部分結束時,他深思著默默地退出了經堂,將劍包在布中藏起來,偷偷地帶了回去。後來他把自己的勇士發辮修剪掉了。最後有一天他跪在大師面前,請求授予在家居士戒。從此之後,他寸步不離大師,大師所有的公開講經活動他都參加了。還有許多玩世不恭,渾渾噩噩度日之人,在聽了大師的教導後,立即洗心革面,刻苦學修。例如,現在美國新澤西洲弘法的洛桑塔欽上師就是在大師的加持和教導下,由一個頑皮的小學僧成長爲受人尊敬的拉然巴格西。

   …

《叁主要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