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吃饭时,却什么也没得吃,事情就是如此。过去我曾质疑许多佛陀的教导,但都无法撼动它们。因此我便接受那些教导,并以之训练自己与别人。
修行的重点是「行道」③。什么是「行道」呢?它只是我们行、住、坐、卧等各种活动,这是身体的「行道」。
至于心的「行道」是:在今天的行程中,你感受到情绪几次低潮?几次高昂?有任何值得注意的感觉吗?必须如此觉知自己。看见那些感觉后,能放下吗?只要我们还无法放下,就必须不断努力。当了解到自己仍无法放下某些特定的感觉时,就必须以智慧检视。
当死亡靠近时都不修行,何时才会修行呢?
不断地做,这就是修行。例如当充满热情时,修行;当倦怠时,试着继续修行。若无法以全速继续,至少也要以半数前进。不要浪费时间在懒惰上,不修行只能带来灾难,那不是修行者的方式。
现在我听过有人说:「哦!今年我真是倒霉透了。我病了一整年,完全无法修行。」
咦?若当死亡靠近时都不修行,何时才会修行呢?若他们感觉很好,你认为他们会修行吗?不,他们会迷失在快乐中。若感到痛苦,他们也不会修行,一样会迷失于其中。
我不知道人们何时才会想要修行!他们只看到自己病了在受苦,发烧到几乎快死了……。没错,的确很沉重,但这也正是修行之所在。当感到快乐时,人们会乐不思蜀,而忘了自己的处境。
好坏、善恶 只能往心里去看
我的训练生涯中有段时间,大约在我修行五年之后,那时觉得和别人共住是种妨碍。我坐在茅蓬中想要禅修,人们时常会来聊天并干扰我。我受够了,因此前往森林中一座荒废的小寺院居住,邻近一个小村庄。我独自待在那里,整日禁语,因为根本没有说话的对象。
大约待了十五天后,我生起一个想法:「嗯!若有个沙弥或白衣④和我在一起就好了,它能帮我处理一些杂务。」我早就知道会出现这种想法,果不其然!
「嘿!你真奇怪!」我对自己说,「你说受够了朋友,受够了同住的比丘与沙弥,这算什么?」
「不,」有个声音回答,「我想要一个“好”沙弥。」
「那些好人都在哪里呢?你能找到任何一个吗?你打算去哪里找呢?整个寺院里只有不好的人。你一定是其中唯一的好人,才会想逃离那里!」
你必须持续追踪思绪,直到你了解为止。
「嗯!那是个好问题。要去哪里找个好人呢?若外面没有好人,你就必须往自己心里去找好人。」
除了自己心里,其它地方你都找不到好人。若你是好的,则无论到哪里都是好的。无论别人批评或称赞你,你都是好的。若你不好,则当别人批评时就会生气,称赞时就会高兴。
我反省到这一点,并始终认为它是对的。「好」一定只能往心里找。当了解这点时,那个想逃的感觉就消失了。之后,每次那感觉生起,我就觉知它,并放下它。无论住在哪里,每次人们责骂或称赞我,我都会反省,关键不在他们说的是好或坏,善或恶一定只能往心里去看。其它人觉得如何,那是他们的事。
好与坏 都会咬人
不要想:「今天太热」、「它太冷」、「它……」,无论天气如何,它就是那样,埋怨天气只是懒惰的投射。我们必须了解内在的「法」,那才会有种比较确定的平静。
当你在禅修中感到平静时,不要急着为自己庆贺。同样地,若有疑惑,也别责怪自己。若事情看起来不错,别沾沾自喜;若情况不好,也别闷闷不乐。 只要看着它就好,看看有些什么,不要妄加评断。若是好的,别执着它;若它不好,也不要排斥它。好与坏都会咬人,因此别抓着它们不放。
修行就只是坐下来仔细看。好心情与坏心情都依着它们的本质来了又去,不要一味地称赞心或责怪它。该庆祝时就庆祝,但只要一点点,不要过度。就像教小孩,有时可能必须稍微管教他,有时也许必须惩罚一下自己,但也不要经常惩罚自己,若你那么做,最后只会放弃修行。
不要以为 修行就是闭眼打坐
不要以为修行就是闭眼打坐。若你那么想,改变它!稳定地修行是行、住、坐、卧时,都保持修行的态度。当结束坐禅时,不要以为禅修就此结束,应思惟这只是改变姿势而已。若如此思惟,就会有平静。无论你身在何处,内心都会有稳定的觉知。
若你放纵情绪,一整天都让心恣意游荡,下次坐禅时,得到的将是一天下来,漫无目标思考的残留印象。平静根本无从生起,因为你已让它冷却了一整天。若如此修行,心会例修行愈来愈远。
有时我问弟子禅修进展如何,他们说「哦,现在都没了!」你了解吗?他们也许可以保持一个月左右,但是一、两年之后,一切就都烟消云散了。
为何会这样?因为在修行中未掌握到这个要点。他们一结束坐禅,就放弃定,坐禅的时间开始变得愈来愈短,直到只要一坐下来就想结束,最后甚至不想坐禅。
拜佛的情况也是如此,起初他们每晚临睡前都会虔诚地礼拜,但过了一阵子后,开始分心,很快就完全不想礼拜了,只是匆匆点个头,最后连点头都免了。他们将修行完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确的修行 就是稳定地修行
因此,你应该了解正念――不断地修行。正确的修行就是稳定地修行,无论行、住、坐、卧,修行都必须持续。这意味着修行或禅修,是在心中而非身体进行。若心充满热忱,那么就会有觉知。
正确地了解后,就能正确地修行。当正确地修行时,就不会误入歧途,即使只做一点点,那都很好。例如当结束坐禅时,提醒自己禅修并未结束,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心还是镇定的。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若有这种觉知,就能维持内在的修行。到了晚上再次坐禅时,修行仍然持续无间。你的精进毫不间断,让心能安然入定。
有些人禅修时,由于未得到预期的东西而放弃,推说福报不够无法修禅。世人就是如此,他们都站在烦恼那一边。
任何感觉 都是不确定的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别让心偏离正道,向内看,就会看清楚。依我看,最好的修行无须读很多书,将所有的书都拿开,并锁起来,只要读自己的心。
打从学校开始,你们就麦收于书本中,我认为现在你们有这机会与时间是很难的,将书本收到橱柜里,并把门锁上,只要读你的心。每次内心生起什么事,无论喜欢与否,无论看起来是对是错,都只要以「这是不确定的事」斩断它。无论生起什么,都只要斩断它。
「不确定」真的是一种重要的修行,他能修慧。你愈深入观察,愈了解不确定性。在你根据「不确定」斩断它后,它可能会萦绕不去,并再度出现――但确实它真的「不确定」。无论出现什么,都只要把这标签贴上去。
然后,你就会了解这相同的老面孔――渴爱的心,它打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就日复一日地愚弄你。你必须观察它,并如实地了解它。
不被感觉愚弄 就不会被世间愚弄
当修行达到这点时,你就不会执着任何感觉,因为它们都是不确定的。你们曾注意过吗?也许看见一个时钟,心想:「好棒。」买了它后,过几天就感到厌烦。「这只笔真的好漂亮!」――好到让你买下它,几个月后又厌倦它了。事情就是如此。它有任何持续性或确定性吗?
若我们了解这些事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它们错误的价值就会消退。所有事情都变得无关紧要。我们为何要执着毫无价值的东西呢?保留它们,就只是像保留一块破旧布来擦脚一样。我们要了解,所有感觉在价值上都相等,因为它们全都拥有相同的本质。
当了解感觉时,就了解世间。若不被感觉愚弄,就不会被世间愚弄。了解这点的心,将会拥有坚固的智慧基础。这样的心不会有什么问题,若真的有问题,也都可以解决。
当问题不再时,疑惑也就不在,取而代之生起的是平静。若真的在修行,它就应该如此。
[注释]
①概念(sammuti)指的是世间共许的惯例或暂时的实相,而解脱(vimmuti)则是从贪着与烦恼中解脱,是究竟的实相。
②佛陀的初转*轮中,即指出耽着欲乐与耽着苦行这两端,是错误的道路。
③行道(patipada):指修行之道。samma patipada即是正道。
④白衣(泰文pah kow):准备出家的持八戒者,通常和比丘们同住在一起,除了自己的禅修之外,也帮他们处理一些戒律禁止比丘做的事。例如,清理毛刷,或在人烟罕至的地区携带隔夜食物等。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十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