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十章 正確的修行――穩定的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要吃飯時,卻什麼也沒得吃,事情就是如此。過去我曾質疑許多佛陀的教導,但都無法撼動它們。因此我便接受那些教導,並以之訓練自己與別人。

  修行的重點是「行道」③。什麼是「行道」呢?它只是我們行、住、坐、臥等各種活動,這是身體的「行道」。

  至于心的「行道」是:在今天的行程中,你感受到情緒幾次低潮?幾次高昂?有任何值得注意的感覺嗎?必須如此覺知自己。看見那些感覺後,能放下嗎?只要我們還無法放下,就必須不斷努力。當了解到自己仍無法放下某些特定的感覺時,就必須以智慧檢視。

  當死亡靠近時都不修行,何時才會修行呢?

  不斷地做,這就是修行。例如當充滿熱情時,修行;當倦怠時,試著繼續修行。若無法以全速繼續,至少也要以半數前進。不要浪費時間在懶惰上,不修行只能帶來災難,那不是修行者的方式。

  現在我聽過有人說:「哦!今年我真是倒黴透了。我病了一整年,完全無法修行。」

  咦?若當死亡靠近時都不修行,何時才會修行呢?若他們感覺很好,你認爲他們會修行嗎?不,他們會迷失在快樂中。若感到痛苦,他們也不會修行,一樣會迷失于其中。

  我不知道人們何時才會想要修行!他們只看到自己病了在受苦,發燒到幾乎快死了……。沒錯,的確很沈重,但這也正是修行之所在。當感到快樂時,人們會樂不思蜀,而忘了自己的處境。

  好壞、善惡 只能往心裏去看

  我的訓練生涯中有段時間,大約在我修行五年之後,那時覺得和別人共住是種妨礙。我坐在茅蓬中想要禅修,人們時常會來聊天並幹擾我。我受夠了,因此前往森林中一座荒廢的小寺院居住,鄰近一個小村莊。我獨自待在那裏,整日禁語,因爲根本沒有說話的對象。

  大約待了十五天後,我生起一個想法:「嗯!若有個沙彌或白衣④和我在一起就好了,它能幫我處理一些雜務。」我早就知道會出現這種想法,果不其然!

  「嘿!你真奇怪!」我對自己說,「你說受夠了朋友,受夠了同住的比丘與沙彌,這算什麼?」

  「不,」有個聲音回答,「我想要一個“好”沙彌。」

  「那些好人都在哪裏呢?你能找到任何一個嗎?你打算去哪裏找呢?整個寺院裏只有不好的人。你一定是其中唯一的好人,才會想逃離那裏!」

  你必須持續追蹤思緒,直到你了解爲止。

  「嗯!那是個好問題。要去哪裏找個好人呢?若外面沒有好人,你就必須往自己心裏去找好人。」

  除了自己心裏,其它地方你都找不到好人。若你是好的,則無論到哪裏都是好的。無論別人批評或稱贊你,你都是好的。若你不好,則當別人批評時就會生氣,稱贊時就會高興。

  我反省到這一點,並始終認爲它是對的。「好」一定只能往心裏找。當了解這點時,那個想逃的感覺就消失了。之後,每次那感覺生起,我就覺知它,並放下它。無論住在哪裏,每次人們責罵或稱贊我,我都會反省,關鍵不在他們說的是好或壞,善或惡一定只能往心裏去看。其它人覺得如何,那是他們的事。

  好與壞 都會咬人

  不要想:「今天太熱」、「它太冷」、「它……」,無論天氣如何,它就是那樣,埋怨天氣只是懶惰的投射。我們必須了解內在的「法」,那才會有種比較確定的平靜。

  當你在禅修中感到平靜時,不要急著爲自己慶賀。同樣地,若有疑惑,也別責怪自己。若事情看起來不錯,別沾沾自喜;若情況不好,也別悶悶不樂。 只要看著它就好,看看有些什麼,不要妄加評斷。若是好的,別執著它;若它不好,也不要排斥它。好與壞都會咬人,因此別抓著它們不放。

  修行就只是坐下來仔細看。好心情與壞心情都依著它們的本質來了又去,不要一味地稱贊心或責怪它。該慶祝時就慶祝,但只要一點點,不要過度。就像教小孩,有時可能必須稍微管教他,有時也許必須懲罰一下自己,但也不要經常懲罰自己,若你那麼做,最後只會放棄修行。

  不要以爲 修行就是閉眼打坐

  不要以爲修行就是閉眼打坐。若你那麼想,改變它!穩定地修行是行、住、坐、臥時,都保持修行的態度。當結束坐禅時,不要以爲禅修就此結束,應思惟這只是改變姿勢而已。若如此思惟,就會有平靜。無論你身在何處,內心都會有穩定的覺知。

  若你放縱情緒,一整天都讓心恣意遊蕩,下次坐禅時,得到的將是一天下來,漫無目標思考的殘留印象。平靜根本無從生起,因爲你已讓它冷卻了一整天。若如此修行,心會例修行愈來愈遠。

  有時我問弟子禅修進展如何,他們說「哦,現在都沒了!」你了解嗎?他們也許可以保持一個月左右,但是一、兩年之後,一切就都煙消雲散了。

  爲何會這樣?因爲在修行中未掌握到這個要點。他們一結束坐禅,就放棄定,坐禅的時間開始變得愈來愈短,直到只要一坐下來就想結束,最後甚至不想坐禅。

  拜佛的情況也是如此,起初他們每晚臨睡前都會虔誠地禮拜,但過了一陣子後,開始分心,很快就完全不想禮拜了,只是匆匆點個頭,最後連點頭都免了。他們將修行完全抛到九霄雲外去了。

  正確的修行 就是穩定地修行

  因此,你應該了解正念――不斷地修行。正確的修行就是穩定地修行,無論行、住、坐、臥,修行都必須持續。這意味著修行或禅修,是在心中而非身體進行。若心充滿熱忱,那麼就會有覺知。

  正確地了解後,就能正確地修行。當正確地修行時,就不會誤入歧途,即使只做一點點,那都很好。例如當結束坐禅時,提醒自己禅修並未結束,只是改變姿勢而已,心還是鎮定的。無論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若有這種覺知,就能維持內在的修行。到了晚上再次坐禅時,修行仍然持續無間。你的精進毫不間斷,讓心能安然入定。

  有些人禅修時,由于未得到預期的東西而放棄,推說福報不夠無法修禅。世人就是如此,他們都站在煩惱那一邊。

  任何感覺 都是不確定的

  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別讓心偏離正道,向內看,就會看清楚。依我看,最好的修行無須讀很多書,將所有的書都拿開,並鎖起來,只要讀自己的心。

  打從學校開始,你們就麥收于書本中,我認爲現在你們有這機會與時間是很難的,將書本收到櫥櫃裏,並把門鎖上,只要讀你的心。每次內心生起什麼事,無論喜歡與否,無論看起來是對是錯,都只要以「這是不確定的事」斬斷它。無論生起什麼,都只要斬斷它。

  「不確定」真的是一種重要的修行,他能修慧。你愈深入觀察,愈了解不確定性。在你根據「不確定」斬斷它後,它可能會萦繞不去,並再度出現――但確實它真的「不確定」。無論出現什麼,都只要把這標簽貼上去。

  然後,你就會了解這相同的老面孔――渴愛的心,它打從你出生的那天起,就日複一日地愚弄你。你必須觀察它,並如實地了解它。

  不被感覺愚弄 就不會被世間愚弄

  當修行達到這點時,你就不會執著任何感覺,因爲它們都是不確定的。你們曾注意過嗎?也許看見一個時鍾,心想:「好棒。」買了它後,過幾天就感到厭煩。「這只筆真的好漂亮!」――好到讓你買下它,幾個月後又厭倦它了。事情就是如此。它有任何持續性或確定性嗎?

  若我們了解這些事都是不確定的,那麼它們錯誤的價值就會消退。所有事情都變得無關緊要。我們爲何要執著毫無價值的東西呢?保留它們,就只是像保留一塊破舊布來擦腳一樣。我們要了解,所有感覺在價值上都相等,因爲它們全都擁有相同的本質。

  當了解感覺時,就了解世間。若不被感覺愚弄,就不會被世間愚弄。了解這點的心,將會擁有堅固的智慧基礎。這樣的心不會有什麼問題,若真的有問題,也都可以解決。

  當問題不再時,疑惑也就不在,取而代之生起的是平靜。若真的在修行,它就應該如此。

  [注釋]

  ①概念(sammuti)指的是世間共許的慣例或暫時的實相,而解脫(vimmuti)則是從貪著與煩惱中解脫,是究竟的實相。

  ②佛陀的初轉*輪中,即指出耽著欲樂與耽著苦行這兩端,是錯誤的道路。

  ③行道(patipada):指修行之道。samma patipada即是正道。

  ④白衣(泰文pah kow):准備出家的持八戒者,通常和比丘們同住在一起,除了自己的禅修之外,也幫他們處理一些戒律禁止比丘做的事。例如,清理毛刷,或在人煙罕至的地區攜帶隔夜食物等。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十章 正確的修行――穩定的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