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三部分 慧 第九章 我们真正的家▪P2

  ..续本文上一页吸气而不吐气吗?我们希望事物永恒,但办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一旦吸进来,就一定得呼出去,当它出去后,又会再回来,那很自然,不是吗?

  出生之后,我们就会变老,然后死亡,这是再自然与正常不过的。那是因为诸行已完成它们的工作,入息与出息如此轮替,所以人类今日才能依然存在这里。

  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死亡,生和死是痛一件事。就如一棵树,有根有枝,你无法只有其中一个而无另一个。看到人们对死亡如此哀伤与恐惧,对于出生则兴高采烈,会觉得有点好笑,没人能看清楚这点。

  我认为若你真的想哭,最好是在有人出生时哭。生即死,死即生;枝即根,根即枝。若你一定要哭,就对着根哭,对着生哭。仔细看:若没有生,就不会死。你能了解这点吗?

  不要太担心,只要想:「法尔如是。」这是你的工作,你的职责。现在没人能帮你,你的家庭与财产也帮不上忙,唯一能帮你的就是正知。

  因此,别再犹豫了。放下,抛开一切!

  世上找不到平静之处 除非回到真正的家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会渐渐离你而去。你能看见全身各部分都在悄悄地衰退吗?看看头发,当你年轻时,是多么乌黑亮丽,现在已脱落,它正在消逝。过去你有明亮的双眸,而今逐渐衰弱,你的视线变得模糊不清。当时机一到,你的器官就开始离开,因为这不是它们的家。

  当你幼年时,牙齿健康而坚固,现在它们摇摇欲坠,可能你早已装上假牙。你的眼、耳、鼻与舌等都在试图离开,因为这不是它们的家。你无法打造一个永远健康的家,你只能短暂停留,然后就必须离开。好比房客,以衰弱的眼睛,注视他那间简陋的小房子,他的牙齿 不再坚固,眼睛不再明亮,身体已不再健康,所有东西都在离开。

  因此,你无须担心任何事,因为这并非你真正的家,它只是个暂时的避难所。既然来到这世上,就应思惟它的本质,每件事都正在准备离开。看看你的身体,有什么还抱持着它的原样吗?皮肤仍如过去吗?头发呢?它们都不同了,不是吗?

  所有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事物的本质,它就是如此。当时间一到,诸行就会各行其道。在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信赖——它只是混乱、麻烦、欢乐与痛苦无尽的循环,永无平静。

  当没有真正的家时,我们就如漫无目标的旅人四处漂泊,在一处短暂停留后,就再度启程。除非回到我们真正的家,否则不会感到自在,就如离乡的旅人,只有回到家时,他才能真正感到放松与平静。

  在这世上,无法找到真正平静的地方。无论贫穷或富有、成人或小孩,都得不到平静;不止教育程度低的人没有平静,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任何地方都没有平静,那是世间的本质。不只财产很少的人痛苦,财产很多的人也同样痛苦。年老苦、年轻苦、富有苦、贫穷也苦——一切皆苦。

  只要还未见到实相 我们就仍未回家

  当你如此思惟,就会看见无常与苦。事物为何会无常与苦呢?因为它们都是无我的。

  包括你这生病的身体与觉知病痛的心,都称为「法」。凡是无形的思想、感受与认识,都称为「名法」③;受病痛所苦的身体则称为「色法」,物质与非物质都是「法」。

  因此,我们与「法」同在,我们活在「法」中,我们就是「法」。其实,只有「法」持续生灭。每个刹那我们都在出生与死亡,法尔如是。

  关于世尊,我们应如此想,只要他的说法有多真实,他就有多值得尊敬。即使从未修行,只要我们看见事物的实相,就看见他教导的「法」。反之,虽然我们知道教法,并加以研究与修行,但只要还未见到实相,我们就仍未回家。

  持续放下 直到心抵达平静

  因此,请了解这点。一切人或生物都在准备离开,大限一到,都必须各奔前程,无论富人、穷人、年轻人或老人,都一定得经历这变迁。

  当你了解这世间的实相时,就会觉得它是个无聊的地方。当你明白没有真实与固定不变的事物可供依赖时,就会对这世间感到厌倦而不抱幻想。不抱幻想并非指嫌恶,心是清楚的,它了解这事实是无可挽回的,是世间的实相。如此觉知后,你就能放下贪着,以不卑不亢的心放下,透过智慧,看见诸行变化的本质,而得到平静——诸行无常。

  无常即是佛,若我们真的看见无常法,就会看见无常的长性:从童年到老年持续地转变,这无常性与变易性是恒常不变的。若如此观察,心就会很自在,当你如此思惟时,就会认为它们很无聊,而不会对它们抱有任何幻想,对世间欲乐的喜好就会消失。你将会了解,若拥有得多,则必须抛开的就多;若拥有得少,则必须抛开的就少。财富就只是财富,长寿就只是长寿,它们并没有任何特别。

  重点在于,我们应照着佛陀教导的方式去做,建立自己的家,使用我向你介绍的方法去建设它,建立你自己的家。放下,持续放下,直到心抵达不进、不退与不住的平静为止。欢乐与痛苦都不是你的家,两者都会衰退与消逝。

  佛陀了解,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的,因此,教导我们放下对它们的贪着。当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们别无选择,都得撒手。所以在此之前,先把事情放下不是比较好吗?它们只是我们所背负的重担,为何不现在就将负担放下?放下,请放松!让你的家人来照顾你。

  「法」的价值是永恒的 让你永远受用不尽

  照顾病患会增长善与福德,给人机会的病患,不应增添他们的麻烦。若有疼痛或其他问题要让他们知道,并保持心理健康。照顾病患者应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温暖与和善,别陷入瞋恚中,这是你们回报他们的机会。从出生、童年到长大成人,你们一直都依赖父母,今天能在这里,都是因为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你们亏欠他们的实在太多了。

  今天所有子女与亲属都聚集在此,看到母亲如何变成你们的小孩,从前你们是她的小孩,现在她变成你们的小孩,她愈来愈老。直到她再度成为小孩为止。她的记忆力衰退、视力模糊,且耳朵也失灵。有时她的话颠三倒四,别让它扰乱你们。

  照顾病患的你们一定也要知道如何放下,别坚持己见,要尊重她的意思。当小孩不听话时,有时父母亲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维持和乐的气氛。现在母亲就如那个小孩,她的记忆与知觉都混淆了,有时会叫错你们的名字,或想要盘子却请你们拿杯子,这很正常,别因它而心烦意乱。

  病人应记住照顾者的仁慈,他们耐心地承担苦受。在你们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别让心散乱,且别增加照顾者的负担,让善德与仁慈充满那些那些照顾者的心。别憎恶那些令人厌恶的工作,如清理痰液、尿液与排泄物等。尽你们所能,家中的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们只有一个母亲。她给你们生命,她曾是你们的导师、良医与护士——她曾是你们的一切。她善尽父母的职责,将你们抚养长大,与你们分享她的财富,并让你们成为她的继承人。所以,佛陀教导要知恩与报恩,这两者是互补的。若父母困乏、生病或有难,我们都应该尽全力帮助他们,这就是知恩与报恩,是维系世间的美德。它能使家庭免于破碎,而获得稳定与和谐。

  今天,在你生病的时刻,我带来一份「法」的礼物。我没有任何物质上的东西可以献给你,在这间屋子里,似乎已有许多那样的东西。因此,我给你「法」,它的价值是永恒的,让你永远受用不尽。收到它之后,你可以随意将它转赠给其他更多的人,它永远不会减少,那是实相的本质。

  我很高兴能带给你这份「法」的礼物,并希望它能给你对抗痛苦的力量。

  [注释]

  ①法(dhamma):现象或心境。请参考名法(nama-dhamma)、真实法(sacca-dhamma)、有为法(sankhata dhamma)、戒法(sila-dhamma)、世间法(worldly dhammas)。

  ②传统上于葬礼唱颂的偈子。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三部分 慧 第九章 我们真正的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