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九章 我們真正的家▪P2

  ..續本文上一頁吸氣而不吐氣嗎?我們希望事物永恒,但辦不到,那是不可能的。一旦吸進來,就一定得呼出去,當它出去後,又會再回來,那很自然,不是嗎?

  出生之後,我們就會變老,然後死亡,這是再自然與正常不過的。那是因爲諸行已完成它們的工作,入息與出息如此輪替,所以人類今日才能依然存在這裏。

  我們一出生,就注定要死亡,生和死是痛一件事。就如一棵樹,有根有枝,你無法只有其中一個而無另一個。看到人們對死亡如此哀傷與恐懼,對于出生則興高采烈,會覺得有點好笑,沒人能看清楚這點。

  我認爲若你真的想哭,最好是在有人出生時哭。生即死,死即生;枝即根,根即枝。若你一定要哭,就對著根哭,對著生哭。仔細看:若沒有生,就不會死。你能了解這點嗎?

  不要太擔心,只要想:「法爾如是。」這是你的工作,你的職責。現在沒人能幫你,你的家庭與財産也幫不上忙,唯一能幫你的就是正知。

  因此,別再猶豫了。放下,抛開一切!

  世上找不到平靜之處 除非回到真正的家

  即使你放不下,每件事仍會漸漸離你而去。你能看見全身各部分都在悄悄地衰退嗎?看看頭發,當你年輕時,是多麼烏黑亮麗,現在已脫落,它正在消逝。過去你有明亮的雙眸,而今逐漸衰弱,你的視線變得模糊不清。當時機一到,你的器官就開始離開,因爲這不是它們的家。

  當你幼年時,牙齒健康而堅固,現在它們搖搖欲墜,可能你早已裝上假牙。你的眼、耳、鼻與舌等都在試圖離開,因爲這不是它們的家。你無法打造一個永遠健康的家,你只能短暫停留,然後就必須離開。好比房客,以衰弱的眼睛,注視他那間簡陋的小房子,他的牙齒 不再堅固,眼睛不再明亮,身體已不再健康,所有東西都在離開。

  因此,你無須擔心任何事,因爲這並非你真正的家,它只是個暫時的避難所。既然來到這世上,就應思惟它的本質,每件事都正在准備離開。看看你的身體,有什麼還抱持著它的原樣嗎?皮膚仍如過去嗎?頭發呢?它們都不同了,不是嗎?

  所有的東西都到哪裏去了呢?這是事物的本質,它就是如此。當時間一到,諸行就會各行其道。在這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值得信賴——它只是混亂、麻煩、歡樂與痛苦無盡的循環,永無平靜。

  當沒有真正的家時,我們就如漫無目標的旅人四處漂泊,在一處短暫停留後,就再度啓程。除非回到我們真正的家,否則不會感到自在,就如離鄉的旅人,只有回到家時,他才能真正感到放松與平靜。

  在這世上,無法找到真正平靜的地方。無論貧窮或富有、成人或小孩,都得不到平靜;不止教育程度低的人沒有平靜,受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如此。任何地方都沒有平靜,那是世間的本質。不只財産很少的人痛苦,財産很多的人也同樣痛苦。年老苦、年輕苦、富有苦、貧窮也苦——一切皆苦。

  只要還未見到實相 我們就仍未回家

  當你如此思惟,就會看見無常與苦。事物爲何會無常與苦呢?因爲它們都是無我的。

  包括你這生病的身體與覺知病痛的心,都稱爲「法」。凡是無形的思想、感受與認識,都稱爲「名法」③;受病痛所苦的身體則稱爲「色法」,物質與非物質都是「法」。

  因此,我們與「法」同在,我們活在「法」中,我們就是「法」。其實,只有「法」持續生滅。每個刹那我們都在出生與死亡,法爾如是。

  關于世尊,我們應如此想,只要他的說法有多真實,他就有多值得尊敬。即使從未修行,只要我們看見事物的實相,就看見他教導的「法」。反之,雖然我們知道教法,並加以研究與修行,但只要還未見到實相,我們就仍未回家。

  持續放下 直到心抵達平靜

  因此,請了解這點。一切人或生物都在准備離開,大限一到,都必須各奔前程,無論富人、窮人、年輕人或老人,都一定得經曆這變遷。

  當你了解這世間的實相時,就會覺得它是個無聊的地方。當你明白沒有真實與固定不變的事物可供依賴時,就會對這世間感到厭倦而不抱幻想。不抱幻想並非指嫌惡,心是清楚的,它了解這事實是無可挽回的,是世間的實相。如此覺知後,你就能放下貪著,以不卑不亢的心放下,透過智慧,看見諸行變化的本質,而得到平靜——諸行無常。

  無常即是佛,若我們真的看見無常法,就會看見無常的長性:從童年到老年持續地轉變,這無常性與變易性是恒常不變的。若如此觀察,心就會很自在,當你如此思惟時,就會認爲它們很無聊,而不會對它們抱有任何幻想,對世間欲樂的喜好就會消失。你將會了解,若擁有得多,則必須抛開的就多;若擁有得少,則必須抛開的就少。財富就只是財富,長壽就只是長壽,它們並沒有任何特別。

  重點在于,我們應照著佛陀教導的方式去做,建立自己的家,使用我向你介紹的方法去建設它,建立你自己的家。放下,持續放下,直到心抵達不進、不退與不住的平靜爲止。歡樂與痛苦都不是你的家,兩者都會衰退與消逝。

  佛陀了解,一切諸行都是無常的,因此,教導我們放下對它們的貪著。當走到生命的盡頭時,我們別無選擇,都得撒手。所以在此之前,先把事情放下不是比較好嗎?它們只是我們所背負的重擔,爲何不現在就將負擔放下?放下,請放松!讓你的家人來照顧你。

  「法」的價值是永恒的 讓你永遠受用不盡

  照顧病患會增長善與福德,給人機會的病患,不應增添他們的麻煩。若有疼痛或其他問題要讓他們知道,並保持心理健康。照顧病患者應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溫暖與和善,別陷入瞋恚中,這是你們回報他們的機會。從出生、童年到長大成人,你們一直都依賴父母,今天能在這裏,都是因爲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你們虧欠他們的實在太多了。

  今天所有子女與親屬都聚集在此,看到母親如何變成你們的小孩,從前你們是她的小孩,現在她變成你們的小孩,她愈來愈老。直到她再度成爲小孩爲止。她的記憶力衰退、視力模糊,且耳朵也失靈。有時她的話顛叁倒四,別讓它擾亂你們。

  照顧病患的你們一定也要知道如何放下,別堅持己見,要尊重她的意思。當小孩不聽話時,有時父母親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以維持和樂的氣氛。現在母親就如那個小孩,她的記憶與知覺都混淆了,有時會叫錯你們的名字,或想要盤子卻請你們拿杯子,這很正常,別因它而心煩意亂。

  病人應記住照顧者的仁慈,他們耐心地承擔苦受。在你們自己的心地上用功,別讓心散亂,且別增加照顧者的負擔,讓善德與仁慈充滿那些那些照顧者的心。別憎惡那些令人厭惡的工作,如清理痰液、尿液與排泄物等。盡你們所能,家中的每個人都應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們只有一個母親。她給你們生命,她曾是你們的導師、良醫與護士——她曾是你們的一切。她善盡父母的職責,將你們撫養長大,與你們分享她的財富,並讓你們成爲她的繼承人。所以,佛陀教導要知恩與報恩,這兩者是互補的。若父母困乏、生病或有難,我們都應該盡全力幫助他們,這就是知恩與報恩,是維系世間的美德。它能使家庭免于破碎,而獲得穩定與和諧。

  今天,在你生病的時刻,我帶來一份「法」的禮物。我沒有任何物質上的東西可以獻給你,在這間屋子裏,似乎已有許多那樣的東西。因此,我給你「法」,它的價值是永恒的,讓你永遠受用不盡。收到它之後,你可以隨意將它轉贈給其他更多的人,它永遠不會減少,那是實相的本質。

  我很高興能帶給你這份「法」的禮物,並希望它能給你對抗痛苦的力量。

  [注釋]

  ①法(dhamma):現象或心境。請參考名法(nama-dhamma)、真實法(sacca-dhamma)、有爲法(sankhata dhamma)、戒法(sila-dhamma)、世間法(worldly dhammas)。

  ②傳統上于葬禮唱頌的偈子。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叁部分 慧 第九章 我們真正的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