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要把清净心增益出来,安住在善法中,好了,多生累世,都是好的因缘跟随我们,我们的能够出离烦恼,能如诸佛菩萨心香普覆世界。
花很美好,我们以真实善心利益众生,众生才能享受!如果以烦恼心对众生,对他就是折磨!供花,就是以自己善行庄严世界庄严自己身心!我们今天做这些,都是因地,将来究竟结果就是究竟成佛!花是表示美丽如理如法!
只有如理如法才能让众生享受,不能以杂染、烦恼众生!
8、在家上供和撤供怎么做如法,还有在家上香的香灰和剩余的香根该如何处理
在家学佛要用自己的至诚心清净心,如法供养。撤供呢,不新鲜了,可以撤供。
9、做施食时,有非人来压身,怎么办
要安住于慈悲心里,解怨释结。
10、在修忍辱的时候心里会更加痛苦,是方法错了,还是认识错了?请师父慈悲开示。
如果我们感到痛苦,是自然的。否则,就不叫忍辱,叫做忍乐了。这说明我们的智慧还不够,这叫生忍,活生生忍下去。到最后,有智慧,法忍,到理性上的提升。我们现在认识到侮辱对我们的伤害,还没有认识到这就是我们曾伤害别人,尽管痛苦,就是在偿还业债。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越加痛苦;认识到了,就会慢慢接受,最后欢欢喜喜。忍受有生忍、法忍、无生忍。我们为什么得到伤害,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意。其实,我们执着的自我,是不存在的。到底是谁受到伤害呢?能够伤害我的人,受伤害的我,进行伤害的法,都是因缘所生。
当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智慧逐渐增加,能够上升到无生法忍时,就是另一种境界了。我们今天生忍,当然会痛苦。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冤冤相报,就能消业。否则,我们还会造恶业,越来越不能忍辱,相反,所承受的侮辱还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缺乏善业。如果我们广做善事,积极行持善业,本身就是化解侮辱。
现在的痛苦,正是成就我们。没有忍辱能力,你又怎么成就修行的力量呢?我们修行善业时面临的痛苦,也是对于我们善业的考验,也是对于我们能力的增加。
11、师父,佛法里的忍辱为六度之一。忍辱是无条件的吗?如果遇到无礼,甚至威胁生命难道还要被动忍受吗?具体应该怎么做?请师父慈悲开示。
佛法里的忍辱还是看自己的境界了,就是我们的境界在哪一个层次,就有相应的忍辱的方法。如果你不具有忍辱的能力,我们鼓励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好好地忍。超出你的忍耐范围了,就可以适当规避一下。我们忍不起还躲不起吗?躲他一躲,应该说这种环境不存在的话,烦恼也就不会出现。所以说忍辱是修学自己智慧的一种能力。
为什么我们要忍辱呢?要弄懂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不忍辱,嗔恨心就无间地在爆发。嗔恨心爆发出来以后就损伤众生也损伤我们。我们一旦认识到嗔恨心对自己没有一点意义,只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损害与痛苦,一旦我们了解到嗔恨心在无条件伤害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实际上从道理上、原则上来讲,忍辱就是无条件的。因为忍辱就是对治嗔恨,就能远离嗔恨心为我们带来的伤害。难道你希望嗔恨心伤害自己与别人吗?打人三千自损八百,损伤众生时就在损害我们自己。所以,想一想这样的嗔恨心完全应该对治。所以对治时,我们还讲条件,实际上就是在嗔恨心的认知上,还没有达到深刻的认知。就是以为嗔恨心某些时候对我还有好处,认识上还不充分。所以,从原则上、道理上来讲,忍辱是无条件的。
但是,原则归原则,道理归道理,落实到我们个人忍辱上,那是要结合自己能力而来说的。如果超出自己忍辱能力了,往往自己忍得不欢喜,忍得非常痛苦,忍出很多烦恼种子,乃至因为这个忍,就把一股自心不可思议的能量憋在那里,一旦遇到适当机会爆发出来,就把往昔忍辱的功德抵消掉了。从现实上讲,我们主张力所能及地忍辱,这样子,忍得欢喜,忍得自在,忍得有智慧,忍得能够开发善根,这样好一些。这个能够增长我们自己修学忍辱的欢喜心,也能够在忍辱过程当中不断培养欢喜心、善法欲,不断培养我们自己的善根资粮。忍辱就修得很好了。不是说你境界很好,而是说你在忍辱当中这种方法用得很好。它能够适当地开启自己的善根。所以这个是很应该注意的。
我们遇到无礼的时候要不要忍呢?什么叫辱?如果人家待你都是彬彬有礼,那就不存在对你的侮辱了。一旦成为忍辱的对象,就是表面上看起来对你有一些无礼、有一些不尊重,甚至有一些损伤。所以说忍辱正是针对这些环境上来忍的。如果离开无礼、侮辱的对境,那你就不用忍了。人家待你如上宾,就不用忍了。忍辱,一旦成为我们自己的忍辱,就要看出,它表面上对我们是无礼的,正是这样才成为我们的忍辱对境。无礼才用忍,不是被动忍受,而是欢喜忍受。否则,忍辱就修不起来了。忍辱修不起来,我们的嗔恨心就永远没有对治。
“甚至威胁生命难道还要被动忍受吗?”这个问题还要做另外一番回答。就是我们忍辱在遇到无理、过分,或者说损伤我们的时候,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尽量提倡要忍辱。那么威胁生命呢,那么你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忍力,我们还是说,方方面面的,可以适当地规避、善巧一下。所以说,你可以忍,但是忍的方式要更善巧,不要让它威胁我们生命。除非是大愿菩萨。我们一般凡夫,能够得到人身相当难得,在因地当中要积累相当大的福德资粮,才能够得到这样的生命。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忍辱能力,把宝贵人身白白丢掉,这是很可惜的。我们原则上要忍,但是忍的方式要善巧,我们不起嗔恨心,善巧规避威胁我们生命的外缘,以宝贵人身好好修学佛法,好好积累善根福德资粮。我们忍辱过程当中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境界不同。具体怎么做,建议我们听听忍辱波罗蜜,《入菩萨行论》有讲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有讲到忍辱波罗蜜,在大经大论上,基本上都要讲到忍辱波罗蜜。《华严经》讲十地菩萨的境界,它讲第三地的菩萨就要修忍辱。还有《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里也要讲。大乘佛法里,甚至声闻缘觉乘佛法里,都要讲。要把具体的经论搜集起来多看,多学习,练习我们自己的忍辱能力。
12、师父,我恨业深重,怎样可以使我的恨业消除,请师父慈悲开示。
对治嗔恨心,就是要修集慈心。嗔恨心,一个伤害自己,一个伤害别人,人与人如果以嗔恨心相处,彼此会越发疏远,会增上我们的嗔恨业力。我们要看清楚嗔恨心的作用,是否能利益我们?我们平时就认为,你强我比你更强,其实,这样不能解决问题,只能造作更多是非。
嗔恨心重的人可以修学慈悲观。
13、常听人说“苦修行,苦修行”难道只有苦才能修行吗?请法师慈悲开示。
不是说一学佛,一切业都解决了。最初化解苦,都有一个过程。但是,当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也许人家看作很苦,但是,你不这样认为。因为受苦就是化解苦,最终能达到究竟圆满。但是,这种境界要逐步增长。
有的人认为学佛就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所以,稍微有一点苦,都不能忍受,这样就不能把往昔时恶业化除。我们怕苦就不能消除恶业,我们不敢承担,最终还是躲不掉。
乐修行,是我们善根、福德资源具足才可以。有些人很快乐,也可以修行。就看你积聚的业如何。其实,苦乐是一种对待。苦有苦苦,本来就苦,但是我们还更加一层感受之苦。比如,热,我们又喊热,太在意,就放大了热的痛苦。比如,人家伤害你,你念念不忘,就是增益了苦。
快乐是没有收成的沙漠。如果我们不能在乐中修行,快乐过后尤其苦。犹如红楼梦里,欢聚之后,更能感受寂寞之苦。
喜欢快乐的人,就不能接受苦法。其实,我们所认为的快乐,何尝不是一种苦。我们认为的快乐实际是一种行苦,念念变迁,不能葆有。我们认为的苦乐中庸感受,都是行苦,是无常。我们认识苦之后,超越它,转变对于苦乐的心态,很重要。我们不在意苦,直面人生,我们的承受能力就可以增加,此时,苦就不成其为苦了。这时,苦也能为我们带来快乐。
不是只有苦才能修行,乐也能修行。苦乐修行都可。不要耽着于乐而怕苦,我们的心态要能超越。
14、打坐的时候就念阿弥陀佛,算不算禅修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也算,念佛禅嘛。从禅的字表意思来看,就是一心不乱的修行。我们打坐念佛也是一心不乱,也算禅修。最初,禅修就是静虑、思维修,乃至像祖师禅,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要求我们起疑情。念佛,是要求我们起信心。禅修就是专心一致地修持。
15、打坐的时候为什么有时总是静不下心来,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治?腿很痛了是不是可以换一下呢?请师父慈悲开示。
打坐以静心为方便,但是一下子静不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浪涛汹涌的大江大海,一下子要让它静下来,不太可能,有个过程。而我们往昔时恶业,有多少呢?不知道。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纷乱的心,可以说是多生累劫成就的。我们今天打坐,也许方法得法了,只是力量欠缺。也许,方法都没有得法。只要你方法得法,早晚能够静下来。
我们打坐,至少没有出去作恶,虽然一时半会儿内心没能静下来,但是身语业不去造恶了。最初修行,能把身语业改正,最粗显的业能够杜绝,就是最初的成功。这对于我们内心,一定有影响。比如当你造作杀生业时,内心一定影响很大。今天你尽管妄念纷飞,但是没有行动,影响势力相对打折扣了,这也是我们打坐的作用。久而久之能够坚持做功夫,我们发现,静心力量能够越来越强。所以,不要急功近利。二一个方面,只要我们尽到自己努力,天长地久下功夫,总能把掉举散漫的心对治下来。
对治方法:第一、要祈祷三宝加被;第二、养成我们专注的习惯势力,修定的方法可以对治…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六度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