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菩萨道 下 第八章:决意波罗蜜▪P2

  ..续本文上一页身千身,由于他们没有禅那等基本条件,他们不能实现所决意的。反之,拥有这种神变的人能实现其决意,那是因为他们的禅那或定足够强的缘故。

  入灭尽定之前的决意

  当一位具备八定的阿那含或阿罗汉要入灭尽定时,他会如此决意:「在我入灭尽定的期间里,愿我别处的东西不会遭到毁坏。若僧伽要召见我的话,愿我在传讯的人还未到前已出定。当佛陀要见我时,愿我能够即刻前去。」只有如此决意之后,他才入灭尽定。

  根据他的决意,在他入灭尽定的期间,他在别处的东西不会遭到五敌摧毁。其时若僧伽召见他,在传讯的人还未到时他已出了定。当佛陀要见他时,他已即刻出定。虽然他没有决意,但五敌也不能摧毁他身上的袈裟等。那是因为他的定力的缘故。

  三种决意

  根据不同的内容,决意可分为三种,即:

  一、预兆决意;

  二、愿望决意;

  三、任务决意。

  一、预兆决意

  我们可以在《瞻波龙王本生经》和其它故事里看到这种决意。以下是《瞻波龙王本生经》的摘要。

  当瞻波龙王告诉美意皇后说他要去人间持戒时,皇后说:「人间充满了危险。若您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相是可令我知道的呢?」龙王就带她到皇家水池,说:「看那水池。若我被敌人捉去了,那池水就会变黑。若我被金翅鸟捉去,那池水就会滚。若我被玩蛇的人捉去了,那池水就变得血红。」过后龙王就去人间持戒十四天。

  然而在过了一个月后龙王还没有回去,因为他被玩蛇的人捉去了。由于担心他的安全,皇后去到那水池,看到池水变得血红。

  瞻波龙王所作的决意是预兆决意,因为他在预兆还未出现之前已作了决意。

  同样地,根据《本生经注》,当悉达多太子出家时,他剪断了头发,再把它丢向天空,说:「若我会开悟的话,愿这头发留在空中,不然就让它掉回地面。」那头发有如花圈一般地留在空中。这也是预先作出的预兆决意,以知道他是否能够成佛。

  再者,在修了极度的苦行六年之后,当他在尼连禅河边吃完善生所供养的乳饭之后,他把金钵放在河中,决意地说:「若我会成佛,愿这钵向上流漂去,不然的话就让它往下流漂去。」而那钵果真向上流漂去,最终沉入迦罗龙王的龙宫里。这项决意也是预兆决意。

  同样地,在这世上人们为了预先知道其愿是否能实现而作出决意,以获取其预兆。这也是一种预兆决意。在今天这种决意还是受到普遍采用的(尤其是在缅甸)。有些人会去出名的佛塔前或神庙前,在提起石头之前决意地说:「若我的计划会实现,愿这石头是重的,否则就让它是轻的。」或是相反的决意。在提起那块石头时,他就以感觉那石头的重量来判断他是否会成功。

  二、愿望决意

  愿望决意是为了实现其愿而作出的决意。我们可以在《比豆梨本生经》里看到这种决意的例子。

  注释里提到,当富楼那迦夜叉就快要带走比豆梨大臣时,那大臣勇敢地说:「我并不怕死。」然后他决意地说:「愿我的下衣不会损坏。」在省察自己的波罗蜜之后,他绑紧自己的衣服,再俨如狮王般无畏地捉住富楼那迦的马的尾巴,跟着他离去。比豆梨所作的这项决意是愿望决意。

  在《芦饮本生经》里,身为猴王的菩萨带领着八万只猴子。他发现到要喝某一座池塘的水会有困难。牠就拿起一根长在池边的芦苇,说句真实语再发愿使那根芦苇的节都通了,而那根芦苇也就整根变成中空了。所以牠的随从都得以用那根中空的芦苇饮水。然而其时猴子的数目太多了,猴王不能给牠们每只一根中空的芦苇。所以就决意地说:「让这池塘四周的芦苇变成中空。」猴王为了实现让每只猴子有得饮水之愿而作出的决意即是愿望决意。

  《犬本生经》里述及,有一次波罗奈国梵与王的马车皮带被城里的狗咬坏了。由于误会是城外的狗咬坏的,兵卒们就去追杀城外的狗。所以城外的狗都害怕得躲到坟场去。作为狗群首领的菩萨(当时他是狗)知道是城内的狗咬坏皮带的,因此牠叫其它的狗等牠,而牠自己独自进宫去。当牠进城时,牠专注于省察自己的波罗蜜,再散播着慈爱,然后决意地说:「愿没有人能够用石头或棍子丢我。」这为了实现城外的狗得以脱离危害之愿而作出的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摩登伽本生经》提及,有一次当梵与王统治波罗奈国时,菩萨生为一个低级的首陀罗,名为摩登伽。有一位长者的女儿名为「见吉祥」,因为她相信吉祥的预兆。有一天当她带同侍女们去花园玩乐的途中,她看到正在进城的摩登伽。虽然摩登伽已因为自己是低级的人而避开在一旁,但是看到了他的见吉祥还是感到不快。过后她就转身回去了,因为她觉得看到首陀罗表示那天对她来说是不吉祥的。她的随从感到非常生气,说:「为了你,我们今天没得好玩。」然后把摩登伽打得昏死过去才离开。过了一阵子,当摩登伽回复知觉时,他心想:「见吉祥的随从竟然折磨我这无辜的人。」他就去到见吉祥父亲的家,躺在门口,决意不赢获见吉祥绝不起身。摩登伽为了使见吉祥低头的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律藏‧大品》的注疏也提到:在刚开悟过后,佛陀在菩提树四周的七个地方入定七个星期,每个地方一个星期。在王处树下过了最后七天之后,达布沙和跋梨伽两兄弟供养糕饼给佛陀。当佛陀在考虑如何接受他们的供养时(陶师梵天供养的钵在佛陀接受善生供养乳饭时已消失了),四大天王来到佛前,以及供养四个翠玉钵给佛陀。然而佛陀拒绝了。四大天王再供养四个腰豆色彩的石钵给佛陀。此时,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佛陀接受了他们所供养的钵,然后决意说:「愿这四个钵变成一个。」其时那四个钵就变成一个有四道环口的钵。佛陀的这项决意也是愿望决意。

  决意与真实语的差别

  看起来好像预兆决意、愿望决意和许愿真实语都是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涉及实现愿望。

  关于许愿真实语,当黄金晱摩的父母与多孙陀利女神各自说真实语时,他们都希望黄金晱摩所中的箭毒得以清除。关于预兆决意,当菩萨作出决意再把剪下来的头发丢向天空时,他希望若自己能够成佛的话就让那头发挂在天空中。关于愿望决意,当比豆梨作出决意时,他也希望自己的下衣能够完整无损。它们都与愿望有关连令到人们以为它们都是一样的。这是为何现今有些人把真实和决意两个不同的词作为一词来用,说:「我们在修真实决意。」

  然而,事实上在十波罗蜜里,真实和决意是个别不同的波罗蜜。因此,它们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它们的差别是:无论是善恶,只要是事实的即是真实。以真实为根基的愿望是许愿真实。没有以任何事实为根基,只是决意实现愿望的作法是决意。

  再作进一步的解说,当黄金晱摩的父母说真实语时,他们说:「之前晱摩有修正法。」(这是作为根基的事实。)然后再说:「以这真实语,愿他的毒得以清除。」(这是他们的愿望。)因此以事实作为根基的愿望是为许愿真实语。

  当菩萨把剪断的头发丢向空中时,他决意地说:「若我能够成佛的话,愿这头发留在空中。」他这么做时是没有以任何事实为根基的。他所作的决意是为了预先知道他是否能够成佛。

  当比豆梨捉住马尾,就要跟富楼那迦离去时,他决意地说:「愿我的下衣完整无损。」他这么做时也是没有以任何事实为根基的,所以是愿望决意。

  所以,真实语和决意的差别是在于有没有以事实为根基。

  三、任务决意

  在此任务是指布施、持戒等善行。当某人决意实践这些善行时,他的决意可称为任务决意,但只是决意并非已成就了决意波罗蜜。其原因是那决意是不属于过去与现在的。只有在未来他果真有如已决意的去实践时,他才是成就了决意波罗蜜。无论现在他的决意有多强,若过后并不能实践的话,那么他的决意是无用且毫无意义的。

  《佛种姓经》里提及决意必须是坚定不移的,就好像犀牛角一样,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

  之前所提及的布萨决意,以及关于袈裟和钵的决意,是不能被归纳在预兆决意、愿望决意及任务决意之内的,因为它们只是戒律指定必须作的决意而已。反之,入定决意和入灭尽定之前的决意,则是愿望决意。

  菩萨与三种决意

  在以上三种决意之中,菩萨实行预兆决意和愿望决意并不是为了成就决意波罗蜜,而只是为了符合情况的需求罢了。反之,菩萨修任务决意则是为了成就决意波罗蜜,以证悟阿罗汉道智和一切知智。

  以下是摘自《行藏》形容菩萨如何修决意波罗蜜的经文之片段:

  「舍利弗,当我是尸毗王时,我在皇宫里这么想:

  『在人们所做的布施之中,没有一种是我不曾做过的。若有人来向我讨眼睛的话,我将心不动摇地把眼睛布施给他。』」

  这是指尸毗王已经坚决地决意:「若今天有人来向我讨取眼睛,我将毫不犹豫地把眼睛布施给他。」

  当帝释天王化成一个婆罗门来向他讨一粒眼睛时,他果真有如早已决意的,毫不犹豫地把双眼送给那婆罗门。尸毘王的这项决意是与布施有关的。

  在盘达龙王一章里提到:

  “Caturo ange adhitthaya semi vammikamuddhani chaviya cammena mamsena naharu atthikehi va yassa etena karaniyam dinnam yeva haratu so”

  这段巴利经文形容了盘达龙在持戒时如何决意。它的意思是:「在对我身体的:一、厚皮与薄皮;二、血与肉;三、肌肉;四、骨四个部份作出决意之后,我就躺在蚁丘上。任何人想要用到我身体的任何部份,都可以把它拿去,因为我已决意用身体来做布施。」为了提升戒行,盘达龙王决意地说:「我将牺牲我身体的四个部份来保护我的戒。」

  盘达龙王的这项决意是与持戒有关的。

  在《瞻波龙王本生经》里,瞻波龙王告诉他的皇后什么是他遇难的兆相之后,就到人间去持戒。关于这点,注疏提到:

  「在说完兆相及决意新月十四布萨日当天持戒之后,瞻波龙王离开了龙界,去到人间躺在蚁丘上。」

  瞻波龙王的这项决意是纯粹与持戒有关的。

  在以上的所有故事里,布施或持戒是一回事,而决意则是另一回事。尸毘王的布施在他把眼睛送出去时发生,但他的决意则在布施之前已发生。因此是决意在先,布施在后。在龙王持戒的事件,也是决意在先,持戒在后。在俗事里,一般上也是在决意「我将这么做」之后,才会真正有去做的行动。

  德米亚王子的决意

  有一次菩萨生为迦尸国国王的儿子,名为德米亚。(他父亲把他命名为德米亚是因为在他出生那天,迦尸国全国下了一场大雨,这令到百姓们都很欢喜。)当王子一个月大时,他的父亲抱着他审判四个小偷,每个小偷都受到处罚。当王子看到时感到很惊骇与悲伤,心想:「我应怎么做才能脱离这皇宫?」

  隔天当他独自躺在白色华盖之下时,他想起了父亲的作为,而害怕以后会成为国王。当时保护那华盖的女神在过去其中一世是他的母亲,她抱起菩萨说:「孩子,别害怕。若你想要脱离这皇宫,你只须决意装成哑巴、耳聋及全身瘫痪,那么你的愿望就会实现。」其时王子就决意照着办。

  在接下来的十六年里,王子受到了各种考验,但他还是对自己的决意坚定不移。最后他的父亲下令说:「我的儿子真的是哑巴、耳聋及全身瘫痪。把他带去坟场活埋了。」

  虽然他在漫长的十六年里受到各种艰难的考验,他还是有如不受动摇的岩岳一般地坚定。他那坚定不移的决意是非常高难度的决意。只有人们能够有如德米亚王子一般尽全力不动摇地去实行任务决意时,他们才是在成就菩萨所修的决意波罗蜜。

  决意波罗蜜一章至此完毕。

  

  

《南传菩萨道 下 第八章:决意波罗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