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菩萨道 下 第一章:布施波罗蜜▪P9

  ..续本文上一页,信施也会带来清秀美丽的相貌;细心施则使到施者的随从与侍者都很细心及服从命令;应时施的果报则是在适当的时刻带来极大的利益;由于摄益施,施者在善报来时可以真正地享受它;由于无破损施,施者的财富不会受到五敌摧毁。(五敌是水、火、国王、盗贼与敌人。这五种布施记载于上述经典的第八部经。)

  在经典中并没有提及与这五种相对的布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五种相对的非善士施是:

  一、 无信施:布施时对因果法则没有信心,而只效仿他人布施,或为了避免受到指责与辱骂才布施。(这种布施将为施者带来财富,但是却没有美好的相貌。)

  二、 不细心施:没有确保食物是新鲜、清洁、有益与受到细心准备的布施。(这种布施将带来财富,但是施者的下属将不会有纪律与听从命令。)

  三、 非应时施:(它将带来财富,但是其利益不大,而且不是在需要的时候。)

  四、 非摄益施:马虎敷衍地布施,并无帮助受者或向他致敬的意思。(这种布施将会带来财富,但是施者无法真正享用他的财富,或没有机会去享用它。)

  五、 破损施:布施时破坏他人之尊严。(这种布施会带来财富,但是却会受到五敌摧毁。)

  关于上述的应时与非应时施,我们应该注意到即使有好的善意,若在白天供养光给佛陀,或在下午供养食物给他也是不当的。

  五种恶施

  《律藏‧附随篇》里提及五种一般人认为有功德的布施,但是事实上却是有害而无功德之恶施。它们是:

  一、布施酒与麻醉品;

  二、办戏场;

  三、提供妓女给想要享受性交之人;

  四、把公牛放进母牛群中去交配;

  五、画或布施春宫图。

  佛陀把这些布施形容为恶施,因为在其中是不可能有善思的。有些人以为提供白粉给由于没有毒吸而将近死亡的吸毒者是一种善的命施,但是事实上它并无功德,因为是恶心促使人们布施不适于服用的白粉。对于布施其它麻醉品也是如此。

  《本生经注》述及维山达拉菩萨所做的大布施也包括了所陈列的酒。

  有些人在尝试解说为何维山达拉王的布施也把酒包括在内时,说他在布施时并没有提供酒给人饮用的念头,以及是由思来决定布施是否有功德,所以并无涉及恶思。他只是为了避免人们批评他的大布施里没有酒而已。(但是这种推理是站不住脚的。)像维山达拉王般的伟人是不会担心他人批评的,尤其是对无理的批评。事实上罪恶只在于饮酒,若把酒适当地用来做药是无罪恶的。因此我们应该看待他的大布施包括酒的目的即在于此。

  五种大布施

  《增支部‧八集‧第四品‧经九》以“Pabcimani bikkhave danani mahadanani”起始详尽地说明五戒是五种大布施。但是我们却不可因为上述的经典把五戒形容为五大布施而错误地认为持戒即是布施。佛陀并无意把持戒与布施两者说为没有差异或完全一样。持戒是摄受自己的言行,而布施是把施物给与他人,这两者是不可被视为一体的。

  当有德行之人持不杀生戒时,事实上他是在给与众生无畏施。其余之戒行也可以此类推。因此有德之士善持五戒时,他即是通过摄受而布施给众生无害、无危难、无忧虑等。佛陀是基于这点才把持五戒说为五大布施。

  布施有六种

  如同经典没有提及布施可分为四种的方法,在此也没有直接提及布施可分为六种的方法。但是批注《法聚论》的《殊胜义注》有说明六种施物,即色、声、香、味、触及法六尘。

  布施有七种

  同样地,经典里并没有提布施可分为七种的方法。但可以把「布施有二种」的七种僧伽施归纳在此。

  布施有八种

  在《增支部‧八集‧第四品‧经一》中,佛陀说布施可分为八种,它们是:

  一、 在受者一出现时,即毫不犹豫或拖延地布施。

  二、 由于害怕受到指责或投生恶道受苦而布施。

  三、 由于受者以前曾经给过他东西才布施。

  四、 期望受者将来回报而布施。

  五、 心想着布施是善业而布施。

  六、 基于「我是一个可以自己煮食物来吃的居士。若我自己吃却没有布施给不被准许自己煮食物之人(因为戒律不允许而不能煮食物的佛教比丘),那是不对的」这种想法而布施。

  七、 认为布施会为他带来善名远播而布施。

  八、 认为布施会帮他在修止禅与观禅时获得定力(与观智)而布施。

  在这八种布施之中,最后一种是最好与圣洁的。原因是它最为特出,有助于修习止观禅之人获得喜悦,因而对他修禅有帮助。首七种布施并无助于促使心修止观。在这七者之中,第一和第五种是上等施,第七种是下等施,而第二、三、四、六种是中等施。

  这八种布施可分为两组,即属于善业的「福境施」和「世俗境施」。第一、五、八种是福境施,而其余的则是世俗境施。

  再者,《增支部‧八集‧布施品‧经三》也有另一个八种布施的列法:

  一、 由于挚爱而布施。

  二、 在无可避免的情形之下,不情愿与恼怒地布施。

  三、 不懂得因果法则而愚痴地布施。

  四、 由于害怕受到指责,或害怕投生恶道受苦,或害怕受者会伤害他而布施。

  五、 基于布施是自己祖先之传统的想法而布施。

  六、 为了获得投生天界而布施。

  七、 希望体验清净心之喜悦而布施。

  八、 认为布施会帮助他在修止观禅时获得定力(与观智)而布施。

  在这八种布施之中,也只有第八种是最圣洁的。第六与第七种是福境施,因此也是相当善的;其余五种是属于世俗的下等施。

  再者,在《增支部‧八集‧布施品‧经五》里,佛陀很详尽地讲解「施再生」,即由于布施而获得的轮回。根据未来的八个轮回去处,布施可分为八种:

  一、 看到人们今世富裕幸福的生活,他期望来世有富裕舒适的生活而布施,同时致力过着有戒行之生活。死后其愿得以实现,他投生在人间,过着快乐舒适与富裕的生活。

  二、 听到四大王天的天神有大神力,又过着快乐舒适的生活,他发愿投生至其界而布施,同时致力过着有戒行之生活。死后其愿得以实现,而投生在四大王天。

  三、 听到三十三天的天神……而投生在三十三天。

  四、 听到夜摩天的天神……而投生在夜摩天。

  五、 听到兜率天的天神……而投生在兜率天。

  六、 听到化乐天的天神……而投生在化乐天。

  七、 听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神……而投生在他化自在天。

  八、 听到梵天很长寿、相貌美好、生活快乐,他发愿投生梵天界而布施,同时致力过着有戒行的生活。死后他如愿地投生梵天界。

  我们不可以从上文下结论说只须布施就肯定会投生梵天界。如同前两种分法的第八种布施所提及的,只有以布施令心柔软之后,再修四无量心禅法,即慈、悲、喜、舍,直到证得禅那,我们才能投生在梵天界。

  再者,在《布施品经七》里提及八种善士施:

  一、 以清洁、纯正与吸引人的施物来布施。

  二、 以特选和品质优良的施物来布施。

  三、 应时施。

  四、 布施适合受者与可接受的东西。

  五、 细心挑选受者与施物后才布施。所选的受者应是如法修习的有德之士,不应选没有戒行之人。当有优质与劣质的施物时,应选品质较好的来布施。

  六、 根据自己的能力而经常布施。

  七、 以清净平和之心实行布施。

  八、 布施后感到快乐。

  在经典中并没有提及相对的八种非善士施,但是我们可以猜测它们应是:

  一、 布施不清洁、不纯正与不吸引人的施物。

  二、 布施劣质的施物。

  三、 非应时施。

  四、 布施不适合受者的东西。

  五、 没有细心挑选受者与施物而做的布施。

  六、 虽然有能力经常布施,却只是偶而才布施。

  七、 心不平静地实行布施。

  八、 布施后感到后悔。

  布施有九种

  在《律藏‧附随篇》里,佛陀说有九种不如法布施。其注释对这九种所作的解释是:

  一、 使到施者原想要布施给某个僧团之物,被转为布施给另一个僧团。

  二、 或转为布施给佛寺。

  三、 或转为布施给某个人。

  四、 使到施者原本想要布施某间佛寺之物,被转为布施给另一间佛寺。

  五、 或转为布施给僧团。

  六、 或转为布施给个人。

  七、 使到施者原本要布施给某个人之物,被转为布施给另一个人。

  八、 或转为布施给僧团。

  九、 或转为布施给佛寺。

  在此施者原本想要布施之物是指施者早已在口头上答应要布施给僧团,或某个佛寺,或某个人之袈裟、食物、住所与药物四资具,以及其它必需品。

  在律藏之《波罗夷》与《波逸提》中记载为何佛陀开示九种不如法施的故事。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祗园精舍里,有一群人决定要布施食物与袈裟给僧团。所以他们就准备好食物与袈裟。但是却有一群无戒行的比丘去向他们强求布施袈裟给自己。由于被强迫布施袈裟给无戒行的比丘,那些人只剩下食物可供养僧团。当少欲知足的比丘知道了这件事后,他们向佛陀揭发无戒行的比丘之恶行。即是在当时,世尊立下了这样的戒条:「任何比丘明知地使到早已宣布为布施给僧团之物转为布施给自己,他即犯了舍堕罪。(必须舍弃所受的施物。)」

  关于这个戒条的从戒,佛陀解释说:「若使到口头上已答应布施给僧团之物被转为布施给自己,这是舍堕罪。明知其物原是要布施给某间佛寺的,却使到它转为布施给另一间佛寺,或僧团,或个人,那是恶作罪。明知其物原本是要布施给某个人的,却使到它转为布施给另一个人,或僧团,或佛寺,那是恶作罪。」

  这故事说明了原本好意之善业如何会被他人干涉而受到损害,以及变成不…

《南传菩萨道 下 第一章:布施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