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习波罗蜜长达一阿僧祗与十万大劫;未来大弟子则须修习十万大劫;关于未来普通弟子的期限,经典里并没有提到。无论如何,批注《大本经》 的「宿住论」之注疏与疏钞提到大弟子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世长达十万大劫,而普通弟子的能力则少过此数。由于他们在每一生皆有修习波罗蜜,从这一点推测,未来普通弟子修习波罗蜜的期限是不会超过十万大劫的。因此,他们的期限是不定的,它可能是一百或一千大劫等。根据一些论师的看法,它可能只是一或两世而已,就有如青蛙的故事 中所述一般。
佛陀
如前所述,三类菩萨(未来佛)在各自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即会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maggabana),以及能知一切事的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他们同时也获得了无限(ananta)与无量(aparimeyya)的佛之特质。这些特质是真的太多了,若一尊佛只是颂扬另一尊佛的素质而不谈及其它事,当一个大劫结束后,这些素质还没能说完。已证得这种菩提,在三界中没有相等的众生之圣人被称为一切知佛或正等正觉者(三藐三菩陀,Sammasambuddha)。
当在两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期限里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辟支菩萨即能无师自通地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但是他却不能证得一切知智和十力智等。这类圣人被称为辟支佛。
三类未来弟子在各自的期限圆满了诸波罗蜜之后,即会依靠一位导师(即佛陀)之助而证得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证得弟子菩提的圣人被称为弟子,他们是上首弟子、大弟子或普通弟子。
佛陀的任务
在这三类觉者之中(即一切知佛、辟支佛与弟子),一切知佛被称为济渡者(tarayitu);他是至上者,在自渡后再渡他人脱离娑婆苦海(即生死轮回)。辟支佛在佛陀与其佛法住世时是不会出现的,他们只出现在两尊佛住世之间无佛的时期。佛陀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及有能力教导他人觉悟它。辟支佛也是无师自通地觉悟了四圣谛,却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教导与使他人觉悟。在亲自觉悟了道、果与涅槃之后,他无法解说这些证悟的体验,因为他没有掌握对于这些出世间法的恰当文字。因此,辟支佛对四圣谛的智慧(dhammabhisamaya,法现观)被论师们譬喻为哑巴的梦或文盲农夫无法以文字来形容的生活体验。因此辟支佛已自渡,然而却不能渡他。
辟支佛可以为那些出家为比丘的人剃度,他们也可以教人「等正行仪学」(abhisamacarika),说道:「你应该如此平静地向前走、向后退、看、说等」。但是却不能教人如何分别名色(nama-rupa)以及观照它们的三相(三法印:即无常、苦和无我)等等,以使他人觉悟道与果。
弟子被称为受渡者(tarita),因为他们是受到佛陀之助与解救而得越渡娑婆苦海的。当乌婆帝沙(Upatissa,后来被称为Sariputta,舍利弗)听到阿说示尊者(Assaji)说:“Ye dhamma hetup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o.”──「由因而生之诸法,世尊已说出它们之因。」,他即证得了须陀洹道果。
从这一点,有人可能会以为弟子可以同时是受渡者(tarita)与济渡者(tarayitu)。但是弟子的教法是源自佛陀,而不是自己的。他不能不借助佛陀的教法去弘法。因此弟子被称为受渡者,而不是济渡者,因为他们是不可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而是只有在佛陀之助力下才能证得道与果。
因此,辟支佛是自渡者,弟子是受渡者。自从他们证得阿罗汉道与果后,他们时常进入果定(phalasamapatti)和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以体验寂静之乐,而不是时常致力于为众生带来利益。
在另一方面,佛陀是不会只停留在为自己带来快乐而已。事实上,在他圆满波罗蜜的时候,他已下定决心:「在我明了四圣谛后,我将使他人同样地明了它。」等等。因此,他日以继夜地执行佛陀的五项任务。
由于必须执行这五项任务,佛只在用餐过后休息一阵子。晚上时,只用后夜的三分之一时间来休息。其它的时间他都用来执行任务。
只有佛陀才有「独特与至上的精进力」(payatta),这也就是佛陀的多种成就之一;所以只有佛陀才能执行这些任务。执行这些任务并不是在辟支佛与弟子的能力范围之内。
省思佛陀的稀有出世
深入地省思菩萨与佛陀的四方面,即:菩萨、菩萨的任务、佛陀、佛陀的任务,能够让我们醒悟到佛陀的出世是一个非常稀有的现象。
详尽的解释:有许多人在看到或听到佛陀的威神力与成就之后。(譬如击败傲慢自大的外道、显现双神变等),都发愿成佛。当佛陀在三十三天(Tavatimsa)教完论藏(Abhidhamma)之后回来人间时,他显出「自天下降神变」(devorohana),令到人、天神与梵天都能互相见到对方。这自天下降神变的范围上至有顶天 (Bhavagga),下至阿鼻地狱 (Avici),四面八方则远至无边世界。那天看到佛陀之非凡风采的人群,没有一个是不因此而发愿成佛的。这点在《法句经注》的自天下降的故事及《胜者庄严疏钞》里解释三种神变时有提到。
虽然那些看到或听到佛陀的成就之后发愿成佛的人数很多,但是其中信心、智慧、愿力与精进力弱的人,在得悉有关波罗蜜的各方面,圆满诸波罗蜜的深度及漫长的时间,生生世世不可间断,以及必须认真、透彻及不惜牺牲性命地实行时,都退缩不前了。只有坚忍不拔地圆满波罗蜜才能证得三藐三菩提。因此佛果被称为「难得」 (dullabha)之事。佛陀的出世是真正非常稀有的现象。
因此在《增支部‧一集‧一人品》(Avguttara Nikaya, Eka-nipata, Ekapuggala Vagga)的第二部经里提到:
“Ekapuggalassa bhikkhave patubhavo dullabho lokasmim: katamassa ekapuggalassa
Tathagatassa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imassa kho bhikkhave ekapuggalassa patubhavo dullabho lokasmim.”
「诸比丘,在这世上有一个人的出现是非常稀有难得的。那是谁呢?那即是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他的出现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在这部经的注释中也有解释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单只说到十波罗蜜中的布施波罗蜜,我们是不可能只修了一次,或两次,或十次,或二十次,或五十次,或一百次,或一千次,或十万次,或一千万次,或十亿次,或一千亿次,或十万亿次就可成佛的。同样地,我们是不可能只修了一天,或两天,或十天,或二十天,或五十天,或一百天,或一千天,或十万天,或十亿天,或一个月,或两个月,或十万亿个月,或一年,或两年,或十万亿,或一个大劫,或两个大劫,或十万亿个大劫,或一阿僧祗大劫,或两阿僧祗大劫,或三阿僧祗大劫就可成佛。(其它的波罗蜜,即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辱、真实、决意、慈与舍也是同样的情形。)事实上最短的期限是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只有在这么久的时间里,非常恭敬、热诚、认真、透彻与毫无间断地圆满诸波罗蜜之后才能成佛。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原因。
这部经的疏钞也强调只有至少修习诸波罗蜜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之后才能成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方法的。这是为何佛陀的出世是非常稀有的。
没有譬喻可以形容波罗蜜
菩萨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里的出生次数(如从须弥陀隐士至维山达拉王子),多过大海洋里水滴的数目。在生生世世毫不间断地圆满的波罗蜜已多至无可计数。实际上这些波罗蜜是无可譬喻的。在《胜者庄严》里有一首颂偈:
“Mahasammudde jolabinduto”pi
tad antare jati anappaka va
nirantatam puritaparaminam
katham pamanam upama kuhim va.”
「在须弥陀与维山达拉王子之间,
他出生的次数,
多过大海洋里水滴的数目。
有谁能衡量,
毫无间断地圆满的波罗蜜?
能形容它的譬喻到底在那里?」
除此之外,《道路粮经》(Patheyya Sutta)的注疏与疏钞和《胜者庄严疏钞》(注释有关一百种善业的美德或相,satapubba lakkhana)中提到:「若从须弥陀隐士在燃灯佛面前发愿成佛时算起,直到维山达拉王子布施马帝王后(Maddi)为止的期间之内,把无边世界众生所修的布施等善业累积起来,再跟菩萨于同时期里所修的善业来作个比较,前者的善业也不足于后者的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
即使欲成为菩萨也是非常艰难的
莫说成为一位正等正觉者,即使想要达到有如须弥陀隐士能够获得被授记的境界,也需要具备以下八项条件:
一、 是人
二、 是男人
三、 波罗蜜已经圆满至足以使他在那一生证得阿罗 汉果。
四、 遇到一尊活着的佛陀
五、 是一位相信业力的隐士(kammavadi,佛教以外 的出家人)或是一位佛教的比丘。
六、 具备四禅八定与五神通。
七、 有不惜牺牲自己生命修波罗蜜的非凡精进力。
八、 善欲足够强大至令他发愿成佛。
只有具备了这八条件的人才能戴上「授记之冠」。因此,莫说成为佛陀,即使想要达到有如须弥陀隐士可以获得授记的境界也是非常困难的。
若欲被授记成为菩萨已是如此困难,对于在被授记之后还要以至少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的期限,通过四成就的方式圆满诸波罗蜜才能成佛的难度是如何才能形容呢?成佛是真正很困难的。
由于佛果是非常难得的,佛陀出世的「时期」也是很难遇到的。关于这一点,《增支部‧八集》(Avguttara Nikaya, Atthaka Nipata)举例了在娑婆世界的八个「不幸的时期」。它们是:
一、 生于地狱(niray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生在这里的众生时时刻刻都受到极端痛苦的折磨,他们是不可能行善的。
二、 生于畜生道(tiracchan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些生物时常活在恐惧里而不能修善,而且他们也不能分辨善恶。
三、 生于饿鬼道(peta),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里的生命时常感到干燥、炽热和受尽极度饥渴的折磨,是不可能修善的。
四、 生于无想有情天(asabbasatta-bhumi),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这里的生命是不可能修善的。由于他们没有耳根,因此连听闻佛法也是不可能的。(在《胜者庄严疏钞》里,无色界也 包括在内。)
五、 生于遥远的部落,这是一个不幸的时期,因为生在这个地方没有机会接触到比丘、比丘尼及其它的佛弟子与信徒。这里的人民都很落后与缺乏知识,因此他们不能修什么善法。虽然他们有耳根,但是却没有机会听闻佛法。
六、 生为一个持有「定邪见」(niyata-micchaditthi)之人;这是不幸的,因为即使持有「定邪见」的人生于佛陀出现的国度,法音之吼不断响遍全国,他也不能听闻与修习佛法。
七、 生为五根不具足之人;这是不幸的,由于过去世的恶业,他的「结生心」(patisandhicitta)缺少了三善因,即无贪、无瞋与无痴(ahetuka-patisandhika,无因结生)。因此他的眼、耳等五根不具足。即使他生于「中国」 ,也没持有「定邪见」,但是由于五根不具足,他不能得见圣者,也不能听闻与修习他们所教的佛法。
八、 生于没有佛陀出世的时期;这是不幸的,因为在这段时期,即使人们生于「中国」、五根具足与持有正见(即业报智),也没有机会修习戒定慧三学。
不同于上述的八个「不幸时期」(akkahana),第九个时期是很幸运的,它被称为「佛出世之第九时期」(Budd”uppada-navamakhana),因为这是有佛出世的时期。生于这时期、五根具足又持有正见的人,将有机会培育与修习佛陀所教之法。「佛出世之第九时期」包括佛陀在生的时期以及佛法住世的时期。
让这「佛出世之第九时期」成为有成果的
现今的佛教徒有幸生为人、五根具足、持有正见及生在正法住世的时期,他们已遇到稀有的「佛出世之第九时期」。虽然已遇着如此殊胜的因缘,若他们懈怠而不修习戒定慧,他们已经错失了黄金机会。生于八个不幸时期的机会是很高与频密的,反之生于正法住世的时期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只有在很漫长的无数大劫之后,才有一尊佛出现。因此「佛出世之第九时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现今的佛教徒已经获得了两项祝福。第一即是生于非常难得的正法住世时期,第二即是生为一个持有正见之人。因此,对于这「佛出世之第九时期」,他们应该认真与正确地省察:「我们如何才能了知佛法?我们不可错失了这个正法住世的黄金时期。若错失了它,我们将很凄惨地在四恶道里长期受苦。」
谨记这一点,得遇稀有的「佛出世之第九时期」的人们,希望你们能够培育与修习佛陀所教的戒定慧三学,直到证得阿罗汉果。
《南传菩萨道 上 第二章:稀有的佛出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