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性之我,渺不可得,如同龟毛兔角,于 是决定此我是无。以此决定无遮破我执,名为初见中观。上来是以粗浅语,说明 修胜义菩提心大概。真实说,自性成立,在一异中皆无,为我无自性之成因。如 是无自性成立之性,即无自性之我,无自性之成因,亦曰我无自性之种理,亦曰 我无自性胜法,亦曰我无自性遍能。如是之说,皆以因明量抉择,非初学者所易 晓,故我以粗浅语出之也。俱生我执所执之我,用一异之理抉择。他如头目手足 等,亦适用一异之理抉择。颇公大量云,用是有者,依三种成立,一以假名安立 过去而成之我手。三实有成就之作。三非实立假名,非实有成就之手.东登仁波 伽云,一现有之手,二现无之手,三唯名安立之手。此二大德所说三种手,修学 者,于其唯名安立之手,能常在心中显现,则已通达细分世俗谛。此细分世俗谛, 唯中观者乃得见之。因指掌骨节等和合为聚,于此聚上,安立假名而有手。众生 所执之手,不等安名而实有成就,此手本无,而妄执为有。此是东登仁波伽所说 现无之手。除安立假名之手,与实有成就之手外,尚有世俗名言之手。此手非安 立假名,亦非实有成就,惟世俗名言。此是颇公所说第三种手。亦即东登所谓现 有之手。此手应有,非应破分。凡一见不假思索而俱生被以名言,此是世俗共许 为有,谓之世俗名言有,不应破。放手有无安立假名三种,唯无手一种,是应破 分。盖所谓手者,既不经假名安立。而说为有,又非世俗名言之有,则此手定无, 故应破。了知此一法如是破,其余一切法亦各以其应破分而破也。何以知实有成 就之手定无耶。此仍以一异之理为破之。若一体有者,指掌骨节等,每一支分, 应皆是手,一人应有多手。若异体有者,指掌骨节等外,应别有一手,以此而破 所执。能破则得见一分法性。上只说理。修时,唯须以一分正知观察自性我,破 以一异之理。我破而我所破,一法破,一切法皆破。故通一法,即通一切法。达 一空性,即达一切空性。若干一切法,一一而破,则破手后,见手之空性,更须 分别见头目脚等之空性。即发,亦应一丝一缕而见其空性。则修空性无了期也。 通达补特伽罗无我,即得人无我。以此推而至一切法,则得法无我。一切法,分 有为法,无为法二种。有为法中,包括色法,心法,心所有法等。但破色法,余 心法等随之而破。无为法虚空等,但破虚空,余无为法皆破。如在成都,曾观幻 师变化戏法,而知是假。以后无论观何地何人变化戏法,亦知是假。故人无我通 达,有为,无为等法无我,亦得通达。但以一异法,遍行抉择。惟须知方分,如 虚空有方分,方分与虚空,是一是异,以此抉择。抉择后,决定无之见生起,此 时应修缘起理,缘起与自性有不两立,必空自性,始有缘起。如镜中有人面,依 镜与人面而有。镜中之面是缘起法。此面非自性实有,乃缘人面与镜相值而起。 假使镜中之面是实有者,应不待境面相值为缘,而镜中有人面显现。然镜必待人 面相值乃显,故知面显非真实有。我亦依缘而有,如无因缘和合,则亦无我。我 非自性实有,犹同镜中人面。经教有二相违,如缘起有,则与自性实有违,如自 性有,则与缘起违。以此知我既是依缘而起,必无自性,得无自实有之决定。于 此豁然显现一空明境遮破实执。至是可一心专注此空明境而修信修。若未得决定 知显现空明境者,仍须如前数数观修。抉择至无自性之空显现时,要即刻把握得 住,否则稍纵即逝。彼时正见之决定知已逝,而行住修,只住于无分别上,决非 慧见。必于生起决定知时,即乘此决定之知,而入于住修,勿轻放过。修空性到 此,最是难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彼仅知我无自性,或自云我修空性,囫囵 吞枣,皆不是也。云何串修等住空性,谓以一异抉择,至我无自性,豁然出现时 之决定知,如其决定知之力量不退失,稍许等持而行住修,即是等住空性。如失 退者,应复起观修,引生决定知。再乘决定知力而住。如是数数修习,入正见流, 正见流纯熟,再加三摩地而修。经云,缘空性而修三摩地是也。以空见为所缘而 修止,生起殊胜轻安,则得缘空性之止。得此止后,复修空性胜观,观察甚深空 性,如是观修,生起观力之轻安,即通达胜观。入大乘加行道矣。轻安有二,一 修止,以专注力引生之轻安。二胜观,以妙观力引生之轻安是也。得决定知而行 住修,即本颂道体住赖耶。此是入定。出定后则有后得。中间如幻,即说后得。 修学者下座后,观一切法非真实有而是幻有。如幻师变现象马。彼亦自见象马, 而亦自知是幻。观众则不然,或误为真实,或虽知是幻,而不知为幻之所以然。 毕竟输幻师一筹。通空性者与未通空性者相异,亦复如是。于如幻中,能知性空 即是缘起,此是难事。达性空而欲通缘起,与未达无自性,而欲通空性,其难正 复相等。彼始因缘起而通达性空,至此,要从性空而返通缘起。如瓶己知是假名 安立,而无自性,而知瓶性本空;今循还于性空中,复行建立瓶之能作所作因果 等。既要合于性空,又要不失缘起作用。如秤两端,一是性空,一是缘起,等无 轻重。故空后须谛观缘起,此三界法王宗喀巴之教授,修学者当切实领会。以上 说修胜义菩提心竟。

  今引一公案作结。昔有二人,一是讲空性者,一是修空性者,同行至一河时, 大水不得渡。修空性者,即跌坐岸旁修法。讲空性者,问修空性者,打坐作什么。 曰,我修空性。又问汝以何者为空性。修空性者,陈其所解。讲空性者,(口昔) 曰,不是不是,我为汝说。即开演空性言教,修空性者言下大悟,当即起修,证 得空性,遂展神通,遥登彼岸。讲空性者,急招彼回。问汝今者以何功德得迳登 彼岸。修空性者答曰,我从汝开演空性言教,已证空性,故登彼岸甚易。问:我 何不证。答:汝只讲不修,所以不证。于是讲空性者启请修空性者,说修性空法, 如法起修,亦证空性。于是二人相携渡河而去。今我引此公案,如作一盖。将所 说修胜义菩提心法盖覆也。

  重说藏中各派及唯识派,解释诸法如梦五句义。

  昨藏中各派及唯识派,解本颂大意,诸君有未明了者,今再说一遍。藏中各 派,说视诸法如梦者,谓一切色等法如梦。如于梦中见有山河大地人物等,是以 睡眠之力逼令内识颠倒错乱故,见有彼山河大地人物等,此乱识所显,尽非真实。 如真实者,梦中之山河大地人物等,醒时亦应得见。一切色法亦如是,由我执颠 倒,而显现色等诸法,犹如梦中,非真实有也。此是断见。应观无生性者,真实 之体,从无始生死以来,未尝生,应以心作如是观察。应观未尝生之心。如达此 者,对治自然而得解脱,故曰对治自然解也。唯识派说诸法如梦,诸法是指所取 持之诸法。唯识不能承认有外境,谓外境之色相是有,而外境之事义则无。外境 色相,非内识摄。外境事义,与内识异体。唯识亦承认色相,否则山河大地等皆 空,而一无所有,只是漆黑空洞,毫无所见,此唯识者所不许。彼无与内心异体 之外境。其言外色,为内识所不摄,此色等法,是所取,故如梦。藏中唯识立名 至微细,如「起迂」汉文译为外境不得,不译为外境亦不得。不知汉文有同意名 词者,如瓶。境如有者,此境是内耶,是外耶。汉文名相分,亦不必与藏文名相 合。故难言。唯识谓瓶非外境,仅为识之习染所变现,不成外义。又说色等法如 梦非实,喻如斗室中,梦群象群马,由眠时乱识变现为有非真实有。如实有者, 何以室小能容。又醒后应见,何以不见。故从取色之识而成立所现之境,所现唯 是内识,非别有真境。今见所现相分,若与内识远离,而实则非与识离。观无生 性者,内能取之识,与外所取,非异体,即无生。谓无异体生。离识之境必无。 观察能取所取皆为遮止之空,是二取空。于此修学者,蕴聚上安立之我亦空,以 此对治自然而得解脱,故曰对治自然解也。如是离二取得空之道体,不受粗分六 识所摄,应住于细分阿赖耶中,故曰道体住赖耶。其解中间如幻与昨说略同。知 由识而现所现之相不买,皆同幻事。过去藏中,於如幻修法,于赖耶空定中起后, 或见大地平沉,或见山河大地,如烟如雾,悉破坚固之相,若已往亦能通达,或 洞见垣一方等,此悉是断空中应见者,彼谓得如幻义大非,藏中各派所说如幻皆 非,唯识说如幻亦非,唯中观说如幻可依也。

  第三违缘转成菩提道用者

  颂曰 罪满情器时 违缘转道用 遇缘即修习 四行胜方便

  前三句是依心而转。后一句是依行而转。合为二种转也。一切有情,以烦恼 罪障所感得之器世间,恶业深重,寿命短促,智慧痴暗,触处皆是违缘。此中几 无修习机会。即发心修学者,亦多生障难,中途退失。或失意时,因颓废而退失。 或得意时,因纵逸而退失。或有穷希正法,达则易守。凡此种种,皆被违缘所转。 不能转违缘为道用沉沦生死,了无出期。今即彼违缘,转成菩提道用。鞭令此心 趋向正道,化违缘为顺缘,此是本论殊胜法门也。谓于一切时中我身心所受之诸 种痛苦,作消业想。想此业因,非由他作,是我自作。由我爱执,随顺烦恼,造 诸恶业,应堕三途。今者痛苦,犹是重业轻受,虽暂受苦,却缘此免堕三途,善 哉,善哉,我乐受此。任遇顺逆等缘,皆如是思维修习,即得转成道用。次于我 受大苦、中苦、小苦时,想彼无量有情,如我今者,岂少也哉。愿彼无量有情, 应受诸苦,尽皆移集我所受苦中,由我一人代受,令彼安乐。如是发愿,而修取 舍,取苦舍乐。复次于苦来时,想我过去修习悲心,愿代有情,独受诸苦,今苦 自至,岂我悲心已成熟耶。然此苦甚微,我悲方炽,愿更降受苦,我尚能胜。如 是苦变为乐,反生随喜,恶业亦转成善业。噶当派大德云,失财帛时…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