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57

  ..续本文上一页间的诸神通,由于他修习这样的定而得证功德及更成坚固,且他既

  得具足那证得功德而成坚固的定的修习,则甚易成就于慧的修习,所以现在开始

  先论神通。即如世尊对证得第四禅的善男子,为示修定的功德及为了要说更微细

  的法,曾说(一)神变、(二)天耳界智、(三)他心智、(四)宿住随念智、

  (五)有情死生智的五种世间的神通。用这样的表示法:“当他的心如是得达等

  持遍净洁白无垢离诸随烦恼柔软适于工作住立不动之时,则他引导其心倾向于神

  变。他得享受于种种的神变:即如一身而成多身等”。

  一、神变论

  (以十四行相调心)此中:欲求“一身而成多身”等神变行动的初学瑜伽

  者,于(地水火风青黄赤)而至白遍的八遍中,各各生起八种等至之后,当以此

  等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一)以顺遍,(二)以逆遍,(三)以顺逆遍,(四)

  以顺禅,(五)以逆禅,(六)以顺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

  (九)以跳禅与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缘,(十二)以超支与所

  缘,(十三)以支的确定,(十四)以所缘的确定。

  怎么为“顺遍”?乃至怎么为“所缘的确定”呢?

  (一)兹有比丘,先于地遍入禅,次于水遍入禅,如是顺次于八遍中百回千

  回的入禅,故名“顺遍”。

  (二)从白遍开始,与前同样的逆次入定,故名“逆遍”。

  (三)从地遍开始而至白遍,从白遍开始而至地遍,如是以顺、以逆数数入

  定,故名“顺逆遍”。

  (四)从初禅开始顺次而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数数入定,故名“顺禅”。

  (五)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逆次而至初禅,数数入定,故名“逆禅”。

  (六)从初禅开始而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开始而至初禅,如是

  以顺以逆数数入定,故名“顺逆禅”。

  (七)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同样的地遍而入第三禅定,自此除去地遍

  而入空无边处定,而后入无所有处定,如是不跳遍而仅于中间跳过一禅,故名

  “跳禅”。同样的对于水遍等的基本定,当可类推而知。

  (八)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中再入初禅定,后于青遍及于赤遍中

  亦然,象这样的不跳禅,仅于中间跳过一遍,故名“跳遍”。

  (九)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入第三禅定,而后除青遍而入空无边

  处定,后自赤遍而入无所有处定,象这样的跳过禅及遍,故名“跳禅与遍”。

  (十)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亦于彼地遍而入其他(二禅三禅四禅)的定,

  故名“超支”。

  (十一)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乃至白遍亦同入初禅定,如是于一

  切遍中只入一禅定,故名“超所缘”。

  (十二)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入第二禅,于火遍入第三禅,于风

  遍入第四禅,除去青遍而入空无边处定,自黄遍而入识无边处定,自赤遍而入无

  所有处定,自白遍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如是一一地超越支与所缘,故名“超支

  与所缘”。

  (十三)于初禅确定五支,第二禅三支,第三禅二支,同样的第四禅,空无

  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为二支),只是这样的确定禅支,故名“支的确

  定”。

  (十四)同样的确定这是地遍,水遍,乃至白遍,如是只确定所缘,故名

  “所缘的确定”。

  然亦有人主张:“支与所缘的确定”的,但在义疏中未曾述及,当然不成为

  修习之门。

  若以此等十四行相,不能调伏其心,则于预修的初学瑜伽行者,实无成就神

  变之理。即为初学者得遍的遍作(准备定)亦困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

  能得。作了遍的准备定者,生起(似)相难,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

  生起了似相得以增大,而证安止定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证得安止

  者,以十四行相调伏其心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调伏

  其心者,得神变亦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得神变者,即刻现起神变

  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刻现起神变。即如:

  在三万具有神变的人来到长老芒果山看摩诃罗哈纳瞿多长老的病,其中仅有

  八岁法腊的(佛)护长老相似。关于他的威力已如地遍中说。(摩诃罗哈纳瞿

  多)长老看见了他的威力说道:“诸君!如果(佛)护不在这里的话,则我们都

  要被责难不能保护龙王了。所以当行净除(烦恼)垢秽,自执(神变的)武器而

  行”。彼等三万比丘,遵守长老的教训,都得成为即刻现起神变的人。

  虽得即刻现起神变,但救护他人难,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犹如运物至山

  供养时恶魔骤降火雨,一长老即于空中,化作大地防止火雨。

  但是曾于宿作有力的修行,如佛,辟支佛及诸大声闻等,则可不必经过上述

  的次第修习,当证得阿罗汉果时,可得成就神变的行动及其他的(四)无碍解等

  的功德。

  所以当如金匠,欲作某些装饰品,以吹火等动作令金柔软,然后作装饰品;

  亦如陶师,欲作某种陶器,捏诸粘土而令柔软然后作诸陶器;初学者亦然,以此

  十四行相调伏其心,以欲为主,以心为主,以精进为主及以观慧为主而入定,以

  转向等的五自在,令心柔软适于工作,修诸神变之行。然而若具宿世之因的人,

  亦可仅于诸变而修第四禅得诸自在。

  (神变修行的方法及引经的解释)世尊曾经指示神变修行的方法说:“彼如

  是心得等持,清净洁白无秽离诸随烦恼柔软适于作业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

  于神变,及证得种种神变。即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显

  身,隐身,穿壁,穿墙,穿山无有障碍,如行空中,出没地上如在水中,涉水不

  沉如履地上,趺坐空中而复经行如鸟附翼,日之与月有大神力有大威德手能扪

  之,虽梵天界身能到达”。

  依上面的圣典文句解释而抉择神变之论。此中:

  “彼”——是彼证得第四禅的瑜伽者。“如是”——是指次第证得此第四

  禅。即是说次第的证得初禅等乃至第四禅。“等持”——是以第四禅而等持。

  “心”——是色界的心。

  “清净”等的文句中,以舍念而清净故为“清净”。因清净故即为“洁白”

  ——光洁之义。

  由于破了乐等诸缘而离贪等之秽故为“无秽”。无秽故“离随烦恼”。即彼

  心不为秽之染污。

  心善修习,故为“柔软”。即心得自在之义。因以自在活动故说心得柔软。

  因柔软故“适于作业”——即可作业及合于作业之义。因为只有柔软之心才适于

  作业,犹如经过炉火的黄金相似。这(柔软和适于作业)二者都是依于心善修习

  之故,即所谓:“诸比丘!我实未见有其他一法,象心这样的修习多作而成柔软

  适于作业的”。

  安立于此等清净性等故为“安住”。由于安住故“不动”——即不摇无动之

  义。或者自己以柔软及适于作业的状态而自在安住故“安住”;以信等摄护其心

  故“不动”,因为以信摄护之心不得为不信所动;以精进摄护之心不得为懈怠所

  动;以念摄护之心不得为放逸所动;以定摄护之心不得为掉举所动,以慧摄护之

  心不得为无明所动;以(智)光摄护之心不得为烦恼的黑暗所动。以此六法摄护

  成为不动。如是具备这(等持、清净、洁白、无秽、离随烦恼、柔软、适于作

  业、安住不动)八支的心,则适合于以作证神通的诸法而证诸神通了。

  亦可以另一种方法解说:即以第四禅定而“等持”;以远离诸盖而“清

  净”;以超越寻伺等而“洁白”;以没有为得禅的障碍的恶欲之行故“无秽”;

  以离诸贪欲等心的随烦恼故“离随烦恼”。而此(无秽及离随烦恼)两者,当知

  在《无秽经》及《布喻经》中说由于获得自在故“柔软”。由于近于神足的状态

  故“适于作业”。以完成修习而近于微妙的状态故“安住不动”。如成不动即是

  安住之义。如是具备这八支的心,则为(神通的)基础及足处(直接的原因)而

  适合于以作证神通的诸法而证诸神通。

  “引导其心倾向于神变”,此中以成就为“神变”,即指成功之义及获得之

  义而说。因为由于完成及获得而称为成就。即所谓“有愿望者而成就他的愿

  望”。成就出离故为神变,因抗拒了敌对。成就阿罗汉道故为神变,因抗拒了敌

  对。

  另一种解释:神变之意的成就,与方便成就是同义语。因为方便成就而产生

  效果,故为(所愿)成就。即所谓:“质多居士是具有戒与善法的,如果他希望

  未来世为转轮王,可随愿而成。因为具戒者的心愿清净故”。

  另一种解释:以诸有情的成就为“神变”。成就,即是说成长而证上位的意

  思。

  (十种神变)彼有十种。即所谓“神变有十种神变”。更进一层的说:“什

  么是十种神变?(一)决意神变,(二)变化神变,(三)意所成神变,(四)

  智遍满神变,(五)定遍满神变,(六)圣神变,(七)业报生神变,(八)具

  福神变、(九)咒术所成神变,(十)彼彼处正加行缘成神变”。此中:

  (一)(决意神变)本来是一(身)而意念多(身),或意念百(身),千

  (身)及百千(身),以智决意我成多(身)。如是分别而显示的神变,是由于

  决意而成就的,故名“决意神变”。

  (二)(变化神变)他隐去本来的形态而显现童子的形态,或现为龙……乃

  至种种军队的形态,象这样所说的神变,是隐去本来的形态而变化起来的,故名

  “变化神变”。

  (三)(意所成神变)“兹有比丘,即从此身,化作另一个由意所成的有色

  之身”,象这样所说的神变,是由自己的内身而起另一个的意所成之身,故名

  “意所成神变”。

  (四)(智遍满神变)在生起(阿罗汉道)智以前或以后或于同一刹那之间

  所起智力的殊胜妙用,名为“智遍满神变”…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