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的諸神通,由于他修習這樣的定而得證功德及更成堅固,且他既
得具足那證得功德而成堅固的定的修習,則甚易成就于慧的修習,所以現在開始
先論神通。即如世尊對證得第四禅的善男子,爲示修定的功德及爲了要說更微細
的法,曾說(一)神變、(二)天耳界智、(叁)他心智、(四)宿住隨念智、
(五)有情死生智的五種世間的神通。用這樣的表示法:“當他的心如是得達等
持遍淨潔白無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于工作住立不動之時,則他引導其心傾向于神
變。他得享受于種種的神變:即如一身而成多身等”。
一、神變論
(以十四行相調心)此中:欲求“一身而成多身”等神變行動的初學瑜伽
者,于(地水火風青黃赤)而至白遍的八遍中,各各生起八種等至之後,當以此
等十四行相調伏其心:(一)以順遍,(二)以逆遍,(叁)以順逆遍,(四)
以順禅,(五)以逆禅,(六)以順逆禅,(七)以跳禅,(八)以跳遍,
(九)以跳禅與遍,(十)以超支,(十一)以超所緣,(十二)以超支與所
緣,(十叁)以支的確定,(十四)以所緣的確定。
怎麼爲“順遍”?乃至怎麼爲“所緣的確定”呢?
(一)茲有比丘,先于地遍入禅,次于水遍入禅,如是順次于八遍中百回千
回的入禅,故名“順遍”。
(二)從白遍開始,與前同樣的逆次入定,故名“逆遍”。
(叁)從地遍開始而至白遍,從白遍開始而至地遍,如是以順、以逆數數入
定,故名“順逆遍”。
(四)從初禅開始順次而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數數入定,故名“順禅”。
(五)從非想非非想處開始逆次而至初禅,數數入定,故名“逆禅”。
(六)從初禅開始而至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開始而至初禅,如是
以順以逆數數入定,故名“順逆禅”。
(七)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同樣的地遍而入第叁禅定,自此除去地遍
而入空無邊處定,而後入無所有處定,如是不跳遍而僅于中間跳過一禅,故名
“跳禅”。同樣的對于水遍等的基本定,當可類推而知。
(八)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中再入初禅定,後于青遍及于赤遍中
亦然,象這樣的不跳禅,僅于中間跳過一遍,故名“跳遍”。
(九)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火遍入第叁禅定,而後除青遍而入空無邊
處定,後自赤遍而入無所有處定,象這樣的跳過禅及遍,故名“跳禅與遍”。
(十)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亦于彼地遍而入其他(二禅叁禅四禅)的定,
故名“超支”。
(十一)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乃至白遍亦同入初禅定,如是于一
切遍中只入一禅定,故名“超所緣”。
(十二)于地遍中入初禅定已,次于水遍入第二禅,于火遍入第叁禅,于風
遍入第四禅,除去青遍而入空無邊處定,自黃遍而入識無邊處定,自赤遍而入無
所有處定,自白遍而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是一一地超越支與所緣,故名“超支
與所緣”。
(十叁)于初禅確定五支,第二禅叁支,第叁禅二支,同樣的第四禅,空無
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爲二支),只是這樣的確定禅支,故名“支的確
定”。
(十四)同樣的確定這是地遍,水遍,乃至白遍,如是只確定所緣,故名
“所緣的確定”。
然亦有人主張:“支與所緣的確定”的,但在義疏中未曾述及,當然不成爲
修習之門。
若以此等十四行相,不能調伏其心,則于預修的初學瑜伽行者,實無成就神
變之理。即爲初學者得遍的遍作(准備定)亦困難,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
能得。作了遍的准備定者,生起(似)相難,于百人千人之中,或有一人能得。
生起了似相得以增大,而證安止定難,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證得安止
者,以十四行相調伏其心難,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以十四行相調伏
其心者,得神變亦難,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得神變者,即刻現起神變
難,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能得即刻現起神變。即如:
在叁萬具有神變的人來到長老芒果山看摩诃羅哈納瞿多長老的病,其中僅有
八歲法臘的(佛)護長老相似。關于他的威力已如地遍中說。(摩诃羅哈納瞿
多)長老看見了他的威力說道:“諸君!如果(佛)護不在這裏的話,則我們都
要被責難不能保護龍王了。所以當行淨除(煩惱)垢穢,自執(神變的)武器而
行”。彼等叁萬比丘,遵守長老的教訓,都得成爲即刻現起神變的人。
雖得即刻現起神變,但救護他人難,于百人千人中或有一人。猶如運物至山
供養時惡魔驟降火雨,一長老即于空中,化作大地防止火雨。
但是曾于宿作有力的修行,如佛,辟支佛及諸大聲聞等,則可不必經過上述
的次第修習,當證得阿羅漢果時,可得成就神變的行動及其他的(四)無礙解等
的功德。
所以當如金匠,欲作某些裝飾品,以吹火等動作令金柔軟,然後作裝飾品;
亦如陶師,欲作某種陶器,捏諸粘土而令柔軟然後作諸陶器;初學者亦然,以此
十四行相調伏其心,以欲爲主,以心爲主,以精進爲主及以觀慧爲主而入定,以
轉向等的五自在,令心柔軟適于工作,修諸神變之行。然而若具宿世之因的人,
亦可僅于諸變而修第四禅得諸自在。
(神變修行的方法及引經的解釋)世尊曾經指示神變修行的方法說:“彼如
是心得等持,清淨潔白無穢離諸隨煩惱柔軟適于作業安住不動時,引導其心傾向
于神變,及證得種種神變。即以一(身)爲多(身),多(身)爲一(身),顯
身,隱身,穿壁,穿牆,穿山無有障礙,如行空中,出沒地上如在水中,涉水不
沈如履地上,趺坐空中而複經行如鳥附翼,日之與月有大神力有大威德手能扪
之,雖梵天界身能到達”。
依上面的聖典文句解釋而抉擇神變之論。此中:
“彼”——是彼證得第四禅的瑜伽者。“如是”——是指次第證得此第四
禅。即是說次第的證得初禅等乃至第四禅。“等持”——是以第四禅而等持。
“心”——是色界的心。
“清淨”等的文句中,以舍念而清淨故爲“清淨”。因清淨故即爲“潔白”
——光潔之義。
由于破了樂等諸緣而離貪等之穢故爲“無穢”。無穢故“離隨煩惱”。即彼
心不爲穢之染汙。
心善修習,故爲“柔軟”。即心得自在之義。因以自在活動故說心得柔軟。
因柔軟故“適于作業”——即可作業及合于作業之義。因爲只有柔軟之心才適于
作業,猶如經過爐火的黃金相似。這(柔軟和適于作業)二者都是依于心善修習
之故,即所謂:“諸比丘!我實未見有其他一法,象心這樣的修習多作而成柔軟
適于作業的”。
安立于此等清淨性等故爲“安住”。由于安住故“不動”——即不搖無動之
義。或者自己以柔軟及適于作業的狀態而自在安住故“安住”;以信等攝護其心
故“不動”,因爲以信攝護之心不得爲不信所動;以精進攝護之心不得爲懈怠所
動;以念攝護之心不得爲放逸所動;以定攝護之心不得爲掉舉所動,以慧攝護之
心不得爲無明所動;以(智)光攝護之心不得爲煩惱的黑暗所動。以此六法攝護
成爲不動。如是具備這(等持、清淨、潔白、無穢、離隨煩惱、柔軟、適于作
業、安住不動)八支的心,則適合于以作證神通的諸法而證諸神通了。
亦可以另一種方法解說:即以第四禅定而“等持”;以遠離諸蓋而“清
淨”;以超越尋伺等而“潔白”;以沒有爲得禅的障礙的惡欲之行故“無穢”;
以離諸貪欲等心的隨煩惱故“離隨煩惱”。而此(無穢及離隨煩惱)兩者,當知
在《無穢經》及《布喻經》中說由于獲得自在故“柔軟”。由于近于神足的狀態
故“適于作業”。以完成修習而近于微妙的狀態故“安住不動”。如成不動即是
安住之義。如是具備這八支的心,則爲(神通的)基礎及足處(直接的原因)而
適合于以作證神通的諸法而證諸神通。
“引導其心傾向于神變”,此中以成就爲“神變”,即指成功之義及獲得之
義而說。因爲由于完成及獲得而稱爲成就。即所謂“有願望者而成就他的願
望”。成就出離故爲神變,因抗拒了敵對。成就阿羅漢道故爲神變,因抗拒了敵
對。
另一種解釋:神變之意的成就,與方便成就是同義語。因爲方便成就而産生
效果,故爲(所願)成就。即所謂:“質多居士是具有戒與善法的,如果他希望
未來世爲轉輪王,可隨願而成。因爲具戒者的心願清淨故”。
另一種解釋:以諸有情的成就爲“神變”。成就,即是說成長而證上位的意
思。
(十種神變)彼有十種。即所謂“神變有十種神變”。更進一層的說:“什
麼是十種神變?(一)決意神變,(二)變化神變,(叁)意所成神變,(四)
智遍滿神變,(五)定遍滿神變,(六)聖神變,(七)業報生神變,(八)具
福神變、(九)咒術所成神變,(十)彼彼處正加行緣成神變”。此中:
(一)(決意神變)本來是一(身)而意念多(身),或意念百(身),千
(身)及百千(身),以智決意我成多(身)。如是分別而顯示的神變,是由于
決意而成就的,故名“決意神變”。
(二)(變化神變)他隱去本來的形態而顯現童子的形態,或現爲龍……乃
至種種軍隊的形態,象這樣所說的神變,是隱去本來的形態而變化起來的,故名
“變化神變”。
(叁)(意所成神變)“茲有比丘,即從此身,化作另一個由意所成的有色
之身”,象這樣所說的神變,是由自己的內身而起另一個的意所成之身,故名
“意所成神變”。
(四)(智遍滿神變)在生起(阿羅漢道)智以前或以後或于同一刹那之間
所起智力的殊勝妙用,名爲“智遍滿神變”…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